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投資心法」,應該先確定什麼是「心法」? 翻成白話文就是「投資前我的心裡在想什麼?」 我的觀點可能跟一般您聽到的主流觀點不一樣,我想提出來第一個心法的觀點是:「不是我自己在想什麼?而是市場其他投資參與者在想什麼?」
第一個心法:別人在想什麼?
以股票市場為例,這檔股票為什麼會漲?不一定是跟這檔股票的基本面? 或本益比? 等呈現高度相關;我認為是市場「大部份的人對它的看法如何」?市場大部份的人「相信」什麼?
簡單來說:「若是大部份的人相信這檔股票會大漲,它就會大漲;反過來說,若是大部份的人相信這檔股票會大跌,它就會大跌」(註1)。或者是其他參與者買了這檔股票後,是為了要長期持有嗎? 是為了要賺股息嗎? 是為了短線進出嗎?是想要搶帽子嗎? 當沖嗎? 這可能是很重的線索。所以呢,我的投資心法第一件事,就是研究股市心理學。(註2)
第二個心法:你了解自己嗎?
一般人,若沒有經過練習,很容易直覺做出判斷,行情波動都會影響自己心情,行情大漲不敢追,行情大跌也不敢接。行情大漲不願意出場,行情大跌捨不得出場。投資人心中永遠有個小宇宙在自我干擾。
想要從金融市場裡賺到錢?要先釐清自己的個性、特質。先問自己希望哪一種交易模式?不管從交易期間的當沖、隔日沖、短線/長線,或者使用技術分析、基本分析、籌碼分析等手法,這些交易模式都有成功的典範,所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模式比較重要。而找到適合的模式就是要不斷地嚐試及修正,如此一來,成功機率會較高。
第三個心法:風險是你最大的敵人,也是你最好的朋友
在我的投資經驗上,我非常深信「風險管理」。一方面我相信投資學教科書中強調的風險分散理論,像馬可維茲提出的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已證明擁有多個持股標可分散風險(風險指的是標的的波動程度);另一方面,股市歷 史上碰過多次系統性風險,血淋淋的教訓告誡要先控制好風險,再談報酬。我要強調的是風險控制,是適當的風險承受,而非完全規避風險,若完全無風險就不會有報酬。以我為例,我也會交易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與現貨之間靈活搭配,更甚的是,這些可以多空方向均可交易的工具是保護現貨部位的最好避險工具之一。
另外,可以透過各類ETF,例如中國、日本、美國、越南、歐洲、債券、指數反向等各種跨市場跨商品之ETF,可以分散過度集中度風險。
第四個心法:不要輕易相信對手
投資市場完全看到人性最醜陋的屠宰場。因為所有參與者彼此不認識,顯露出最深的人性~極度貪婪與恐懼。在股市裡,老手很多,老奸巨猾的人大有人在,別人虧損,正在他賺錢的機會,所以才有割菲菜之說。在股市裡耳語很多,有時人會在各種社群媒體放出消息,來左右人心,更何況老手也會用各種掛單量創造假象、用交易量來創造線型。
第五個心法:凡事反過來想
基本上,股市是高敏感市場,在學術上被認定為效率市場,所以不要輕易地認為只有你知道,其實大家都知道,如果你可以早別人早一步知首卡位,勝算就大。所以查理蒙格(註3)才建議說:「凡事反過來想」。舉個例:在COVID-19的隔離期間,所有觀光類股先跌一大段,以xxxx為例,我在疫情期間,當它股價一直跌到11-12元左右,就一直逢低買進,我心裡想的腳本是:「疫情總是會過去的」,如果疫情過去,到時大家會報復性出國,而xxxx是經營oooo線最強的業者,一旦解封,oooo是台灣人最愛去的國家,那麼xxxx一定獲利很好。所以反過來想,人家愈恐慌,我們要愈貪婪(巴菲特名言 註4),xxxx後來股價不就一直往40元、60元、80元,一直上100元以上嗎?
