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米蘭理工的設計訓練,到我如何重建選擇的邏輯結構
⸻
一年前,我在一場以職能為主題的讀書會上遇見一位背景是會計的年輕女生。她說她在同一個工作崗位上待了快十年,一直在思考是否有轉職的可能性。
講完她的各種考量後,她補了一句:「可是我會不會年紀太大了?」
我們問她年齡,她說:「三十」。
現場頓時空白了兩秒,那一刻的凝固讓我內心泛起強烈的違和感:為什麼三十歲就該為自己貼上「年紀太大」的標籤?我下意識開始心算自己的年齡,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三十幾。後來我發現,數字不是重點,重點是: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正邁入中年,卻依然持續進行職業選擇的實驗與重組,從未覺得自己太晚。
這不是因為我特別樂觀,而是因為我用的不是同一套邏輯來看待人生選擇這件事——非線性邏輯。
線性思維:最簡易且最致命的誤導
所謂「線性思維」,就是將人生視為一條直線,假設每個人都有標準路徑、正確順序與固定時效。它最大的優勢是給人穩定感,但最大的限制是——它無法處理真正的變化。
這套思維的潛規則往往長這樣:
- ✅ 某年齡前完成某階段 → 即為成功
- ❌ 錯過節點 → 等於失敗
- ⛔ 現在的位置 → 只能由過去決定
但真實人生不是這樣運作的。隨著壽命延長與職涯多元化,人生的「中段」正在被重新定義。五十歲創業、六十歲學畫、七十歲出版繪本,這些「過去看似荒唐」的選項,如今已成為合理的再起步節點。
年齡焦慮的根源,往往不是年齡本身,而是線性邏輯裡對「早或晚」的價值判定。
當然,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重新規劃人生的空間。有時候是照顧責任、有時候是經濟壓力或心理耗竭。但即使如此,每個人也都有可能在限制裡,找到一點點可移動的縫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尋找微小但真實的選擇權。
美國未來學者 Maddy Dychtwald 在《Cycles》中指出,人生正逐漸從單一路徑變成階段性循環。我們將不斷地學習、轉型、再出發,而這些轉折,就是非線性人生的節奏。
「非線性」不是亂走,而是另一種邏輯秩序
📌 非線性邏輯:拒絕單一正解與時間焦慮,將人生視為多階段、多路徑、多種可能的組合體。
📌 複合型設計:在這種邏輯下所發展出來的策略性選擇方式,強調模組思維與整合能力。
非線性思維改變我們看待時間的方式,而複合型設計則幫助我們在這種新邏輯下,實際安排行動。前者是態度,後者是工具。
為了具體操作這種邏輯,我提出一個自己多年實踐的思維工具:
🧩「複合型人生設計」三步驟:模組拼接法則
1️⃣ 辨識模組|將過往的經驗、技能、興趣視為可以靈活拼接的模組,而非一條不能改變的直線履歷。
2️⃣ 擴展用途|思考這些模組如何轉譯到不同場域,尋找交集與共通語言(如:從時尚設計到教育敘事)。
3️⃣ 策略整合|根據當下需求與未來目標,靈活排列模組,不追求一致性,而追求適應力與有機成長。
這三步,讓人生像是個動態生成的作品,而不是照本宣科的任務清單。
米蘭理工教我的,不只是設計,而是一套重組人生的語法
我在二十多歲主修服裝設計,並在業界工作。快三十歲時,我選擇攻讀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Milano)的時尚系統設計碩士。這不是一個教你怎麼做衣服的學位,而是一個教你怎麼看整個產業的設計學位——從供應鏈到品牌策略,從文化語意到永續思維。
我真正重視的不是一張碩士文憑,而是這段訓練中建立的底層能力:策略思維、整合邏輯、與轉譯語感。
✅ 系統設計能力
✅ 美學與語言的轉譯力
✅ 與AI、數位資產建構的結合潛力
這讓我習慣從三個維度拆解任何問題:
- 背景與語境(Context)
- 系統邏輯(System)
- 可轉譯性(Translatability)
這三個觀點,也成為我設計人生的底層語法。
非線性人生不等於沒有方向的人生
我理解為什麼三十歲會讓人焦慮——我們被教導要在這個年紀「定性」、要「安定」、要「決定自己是誰」。但這些焦慮來自線性體系的壓力,而非你內在的真實需求。
如果你只相信自己有一種才能、一個角色、一條路徑,那麼時間當然成為壓力。但如果你承認自己有「複數的可能性」,那麼人生就會變成一個組合題,而不是單選題。
策略寫作坊,來自一條非典型的路徑
我建立策略寫作坊,並不是因為我「走得很穩」,而是因為我不斷經歷不穩定與轉換。
我的強項,不在於說「什麼才是對的」,而在於幫助人們在混亂中找到語言,在模糊中建立邏輯,並把那些「說不清的狀態」轉化為行動策略。
我相信,每個走在非典型路線上的人,都可以有屬於自己的敘事系統與價值網絡。這不是自我證明,而是自我建構。
🎯 如果你也正走在某段模糊路徑上,不妨從這裡開始:寫下三個你身上的模組,問問自己——它們還能組出什麼新可能?
回到那場對話——關於三十歲的遲疑
那位三十歲的女生問我們:「會不會太晚了?」
我當時沒有立即回答,但現在,我想用這篇文章作為回應:
不是要說「不晚」,而是——你可以換一種邏輯,重新定義你的起點與方向。
我們都在某處未定義的位置,等待被重新命名。
現在,就從辨識你身上的第一個模組開始吧。
成長是一段節奏,而不是一場比賽
我從不認為「長大以後」是一個時間點。對相信持續成長的人而言,每一天都是長大以後;也沒有哪一天真的是長大以後。
當然,身體會老化,這是現實。但對這種不可逆的變化,我選擇臣服,而不是抗拒。
成長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段段節奏分明的編舞。
有時是快板,有時是慢板,有時則是休止符。 但只要我們願意繼續編舞,就永遠沒有「太遲」這回事。
這是我給明年即將邁入四十歲的自己的一封備忘,也是一份邀請:
🎈邀請未來的我,繼續選擇一種能與變化共舞、與限制共生的節奏前行。
⸻
📍 本文收錄於《策略寫作坊|策略寫作房間》
當人生的路徑不再線性,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勇氣,而是一套能拆解現況、重組可能的語言工具。
在這裡,我將帶你看見:選擇不是追求正確答案,而是一場模組拼接的設計過程。
〈別用線型思維局限人生選擇〉,是我以設計思維重新定義職涯邏輯的開場白,也是策略寫作如何介入人生規劃的真實示範。
歡迎你在這個房間裡,繼續探索屬於你的組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