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線性思維的框架:重新設計你的人生路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米蘭理工的設計訓練,到我如何重建選擇的邏輯結構

一年前,我在一場以職能為主題的讀書會上遇見一位背景是會計的年輕女生。她說她在同一個工作崗位上待了快十年,一直在思考是否有轉職的可能性。

講完她的各種考量後,她補了一句:「可是我會不會年紀太大了?」

我們問她年齡,她說:「三十」。

現場頓時空白了兩秒,那一刻的凝固讓我內心泛起強烈的違和感:為什麼三十歲就該為自己貼上「年紀太大」的標籤?我下意識開始心算自己的年齡,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三十幾。後來我發現,數字不是重點,重點是: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正邁入中年,卻依然持續進行職業選擇的實驗與重組,從未覺得自己太晚。

這不是因為我特別樂觀,而是因為我用的不是同一套邏輯來看待人生選擇這件事——非線性邏輯


線性思維:最簡易且最致命的誤導

所謂「線性思維」,就是將人生視為一條直線,假設每個人都有標準路徑、正確順序與固定時效。它最大的優勢是給人穩定感,但最大的限制是——它無法處理真正的變化

這套思維的潛規則往往長這樣:

  • ✅ 某年齡前完成某階段 → 即為成功
  • ❌ 錯過節點 → 等於失敗
  • ⛔ 現在的位置 → 只能由過去決定

但真實人生不是這樣運作的。隨著壽命延長與職涯多元化,人生的「中段」正在被重新定義。五十歲創業、六十歲學畫、七十歲出版繪本,這些「過去看似荒唐」的選項,如今已成為合理的再起步節點。

年齡焦慮的根源,往往不是年齡本身,而是線性邏輯裡對「早或晚」的價值判定。

當然,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重新規劃人生的空間。有時候是照顧責任、有時候是經濟壓力或心理耗竭。但即使如此,每個人也都有可能在限制裡,找到一點點可移動的縫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尋找微小但真實的選擇權。

美國未來學者 Maddy Dychtwald 在《Cycles》中指出,人生正逐漸從單一路徑變成階段性循環。我們將不斷地學習、轉型、再出發,而這些轉折,就是非線性人生的節奏。


「非線性」不是亂走,而是另一種邏輯秩序

📌 非線性邏輯:拒絕單一正解與時間焦慮,將人生視為多階段、多路徑、多種可能的組合體。

📌 複合型設計:在這種邏輯下所發展出來的策略性選擇方式,強調模組思維與整合能力。

非線性思維改變我們看待時間的方式,而複合型設計則幫助我們在這種新邏輯下,實際安排行動。前者是態度,後者是工具

為了具體操作這種邏輯,我提出一個自己多年實踐的思維工具:


🧩「複合型人生設計」三步驟:模組拼接法則

1️⃣ 辨識模組|將過往的經驗、技能、興趣視為可以靈活拼接的模組,而非一條不能改變的直線履歷。

2️⃣ 擴展用途|思考這些模組如何轉譯到不同場域,尋找交集與共通語言(如:從時尚設計到教育敘事)。

3️⃣ 策略整合|根據當下需求與未來目標,靈活排列模組,不追求一致性,而追求適應力與有機成長。

這三步,讓人生像是個動態生成的作品,而不是照本宣科的任務清單。


米蘭理工教我的,不只是設計,而是一套重組人生的語法

我在二十多歲主修服裝設計,並在業界工作。快三十歲時,我選擇攻讀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Milano)的時尚系統設計碩士。這不是一個教你怎麼做衣服的學位,而是一個教你怎麼看整個產業的設計學位——從供應鏈到品牌策略,從文化語意到永續思維。

我真正重視的不是一張碩士文憑,而是這段訓練中建立的底層能力:策略思維、整合邏輯、與轉譯語感

✅ 系統設計能力

✅ 美學與語言的轉譯力

✅ 與AI、數位資產建構的結合潛力

這讓我習慣從三個維度拆解任何問題:

