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該給最強的人,還是還沒被看見的人?
即時精選

資源該給最強的人,還是還沒被看見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組織中,資源從來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依據績效、角色與信任感進行再配置。對主管來說,「把資源給最有產出的人」是理性選擇;但對許多默默努力卻不擅長表達或缺乏曝光機會的員工來說,這樣的制度往往成為壓力來源。

本文拆解「可見度 × 資源配置」的心理邏輯與管理誤區,提出三個調整策略,幫助主管在看見績效的同時,也不忽略潛力與貢獻者的隱形行動。

身為主管的我,也曾被資源配置卡住過

坦白說,在我擔任企業主管時,常常對「給誰資源」這件事陷入兩難。

一方面,我知道有些人值得更多舞台,他們默默做完最難的部分,卻不會也不願搶話。

另一方面,我也得考慮:「我提名的人,高層會不會買單?」他們是不是夠熟、夠安全、夠亮眼,能獲得上層信任與支持?

我曾經極力想幫一位同仁爭取升遷機會,卻因為他「不夠外向」「沒在決策圈裡露臉」而被婉拒。那一刻我才深刻體會,不是我不想給,而是我的資源使用權,也受到制度性偏誤的框限。

在那個位置上,我能影響的範圍,就是誰能被看見、誰值得再多爭取一次機會

但若沒有一個制度化的「看見機制」,即使我努力推人出場,也無法改變他們被忽略的結局。

1.表現不等於被看見:績效是相對的,可見度卻是選擇性的

在高效文化下,主管經常需要快速決定資源如何配置。

常見的評估標準包括:

  • 哪個人最常被看見在做事?
  • 哪個人最敢發聲或爭取?
  • 哪個人過去有「成功經驗可證明」?

問題是,這些標準本身就內建了可見度偏誤

許多工作成果來自於團隊協作基礎工程支持性任務,這些貢獻往往不容易在會議報告、簡報上被強調,也很難成為「主管眼中的第一名」。


2.主管想「績效導向」,員工感覺「永遠輪不到我」

當主管說:「我不是不想給你機會,只是資源要用在刀口上。」

員工可能解讀成:「你根本沒打算看我。」

尤其對內向、資歷淺、或身處幕後部門的工作者來說,他們的貢獻常常是被整合掉、被冠名在他人名下,或者根本沒機會被呈現出來。

長期下來,這些員工會產生兩種反應:

  • 挫折感加深:「我不是不努力,而是你從來沒看我一眼。」
  • 學習性沉默:「努力沒差別,那我不如只做分內就好。」


3.「你看見誰」,決定「誰留下來」

資源分配的背後,不只是效率問題,而是心理安全與職涯信號問題。

當一個人持續被略過、錯過、或從未被認真提問與詢問,

他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被需要,是否被期待,是否值得留在這個組織。

這不是脆弱,而是人之常情的生存判斷


如何打造「看得見所有人」的資源分配文化?

愛蜜莉想和大家分享以下三點想法,這些不只是理想建議,而是我當主管時親自練習過、試過,也曾跌跤過的真實經驗。希望它們能幫助你突破「可見即資源」的偏誤,真正打造一個不只是精英,而是共感驅動的高效組織:


(1) 設計「貢獻盤點日」:不靠發聲,也能被看見


與其等員工主動爭取,不如建立一個制度化的「可見機制」:

  • 每月由主管主動詢問:「這個月你最自豪的是哪一件事?」
  • 與跨部門確認協作貢獻,重新命名「隱形的績效」
  • 給幕後角色更多場合說明自己的思考與行動

不靠搶話,也能被發現,才是健康的資源分配起點。


(2) 將資源分配邏輯「說出來」,避免默契式操作


你可以嘗試在團隊會議中明講:

  • 為何這次專案由A主導、B支援?
  • 分配依據是過往成效、現階段強項或待培養潛力?
  • 邀請大家提出未來想主導的項目或擅長的面向

被理解的分配,即使不平均,也能被接受。


(3) 設計「小提案資源池」,給潛力者一次試身手的機會


別等升遷才給資源。你可以建立:

  • 小額預算試驗專案(ex. 5,000元內快速提案制)
  • 團隊內部創意分享日,鼓勵小想法成型
  • 每季一次「潛力觀察計畫」,由資深主管共同推薦

給還沒被看見的人一次「低風險出場」的舞台,未來你會有更多人可以選。


真正的績效文化,不是只給最強的人,而是讓更多人變強

資源有限,是組織現實;

但看見誰、培養誰、讓誰出場,卻是組織價值觀的選擇。

別讓「有產出的人」成為唯一的選項,

因為很多人不是沒潛力,只是還沒有人問過他:「你想要什麼機會?」

你看到的,是現在的他;

你給資源的方式,決定他未來是誰。


 

avatar-img
愛蜜莉的人生演算法
47會員
85內容數
嗨!我是愛蜜莉 Emilie,15年業界實戰經驗,10年管理職,任職於科技業、資訊業及外商,客戶群有電信、科技、零售、網路、FMCG、公部門等。演講、課程、講座、工作坊,商務洽詢請聯繫:switch.life.studio@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一種溝通,叫做:「我說了,但你沒懂。」有一種誤會,是「你講得很快,我連問題是什麼都還沒想清楚。」在團隊裡,主管以為自己很清楚地表達了立場與安排,員工卻總是感到不安、不確定,甚至愈來愈沉默。問題不在「說或不說」,而是:說的方式,決定了對話的可能性。
在職場中,「主動性」常被視為一種職場加分項,但主管與員工對主動的理解大不相同。對主管而言,主動是觀察績效潛力的重要指標;但對年輕世代來說,過度主動往往代表風險與誤踩地雷的焦慮。這篇文章拆解雙方常見誤解的心理邏輯,並提出三個管理對策。
前幾天,一位職場朋友問我:​我主管為什麼派新同仁出國出差,卻不是我?我都做了一年多,年初才剛參加國外大展回來,雖然績效不算很突出,但我一直很認真、很努力,也一直希望主管能看到我啊…我知道,那不是嫉妒,也不是抱怨,而是一種微微酸酸的失落感。​
有一種溝通,叫做:「我說了,但你沒懂。」有一種誤會,是「你講得很快,我連問題是什麼都還沒想清楚。」在團隊裡,主管以為自己很清楚地表達了立場與安排,員工卻總是感到不安、不確定,甚至愈來愈沉默。問題不在「說或不說」,而是:說的方式,決定了對話的可能性。
在職場中,「主動性」常被視為一種職場加分項,但主管與員工對主動的理解大不相同。對主管而言,主動是觀察績效潛力的重要指標;但對年輕世代來說,過度主動往往代表風險與誤踩地雷的焦慮。這篇文章拆解雙方常見誤解的心理邏輯,並提出三個管理對策。
前幾天,一位職場朋友問我:​我主管為什麼派新同仁出國出差,卻不是我?我都做了一年多,年初才剛參加國外大展回來,雖然績效不算很突出,但我一直很認真、很努力,也一直希望主管能看到我啊…我知道,那不是嫉妒,也不是抱怨,而是一種微微酸酸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