從《維梅爾的帽子》談17世紀風靡全球的中國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佛朗基人為當時中國對歐洲人的稱呼襲取自阿拉伯人的用法 #黑鬼為當時中國人對黑人的稱呼 #南蠻為當時日本人對葡萄牙人的稱呼 #李日華筆下的荷蘭人紅髮黑面腳底長逾二尺(60cm) #在愛爾蘭瓷器被稱作delph而非china

#佛朗基人為當時中國對歐洲人的稱呼襲取自阿拉伯人的用法 #黑鬼為當時中國人對黑人的稱呼 #南蠻為當時日本人對葡萄牙人的稱呼 #李日華筆下的荷蘭人紅髮黑面腳底長逾二尺(60cm) #在愛爾蘭瓷器被稱作delph而非china



  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最為人熟知的畫作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其一生皆生活於荷蘭台夫特(Delft),故又被稱為「台夫特的維梅爾」,與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同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然而,如同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年—1890)的作品死後才聲名大噪,維梅爾的作品和才華亦直到19世紀中葉才被認同。


  本書副標題為「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透過七件作品;維梅爾的五件作品(〈台夫特一景〉、〈軍官與面帶微笑的女子〉(1658)、〈在敞開的窗邊讀信的少婦〉(1657)、〈地理學家〉(1669)、〈持秤的女子〉(1664))、范德布赫(Hendrick van der Burgh, 1627—1664)的一件作品(〈玩牌人〉(1655))、及台夫特瓷盤中的裝飾畫,一窺17世紀的全球貿易與作品背後隱藏的中國因素。


  首先,繪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亦是反應歷史的媒介;即畫者和觀畫者所處的世界。當時人們的所思、所做、所為,透過畫家的眼睛與雙手,紀錄下當時情境與物品(白銀、青花瓷、鯡魚船等)背後更大的歷史。前提是,必須是寫實主義風格的繪畫才有可能。然而,寫實主義風格並非全然中立客觀的寫實,畫中物品的擺放、光線、背景,人物的姿勢等都經過畫家精心安排,甚至風景畫除了選擇角度,亦須考量畫面平衡、美觀而選擇所截取風景的範圍。維梅爾的畫作除了一貫的寫實主義風格外,其一生雖未曾離開過台夫特,卻能透過當時作為全球貿易霸主的荷蘭,讓這段17世紀的全球貿易史得以透過畫作被保存,並作為本書作者加拿大史學家、漢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 1951—)詮釋17世紀全球貿易的窗口。  


  「17世紀的荷蘭,維梅爾在世時,荷蘭正經歷代規模的變遷,從軍事社會過度平民社會,從君主制過度為共和制,從天主教過度喀爾文教派,從商行過渡為公司,從帝國過度為國家,從戰爭過度向貿易。」


  接著,17世紀是個什麼樣的世紀?中國歷經明末(1368—1644)與清初,日本結束戰國時代進入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戶時代(1603-1868),西方歷經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英屬東印度公司於1600年成立,荷屬東印度公司於1602年成立(1790年代破產1800年遭解散)。相同的是,東西方面臨地理大發現後(15世紀末到16世紀)的第二次接觸(文化移轉),及小冰河期(1645—1715);寒冷氣候導致瘟疫肆虐全球(1550—1770),與穀物產量下跌。〈台夫特一景〉(1660、1661)中所見的鯡魚船(讓漁船能在海上用鹽加工處理鯡魚的船),正是反映氣候變遷致鯡魚廠往南移向波羅的海。


  17世紀是個帝國主義尚未到來,隨機應變、充滿機會的時代,世界逐漸如蝴蝶效應般的產生關聯。相較於第一次接觸的發現時代(地理大發現),17世紀是第二次接觸;互動時間較長,不只人數多,如:1650年代,十年間搭荷屬東印度公司船隻前往亞洲的人數超過四萬人(但每三個搭船前往亞洲,就有兩個沒回來)。交換的商品也多,如:頭50年間,荷屬東印度公司船隻所運回的瓷器,總數超過300萬件。甚至離鄉背井、終老異鄉,如:傳教士永久居留於中國、或因船隻擱淺直接在當地娶妻生子、或中國人成為奴隸被帶至歐洲。種種皆促成差異文化的摩擦與融合,如:與法國結盟的北美原住民,天黑後,所有人都睡覺而無人站崗;法國人則認為已距敵方不遠,還不設衛兵太愚蠢,北美原住民則認為還未進入攻擊範圍,浪費寶貴精力站崗更愚蠢。