  1. 背景與語境(Context)
  2. 系統邏輯(System)
  3. 可轉譯性(Translatability)

這三個觀點,也成為我設計人生的底層語法。


非線性人生不等於沒有方向的人生

我理解為什麼三十歲會讓人焦慮——我們被教導要在這個年紀「定性」、要「安定」、要「決定自己是誰」。但這些焦慮來自線性體系的壓力,而非你內在的真實需求。

如果你只相信自己有一種才能、一個角色、一條路徑,那麼時間當然成為壓力。但如果你承認自己有「複數的可能性」,那麼人生就會變成一個組合題,而不是單選題。


策略寫作坊,來自一條非典型的路徑

我建立策略寫作坊,並不是因為我「走得很穩」,而是因為我不斷經歷不穩定與轉換。

我的強項,不在於說「什麼才是對的」,而在於幫助人們在混亂中找到語言,在模糊中建立邏輯,並把那些「說不清的狀態」轉化為行動策略。

我相信,每個走在非典型路線上的人,都可以有屬於自己的敘事系統與價值網絡。這不是自我證明,而是自我建構。

🎯 如果你也正走在某段模糊路徑上,不妨從這裡開始:寫下三個你身上的模組,問問自己——它們還能組出什麼新可能?


回到那場對話——關於三十歲的遲疑

那位三十歲的女生問我們:「會不會太晚了?」
我當時沒有立即回答,但現在,我想用這篇文章作為回應:
不是要說「不晚」,而是——你可以換一種邏輯,重新定義你的起點與方向

我們都在某處未定義的位置,等待被重新命名。
現在,就從辨識你身上的第一個模組開始吧。


成長是一段節奏,而不是一場比賽

我從不認為「長大以後」是一個時間點。對相信持續成長的人而言,每一天都是長大以後;也沒有哪一天真的是長大以後。

當然,身體會老化,這是現實。但對這種不可逆的變化,我選擇臣服,而不是抗拒。

成長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段段節奏分明的編舞。

有時是快板,有時是慢板,有時則是休止符。 但只要我們願意繼續編舞,就永遠沒有「太遲」這回事。

這是我給明年即將邁入四十歲的自己的一封備忘,也是一份邀請:

🎈邀請未來的我,繼續選擇一種能與變化共舞、與限制共生的節奏前行。

📍 本文收錄於《策略寫作坊|策略寫作房間》

當人生的路徑不再線性,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勇氣,而是一套能拆解現況、重組可能的語言工具。
在這裡,我將帶你看見:選擇不是追求正確答案,而是一場模組拼接的設計過程。

