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溝通,叫做:「我說了,但你沒懂。」
有一種誤會,是「你講得很快,我連問題是什麼都還沒想清楚。」
在團隊裡,主管以為自己很清楚地表達了立場與安排,員工卻總是感到不安、不確定,甚至愈來愈沉默。問題不在「說或不說」,而是:說的方式,決定了對話的可能性。
主管的「快講文化」,是效率還是壓力?
在時間緊迫、任務多線並行的情況下,主管傾向「快講重點」。
尤其當工作分工、流程已熟悉,主管更容易認為:「這還需要解釋嗎?你應該知道吧?」
但這種「效率導向的語氣」,在員工耳裡,很可能聽起來像:
- 「我不想浪費時間跟你講太細。」
- 「你不懂就代表你沒準備好。」
- 「這問題你應該自己解決,別來問我。」
於是,溝通變成傳達命令,回應變成測試聰明與否的默契考驗。
員工不是玻璃心,是沒有安全感
對新世代員工來說,語氣不是附加條件,而是內容的一部分。
當語氣冷漠、節奏過快、語意未完,員工容易產生這些感受:
- 「我是不是問太多了,讓主管不耐煩?」
- 「他都這樣回應我了,我是不是不被信任?」
- 「這裡好像不鼓勵溝通,還是自己想辦法吧……」
於是,員工不再主動提問,也不敢釐清資訊,漸漸地,組織開始失去真實回饋。
主管想節省時間,員工想節省關係損耗
從管理端看,快速溝通是為了節省時間、加速決策。
但從員工端看,不帶情緒或缺乏關照的語氣,會被解讀為「這裡不歡迎我說話」。
這不是語言技巧的問題,而是信任節奏沒有對齊。
- 主管期待:「先行動,再來談成果。」
- 員工期待:「先建立信任,我才敢好好動。」
讓語氣成為信任的橋,而不是壓力的槍
我想分享以下三個提醒,幫助主管重拾語言的影響力:
1. 說話快,不代表溝通快
當你只給出結論、沒說推理脈絡,員工容易誤判方向。
你可以這樣補上:「我這樣決定,是因為我們現在面對的是這個變數……」
Key:快速不等於粗略,脈絡清楚才是高效的溝通。
2. 語氣溫度,就是權力的真實溫度
當你說:「這件事你處理一下。」和「我相信你能處理這件事,有需要再找我討論。」
員工感受到的是天差地遠的訊號。
Key:語氣中的信任,不會降低權威,反而會增加被理解的動力。
3. 先問感受,再談解法
當團隊遇到問題時,不是只問:「你為什麼做這樣?」
而是先問:「你當時怎麼想的?」或「你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哪裡最卡?」
Key:先問感受,是為了讓員工知道:我在聽你,不只是等你回答。
管理不是說得多,而是讓人願意聽你說
最好的溝通,不是把話講得快,而是讓人願意留下來繼續對話。
語氣是態度的外顯,是你給出的空氣溫度。
問問自己:
- 我的語氣,是讓人放心的背景音?
- 還是讓人緊張的倒數計時器?
當員工越來越沉默,不一定是他們變懶了,
可能只是你說話的方式,讓他們不敢再說話了。
- 你最近一次好好聽員工說話,是什麼時候?
- 你講話的方式,真的讓人敢回應你嗎?
- 你的團隊,是因為信任而沉默,還是因為壓力而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