  17世紀全球貿易的中心是中國,不同於今日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生產各種物美價廉的商品;17世紀西方(歐洲、美洲)流往亞洲的三大商品分別為:白銀、煙草、及用來開採銀礦和採收煙葉的奴隸。亞洲流往西方的商品則為香料(胡椒、丁香、肉豆蔻等)、紡織品,還有鑽石、瓷器。當時歐洲人對中國傳說中的富裕深信不疑,且想擁有異國文化的商品,並將之融入自己的生活空間,如:1602年,首次抵達荷蘭的大批瓷器,引來全歐洲各地的買家搶購。然而,從墨西哥出發的馬尼拉大帆船,得花兩、三個月橫渡太平洋才能抵達菲律賓,且要在七月前返航,避免颱風,故歐洲人無不想找到更快速通往中國的航道。


  加拿大聖羅倫斯河地區法國傳教團的團長暨地圖繪製員尚普蘭(Samuel de Champlain, 1574—1635),正是試圖通過征服或殖民為實現其夢想-找到穿越北美洲前往中國的通道(沿著五大湖往上走,結果是失敗的)。尚普蘭一方面,需要原住民的知識來找出這條隱藏的通道,另一方面,還需要和原住民做買賣;如:買賣〈軍官與面帶微笑的女子〉(1658)中軍官所戴帽子的原料-海狸毛皮帽,以支應其探勘的開銷。當時在巴黎值一里弗赫(相當於一磅白銀)的商品,運到北美洲換海狸毛皮,再運回巴黎,價格可翻百倍為兩百里弗赫。17世紀全是個世界地圖尚未完整,充滿機會與冒險的時代。


  雖然中國對歐洲之物不感興趣,頂多感到好奇而已。然而,隨著經濟擴張,卻創造出白銀的龐大需求(日本和南美為兩大供應來源);一方面,中國需要輸入白銀以補足貨幣供給,另一方面,歐洲人必須輸出白銀以購買亞洲商品。當時中國白銀供應不足,縱使有銀礦,卻因政府擔心礦場的白銀不受控制,流入私人手中,及深信在開採聚落裡會引來人心腐化和社會動盪,而嚴格限制銀礦開採,歐洲則是因為白銀在亞洲經濟體所能買到的黃金,多於在歐洲所能買到的,如:在歐洲買一單位的黃金需要12單位的白銀,在中國只需要一半或更少的白銀即可買到。及中國境內普遍較低的生產成本,將白銀帶到中國,買進貨物回銷歐洲或亞洲其他地方產生龐大獲利(如同現在全球貿易,美國透過美金匯率賺價差,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較西方低,商品CP值高)。故荷蘭17世紀時平均每年運了價值將近一百萬荷蘭頓的白銀到亞洲(約10公噸重)。


  最後,雙邊的貿易是相互影響的,除了語言,更多是在差異文化的摩擦與融合。如:中國的湯碗是圓底,西方用得則是平底,因為中國喝湯只是配角,為的是快速飲用,西方喝湯則是主角。中國景德鎮當時為了配合西方的餐具,而生產西方的湯碗。甚至連青花瓷的顏色,也配合西方的喜好,引進波斯鈷(中國的青花瓷顏色較淡),迎合西方人的需求。〈在敞開的窗邊讀信的少婦〉(1657)中,在1601年的人看來,主角不是少婦,而是前景中那件只有最有錢的人才買得起的中國瓷器。當時台夫特的勞動力有1/4投入與陶器貿易有關的工作,台夫特生產的精陶受到那些買不起中國瓷器的人們青睞,外銷至愛爾蘭,有趣的是,在愛爾蘭瓷器甚至被稱作delph而非china。然而,荷蘭於17世紀下半葉逐漸勢衰弱,其中1672年法國入侵尼德蘭為主要原因,荷蘭人無力抵抗,只能使出最後手段-破堤,英國順勢成為18世紀的全球貿易新霸主。


  綜上,本書的七件作品,各作為17世紀全球貿易的窗口。17世紀的全球貿易史,並不必然需透過寫實主義風格的畫作才可研究,撇開這七件作品是否都跟17世紀全球貿易相關,即作者是否刻意放大作品的「部分」,如〈在敞開的窗邊讀信的少婦〉中,重點不在信或少婦,而是前景的土耳其的地毯與中國的青花瓷。然而,不可否認的,以畫作描述17世紀全球貿易史,是個具創意與有趣的詮釋視角,賦予繪畫更多層的意義外,也讓維梅爾在藝術史之外晉陞世界史之列,讓維梅爾的其他畫作更為人熟知。


  卜正民指出,「外國之物在歐洲人的居室裡佔有一席之地,但在中國人的居室裡則沒有,這個問題與審美或文化無關,癥結在於各自能以何種心態來看待更廣大的世界。」筆者認為,當時中國之所以對歐洲之物不感興趣,除了中國地大物博,不差歐洲的新奇事物外,更在於,如同梁漱溟指出的,中國已是成熟的文化;是個早熟的、已達巔峰的文化。導致外來文化通常為其吸收、所用,如:佛教中國化,而非成為外來文化。或者說,中國文化本身就是包容差異的文化,融合各個民族的文化,甚至鄰國的文化皆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當然,前提是當時中國國力正盛。