(抱歉:不能談個股,所以用xxxx取代)
第六個心法:不要一直讓雜訊干擾
人是很容易被外界訊息影響到自己情緒的動物。因為我們有杏仁核,專門快捷思考(可以參考「快思慢想」這本書(註5)),學者說:人類看起來高智能動物,但是我們在投資行為上是「蜥蝪腦」(註6)。我建議不要亂參加網路股友討論區,也不要隨便看Youtuber發表股市言論,這些人不一定專業,又為了蹭流量說的很誇張,看多了言論多少都會干擾投資獨立判斷的思緒。(PS:我曾看了某些人把投資行為講的像行銷理論般,可以提出很多篇幅立證他的持股理由,洗腦自己... 我其實看了很想笑)
如果你有研究很清楚某產業發展趨勢,而且很專注地用心蒐集該產業中某一檔個股的堅實企業獨特高度競爭力,幾乎是獨(寡)佔時,你就不會被市場雜訊干擾。
第七個心法:時時警戒,哀矜勿喜
投資市場就是一個修道場。慢慢地,就會把數字紅綠跳動,當成常態。因為輸贏乃兵家常事,千萬不要當日獲利就到處聲揚(因為可能是運氣好),同樣的,當日虧損也不要失眠,保持低調平常心,每次交易都只是一個記錄,人生有很多次交易機會。記記帳,明天太陽出來又是重新的一天。
第八個心法:用心想,仔細想、冷靜地想,並且要有想像力
我曾讀過「我要獲利-期權贏家筆記」系列書三冊(註7),贏家的特質令我印象深刻,有幾個是哲學系畢業的贏家們,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頭腦冷靜,有著清晰的邏輯推理能力,這特質是他們致勝的關鍵因素。我認同在投資之路上一定要保持冷靜的心態,光冷靜不夠,還要像股神巴菲特及其他偉大的投資人一樣,要博覽大量的書籍與資料,把知識底層打好後,在慎密的推論下去想像未來的發展藍圖,就跟愛因斯擔說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第九個心法:不要想要一次全贏
如果想要一次全贏,一定會冒很大的風險賭一把。要知道單一股價的股價會什麼會大漲?其實很難有單一因素就可以決定。如果有了一個很好的操作心法,學到了獲利方程式,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複製獲利方程式,那麼長期一拉長,會是投資贏家。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說:「耐心是證券交易所裡最重要的東西」,他又說「基本面與股價的關係,就像是老人與狗,不管小狗怎麼跑,還是圍繞著老主人,而且最後會跟著主人的方向前進。」(註8)
第十個心法:最重要的是維持紀律
投資是一輩子長期的事情(註9),即便到了老年(還可以抗失智風險),養成對的投資觀念,投資能力會愈來愈強。為什麼?因為用心的人,可以透過學習經驗累積能力。但是前題是要「維持紀律」。
我建議紀律方式有以下幾項
1 嚴守自己的投資手法,要有定見,不要變來變去。
2 要有風險管制能力:不要硬ㄠ,該停利就停利,該停損就停損,有捨才有得。
3 要養成固定更新資訊的習慣,例如追蹤熱門產業報導,要勤看法說會資料、研究報告、盈收分析、財報分析等等。
4 如果可以,花點時間寫投資日誌,記載交易心得。好處是可以回顧檢討與減少再犯錯之機會。
5 要多閱讀,天下沒有白吃午餐。一本書才幾百元,但可能裡面的某一個觀念,就可能改變人一輩子的思維,賺到有形好處,例如身體健康、家庭幸福、財富增加;無形的好處可能是自我認知的昇華。
下圖是我歷年來的績效表現,在某一時段前,我的績效維持著一直領先大盤,但最近我就很輕易地被大盤打敗,原因是現在的主流趨勢已有集中化趨勢,例如近年來的AI狂潮,AI相關的少數個股狂飆,而且漲勢又急又猛,沒跟上的,或者跟上又賣掉的(很難在更高的價格切入),所以我的績效跟不上;同樣的美股四姐妹亦是強勢更強。所以,要跟上大盤,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投資ETF(及類型),但ETF如何投資,又是另一個討論的議題了。

我的投資績效
註1 《主力的思維》 作者Cis,樂金文化, 2019年12月
註2 《金融心理學》 作者Lars Tvede,財信出版, 2008年4月
註3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Charles T. Munger, 商周,2019年4月
註4 《滾雪球 巴菲特傳》, Alice Schroeder,天下遠見 ,2008年12月
註5 《快思慢想》, Daniel Kahneman,天下文化 ,2012年10月
註6 《不理性也能賺錢》,Terry Burnham,臉譜 ,2006年7月
註7 《我要獲利-期權贏家筆記》,熊傳慧主編,聯經 ,2006年8月
註8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城邦文化, 2012年2月 。(這本書我很喜歡,看了好幾遍)。
註9 《致富心態》,Morgan Housel,天下文化,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