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是問題還是訊號?
你是一個容易感到無聊的人嗎?
如果你從未覺得無聊,可能是因為你總能及時採取行動,避免它的侵擾;也可能是你早已習慣了冷漠或麻木,對生活失去了感知,就像痲瘋病患者對痛覺的喪失一樣。
對大多數人來說,無聊偶爾會來襲。
如果你是因「無聊」或「無聊怎麼辦」這樣的關鍵詞搜尋到這篇文章,那麼請放心:你並不孤單。事實上,這篇文章正是在我意識到自己無聊時寫下的。對我來說,剖析人類情感本身就是一種樂趣,而將這過程分享給你,則讓樂趣更深了一層。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無聊?
如果你是父母,或許曾聽過孩子嚷嚷「好無聊喔!」沒錯,即便是最擅長自得其樂的小孩,也難免感到無聊。但孩子們往往坦率表達這種感受,反觀大人,則可能選擇默默滑手機、追劇,或將手機、平板、電視遞給孩子,掩飾自己面對無聊的無力感。
滑手機或其他立即應對的手段,真的能解決無聊嗎?
我們無需對每一刻、每一種感受都找到完美的應對之道,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但若能敏銳覺察「無聊」所帶來的不適,並在這份感受中找到更多選擇,我們就不必逃避或用短暫刺激麻痺自己。
痛苦本身,就是「還活著」的證明,也是成長的契機。
一本書的啟發:《無聊心理學》
在《無聊心理學》(Out of My Skull: The Psychology of Boredom)中,作者講述了十八世紀少年 Humphrey Potter 的故事:為避免重複操作門閥的無聊,他發明了一種繩索裝置,取名 skulling(鬼祟行動裝置),有趣的是,它後來還成了「曠職」的代名詞。書名中的 Out of My Skull,巧妙暗示了無聊讓人「精神出走」。
的確,無聊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正處於「心智投入不足」的狀態。雖然一時之間我們不一定能找到解答,但至少可以試著不讓自己立刻陷入那些滑不停、無需動腦的網路內容中(雖然,你此刻正在讀這篇文章,但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
三種對抗無聊的方式
書中提到幾種與無聊相對應的「反面」,也許能帶來啟發:
1️⃣ 心流(Flow)
一種深度投入的狀態,意味著超乎尋常的專注,對一切干擾不為所動,以及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感覺。
再看一下心流與無聊的的對比:
- 技能與挑戰平衡:剛好 vs 太簡單/太難
- 控制感:最佳 vs 過多/過少
- 目標設定:清晰 vs 模糊
- 專注力:專注 vs 渙散
- 自我意識:無我 vs 自我感強烈
- 動力:內在驅動 vs 無動力
- 時間感:扭曲(壓縮/延伸)vs 緩慢難熬
2️⃣ 興趣與好奇心
即便未達心流,單憑興趣,就能讓我們與世界連結,並抵禦無聊,而好奇心則展示了我們與生俱來想要探索的動機。因為興趣與好奇心都涉及了對目標的有效追求。因此,有一個可執行的目標,能讓我們的心智投入其中,可以避免無聊。
3️⃣ 悠閒(Leisure)
悠閒意味著「閒下來但不覺得無聊」。
悠閒的狀態涉及到具體的目標,悠閒很可能是一種深度的真正的放鬆。悠閒與無聊兩者的區別在於,無聊是想要有事可做,而放鬆則需要具備閒下來但不感到無聊的能力。如果你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很難做到「真正的放鬆」,可以試試看脫離日常,刻意去到一個比較能讓你感到脫離日常的環境,也許是山裡,也許是海邊,也許是有背景噪音的咖啡廳,甚至有人只是聽到播放的蟲鳴鳥叫就能將自己帶入情境中。
最後的問題:你要做什麼?
當無聊來襲時,別急著尋找即時刺激。
下次無聊降臨時,不妨靜下心來,觀察這份感受背後藏著什麼訊息;或者,回來重讀這篇文章,甚至讀一讀《無聊心理學》,深入探索無聊的奧祕。
書的結尾,作者拋出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問題:
你要做什麼?
我與作者一樣,深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甚至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如何決定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一趟無限空間的探索之旅,無聊,就像其中的一扇門——它未上鎖,但需要你親手推開。
請記住:無聊揭示了我們有所意圖,無聊激勵我們重新找到意義。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加入「策略寫作坊」,與我一同探索語言的力量與心靈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