   17世紀要在中國永久居留有兩條途徑:一是向地方當局申請許可,由澳門進入。一是偷溜進來。而歐洲傳教士在中國還要遵行四個條件:透過合法管道來華、穿中國服、講中國官話、言行符合中國禮俗。相較於今日,各國有更開放的永居條件,且不必說當地的語言或認識當地的禮俗,幾乎可靠一本護照走天下。然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卻稱今日「全球化已死」。全球化當然未死;17世紀是西方人以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東方人則故步自封,如今,風水輪流轉,西方人在保護主義、貿易壁壘下,不再如過去開放。此時回頭看全球貿易的起源,更加有感,如同胡塞爾在《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中批評伽利略及其後的科學家不再思考科學起源的意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受益於全球化下的我們,是否亦遺忘了全球化起源的意義?全球化,除了讓人得以享用遠在千里外生產的商品與進步的技術之外,更讓人透過反思自身文化(在地化),知道自己所置身於世界的位置,以減輕存在的不確定感,及保有讓文化持續進步與創新的可能。

2023/10/17

avatar-img
49會員
57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1. 西方的「戲劇意志論」將戲劇分為三類,即(1)喜劇comedy;「喜歡」非喜感的劇,指劇情隨劇中人意志發展,最後得到完美結局、(2)鬧劇farce;熱「鬧」的劇,指劇中人沒有意志,只有一種性格,各種單一性格撞擊產生火花,創造出笑料、(3)悲劇tragedy;「悲壯感」非悲傷的劇,指劇中人
1. 戲曲的行(ㄏㄤˊ行業)當;指腳色,只有「生旦淨丑」,生旦淨「末」丑是為了湊五言,即「生旦淨末丑,神仙老虎狗,龍套上下手,什麼我都有」。 2. 「末」(宋元)與「生」(明)皆是指男性腳色。 3. 從戲曲而來的用語,如:「黑臉白臉」戲曲中黑臉是好人(包公)、白臉則是壞人(曹操)
1. 「現代戲劇」指19世紀至20世紀初出現的戲劇形式,如寫實主義戲劇,代表人物:易卜生、契訶夫,詳《世界戲劇藝術的欣賞─世界戲劇史》(戲劇系教科書)。 2. 餓死黃鳥的故事取自1950年代出版的《茶館》,後來影響了賴聲川、李立群、李國修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3. 西方現代
1. 中國戲曲由來,一說為起源於「南戲」與「北曲」;另一說為,從「戲」「劇」字面上,由虎頭、豆(禮器)、戈(兵器)、豕、刀等祭祀物品組合而成,來源於祭祀。 2. 最早的中國劇本,從明朝《永樂大曲》可知為北宋的南戲,而戲劇作為一種活動,早在漢代已有紀錄,惜未留下劇本。 3. 北曲(
1. 先讀劇才演戲(想到電影《在車上》也很重讀劇)。 2. 法蘭西學院(當時的智囊團)從亞里斯多德《詩學》研究的伊底帕斯,提出「三一律」,即: 3. 時間統一律:戲的內容、劇情應在一天(24小時)之內。 4. 空間統一律:視覺範圍在同一地點(沒有現代戲劇的暗燈、落幕等轉換場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1. 西方的「戲劇意志論」將戲劇分為三類,即(1)喜劇comedy;「喜歡」非喜感的劇,指劇情隨劇中人意志發展,最後得到完美結局、(2)鬧劇farce;熱「鬧」的劇,指劇中人沒有意志,只有一種性格,各種單一性格撞擊產生火花,創造出笑料、(3)悲劇tragedy;「悲壯感」非悲傷的劇,指劇中人
1. 戲曲的行(ㄏㄤˊ行業)當;指腳色,只有「生旦淨丑」,生旦淨「末」丑是為了湊五言,即「生旦淨末丑,神仙老虎狗,龍套上下手,什麼我都有」。 2. 「末」(宋元)與「生」(明)皆是指男性腳色。 3. 從戲曲而來的用語,如:「黑臉白臉」戲曲中黑臉是好人(包公)、白臉則是壞人(曹操)
1. 「現代戲劇」指19世紀至20世紀初出現的戲劇形式,如寫實主義戲劇,代表人物:易卜生、契訶夫,詳《世界戲劇藝術的欣賞─世界戲劇史》(戲劇系教科書)。 2. 餓死黃鳥的故事取自1950年代出版的《茶館》,後來影響了賴聲川、李立群、李國修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3. 西方現代
1. 中國戲曲由來,一說為起源於「南戲」與「北曲」;另一說為,從「戲」「劇」字面上,由虎頭、豆(禮器)、戈(兵器)、豕、刀等祭祀物品組合而成,來源於祭祀。 2. 最早的中國劇本,從明朝《永樂大曲》可知為北宋的南戲,而戲劇作為一種活動,早在漢代已有紀錄,惜未留下劇本。 3. 北曲(
1. 先讀劇才演戲(想到電影《在車上》也很重讀劇)。 2. 法蘭西學院(當時的智囊團)從亞里斯多德《詩學》研究的伊底帕斯,提出「三一律」,即: 3. 時間統一律:戲的內容、劇情應在一天(24小時)之內。 4. 空間統一律:視覺範圍在同一地點(沒有現代戲劇的暗燈、落幕等轉換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趁著台南行也去朝聖本次奇美特展,遙想當年大學曾經跑去修西洋藝術史,其中一篇小論文就選了林布蘭當題目。看完有種別樣的感動,因此把當年的文章修改得更好閱讀後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探討十七世紀荷蘭大師林布蘭的宗教與世俗畫作包含的創作思想與特色。
