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學校不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一,校舍是古蹟

第二,校長有遠見

第三,教師充滿電

不只是課程,激發思考與行動的鑰匙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這套課程上市以來,首次從企業走到非商業領域應用,課前我針對教育圈連結在地特色主軸,深入研究分析拆解,導入課程設計並反覆演練,確保每個知識點能有效傳達,將理論落地實務應用,創造最佳化課程體驗。

因為我希望「它不只是一堂課,更期盼贈予一把激發思考與行動的鑰匙」,成為「學得會、用得上、有效益」的組織團隊能力。

raw-image


從策略高度,看營運議題與落地實踐

課堂中,我發現這群學員的特質「主動出擊、團隊合作」,隨著指引提點有更深入的思考與實作,他們運用課程中這套框架工具,各組自訂主題,形成短中長期階段性主題,包含招生、特色課程到學力測驗等面向,打造心目中第一版成長飛輪模型。

一個從商業策略思考組織營運的教育版實踐,在我眼前展現。接下來若能搭配目標設定與績效管理,行銷策略、品牌定位、用戶圖像、體驗旅程、數據追蹤與優化等,長期經營將會有不錯的成效。

課後反思:數據化營運與成效管理

對教師而言,真正的「用戶」是誰?「客戶」又是誰?該提供哪些服務、課程及關鍵能力給未來主人翁?這些提問希望帶來一些思考方向。

舉例來說,以行銷漏斗來看,開口最上層是招生說明會,中間層是新生報到入學(註冊率),最下層是用戶(學生)體驗如教學設計、社團(留存率),同時也要考量客戶(家長)的期望。

我在課堂以商場上的「訂單成交率」來比喻「新生註冊率」,觀察小一到小六的「就讀留存率」?是否會推薦潛在學弟妹就讀該校的「口碑推薦率」?這些數據為何重要?因為牽涉到師生比變化,是否有超額疑慮,更進階的議題就是如何定義並衡量辦學績效。課後問卷收到學員回饋正面肯定,讓我備受激勵,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學員課堂演練成果發表

學員課堂演練成果發表


  • 如果你喜歡我的創作,請幫我按愛心、追蹤+訂閱。
  • 歡迎按以下連結贊助抖內我,給予我更多創作動力:贊助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愛蜜莉的人生演算法
62會員
136內容數
15年橫跨市場洞察、B2B策略與品牌行銷 aka PMP|融合顧問邏輯 × 高敏同理,擅長「職涯成長 × 對話引導 × 自我覺察」|陪伴高潛者焦慮、資深者迷航、自雇者價值困境,寫出屬於自己的理想人生劇本。
2025/05/01
在組織中,資源從來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依據績效、角色與信任感進行再配置。對主管來說,「把資源給最有產出的人」是理性選擇;但對許多默默努力卻不擅長表達或缺乏曝光機會的員工來說,這樣的制度往往成為壓力來源。
Thumbnail
2025/05/01
在組織中,資源從來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依據績效、角色與信任感進行再配置。對主管來說,「把資源給最有產出的人」是理性選擇;但對許多默默努力卻不擅長表達或缺乏曝光機會的員工來說,這樣的制度往往成為壓力來源。
Thumbnail
2025/04/30
有一種溝通,叫做:「我說了,但你沒懂。」有一種誤會,是「你講得很快,我連問題是什麼都還沒想清楚。」在團隊裡,主管以為自己很清楚地表達了立場與安排,員工卻總是感到不安、不確定,甚至愈來愈沉默。問題不在「說或不說」,而是:說的方式,決定了對話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4/30
有一種溝通,叫做:「我說了,但你沒懂。」有一種誤會,是「你講得很快,我連問題是什麼都還沒想清楚。」在團隊裡,主管以為自己很清楚地表達了立場與安排,員工卻總是感到不安、不確定,甚至愈來愈沉默。問題不在「說或不說」,而是:說的方式,決定了對話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4/29
在職場中,「主動性」常被視為一種職場加分項,但主管與員工對主動的理解大不相同。對主管而言,主動是觀察績效潛力的重要指標;但對年輕世代來說,過度主動往往代表風險與誤踩地雷的焦慮。這篇文章拆解雙方常見誤解的心理邏輯,並提出三個管理對策。
Thumbnail
2025/04/29
在職場中,「主動性」常被視為一種職場加分項,但主管與員工對主動的理解大不相同。對主管而言,主動是觀察績效潛力的重要指標;但對年輕世代來說,過度主動往往代表風險與誤踩地雷的焦慮。這篇文章拆解雙方常見誤解的心理邏輯,並提出三個管理對策。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