Thumbnail
南非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出生在約翰尼斯堡的他屢獲殊榮,並深受各大雙年展寵愛,從八〇年代的第一批素描到手繪動畫、雕塑、複雜的機械裝置,其作品充滿對種族隔離、壓迫暴力、殖民主義、殘酷不平等和社會不公義的控訴;同時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沈浸在戲劇性當中,跨界電影、劇場、歌劇等。
Thumbnail
當世界正被龐克、新浪漫和無政府主義氛圍紛擾著,六位品味獨樹一格,且都來自安特惠普的設計人才,各自走出一片天。其中 「時尚是表達社會議題,」的Walter Van Beirendonck更是幽默大師。 其中之一的Walter Van Beiren
20年前到東京神保町展開淘書之旅,挑書搬書扛書,一肩包辦。每當回到旅館,自然是精疲力盡。記得有一天,中午逛到供應英文書的東京堂書店,無意中發現《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 《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作者是 Tracy Chevalier,內容敘述荷蘭畫家維梅爾和一位模特
Thumbnail
照片中這位眉目慈祥、穿著樸素的老奶奶不是別人,正是維多利亞女王,懷中摟著德國威廉王子,也就是後來的德皇威廉二世。衆人皆知維多利亞女王,皆知德皇威廉二世,卻不知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
Thumbnail
啟發自“維維斯的誕生”,製作出的作品,請指教。
Thumbnail
約翰內斯·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Johannes Vermeer –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s 是荷蘭藝術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65年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以一位年輕女孩戴著珍珠耳環的形象為主題,展現了維米爾精湛的技巧和對細節的關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趁著台南行也去朝聖本次奇美特展,遙想當年大學曾經跑去修西洋藝術史,其中一篇小論文就選了林布蘭當題目。看完有種別樣的感動,因此把當年的文章修改得更好閱讀後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探討十七世紀荷蘭大師林布蘭的宗教與世俗畫作包含的創作思想與特色。
Thumbnail
南非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出生在約翰尼斯堡的他屢獲殊榮,並深受各大雙年展寵愛,從八〇年代的第一批素描到手繪動畫、雕塑、複雜的機械裝置,其作品充滿對種族隔離、壓迫暴力、殖民主義、殘酷不平等和社會不公義的控訴;同時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沈浸在戲劇性當中,跨界電影、劇場、歌劇等。
Thumbnail
當世界正被龐克、新浪漫和無政府主義氛圍紛擾著,六位品味獨樹一格,且都來自安特惠普的設計人才,各自走出一片天。其中 「時尚是表達社會議題,」的Walter Van Beirendonck更是幽默大師。 其中之一的Walter Van Beiren
20年前到東京神保町展開淘書之旅,挑書搬書扛書,一肩包辦。每當回到旅館,自然是精疲力盡。記得有一天,中午逛到供應英文書的東京堂書店,無意中發現《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 《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作者是 Tracy Chevalier,內容敘述荷蘭畫家維梅爾和一位模特
Thumbnail
照片中這位眉目慈祥、穿著樸素的老奶奶不是別人,正是維多利亞女王,懷中摟著德國威廉王子,也就是後來的德皇威廉二世。衆人皆知維多利亞女王,皆知德皇威廉二世,卻不知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
Thumbnail
啟發自“維維斯的誕生”,製作出的作品,請指教。
Thumbnail
約翰內斯·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Johannes Vermeer –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s 是荷蘭藝術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65年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以一位年輕女孩戴著珍珠耳環的形象為主題,展現了維米爾精湛的技巧和對細節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