〈別用線型思維局限人生選擇〉,是我以設計思維重新定義職涯邏輯的開場白,也是策略寫作如何介入人生規劃的真實示範。
歡迎你在這個房間裡,繼續探索屬於你的組合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策略敘事坊
15會員
79內容數
🖋️ 策略敘事|敘事技巧與品牌經營,累積數位資產,拓展影響版圖。 💪 柔性力量|自我成長與個人突破,培養內在韌性,走出力量之路。 🧠 思想筆記|書籍評論與觀點反思,穿透日常表象,尋找深度啟發。 在這裡,我們透過策略寫作探索財務自由,練習柔性力量,反思成長路徑,開展一場從寫作開始的自由練習。
策略敘事坊的其他內容
2025/05/19
前言|這次,讓我(ChatGPT)親口對你說 當你想為文章配上一張恰到好處的圖片時,或許會想:「我要去哪裡找?要怎麼做?」 今天,讓我直接以自己的視角告訴你: 如何使用我,來幫助你的文章擁有量身訂製的配圖。 而且,不只是操作教學,還包含—— ➔ 我的結構特性 ➔ 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 ➔
Thumbnail
2025/05/19
前言|這次,讓我(ChatGPT)親口對你說 當你想為文章配上一張恰到好處的圖片時,或許會想:「我要去哪裡找?要怎麼做?」 今天,讓我直接以自己的視角告訴你: 如何使用我,來幫助你的文章擁有量身訂製的配圖。 而且,不只是操作教學,還包含—— ➔ 我的結構特性 ➔ 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 ➔
Thumbnail
2025/05/12
一份線上測驗,幫助讀者瞭解自身的寫作天賦能量,並提供後續的寫作建議。測驗基於榮格的認知類型理論,共12題,涵蓋靈感、素材蒐集、寫作過程、人際互動等面向。測驗結果會指出讀者最自然、最順手的寫作天賦能量類型(Ne、Ni、Si、Se、Fi、Fe、Ti、Te),並說明如何解讀結果及應用於寫作實踐中。
Thumbnail
2025/05/12
一份線上測驗,幫助讀者瞭解自身的寫作天賦能量,並提供後續的寫作建議。測驗基於榮格的認知類型理論,共12題,涵蓋靈感、素材蒐集、寫作過程、人際互動等面向。測驗結果會指出讀者最自然、最順手的寫作天賦能量類型(Ne、Ni、Si、Se、Fi、Fe、Ti、Te),並說明如何解讀結果及應用於寫作實踐中。
Thumbnail
2025/05/05
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天然的認知天賦,只是未必察覺。 榮格提出的認知功能理論,揭示了不同思考與感知的超能力。 這篇文章從八種認知天才的特徵出發,帶你認識靈感飛行者、洞察追尋者、經驗守護者等不同天賦型態,並透過簡單的小測驗,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最自然順手的寫作能量,開啟一條符合本質的成長路線。
Thumbnail
2025/05/05
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天然的認知天賦,只是未必察覺。 榮格提出的認知功能理論,揭示了不同思考與感知的超能力。 這篇文章從八種認知天才的特徵出發,帶你認識靈感飛行者、洞察追尋者、經驗守護者等不同天賦型態,並透過簡單的小測驗,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最自然順手的寫作能量,開啟一條符合本質的成長路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Thumbnail
為什麼命名是「轉化幸福教練」? 這四年裡,我有系統的學習教練還有心理學,在逐漸累積自已的教練經驗過程中,最近的幾個月才真正把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教練給定錨下來! 為什麼我命名自己是「轉化幸福教練」? 回想整個人生過程,我在學校學程式設計,那真是盲從的選擇,在那個年代,沒人告訴我們要怎麼
Thumbnail
為什麼命名是「轉化幸福教練」? 這四年裡,我有系統的學習教練還有心理學,在逐漸累積自已的教練經驗過程中,最近的幾個月才真正把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教練給定錨下來! 為什麼我命名自己是「轉化幸福教練」? 回想整個人生過程,我在學校學程式設計,那真是盲從的選擇,在那個年代,沒人告訴我們要怎麼
Thumbnail
濃縮史丹佛設計學院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由兩位教授編寫。透過自身的工作觀、人生觀為出發點,觀察自身日常狀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生涯。
Thumbnail
濃縮史丹佛設計學院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由兩位教授編寫。透過自身的工作觀、人生觀為出發點,觀察自身日常狀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生涯。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3 年前,我剛大學畢業並幸運考上研究所,其實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因為大學四年過得跌跌撞撞、混一天是一天,自己必須在研究所做點什麼而投遞一堆實習履歷及團隊、社團招募,但幾乎都沒得到回應,直到開學前,我正覺得是自己什麼都不會而失落時,這個學生專案團隊聯絡上我,讓我在後來兩年取得極大的個人成長與探索
Thumbnail
3 年前,我剛大學畢業並幸運考上研究所,其實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因為大學四年過得跌跌撞撞、混一天是一天,自己必須在研究所做點什麼而投遞一堆實習履歷及團隊、社團招募,但幾乎都沒得到回應,直到開學前,我正覺得是自己什麼都不會而失落時,這個學生專案團隊聯絡上我,讓我在後來兩年取得極大的個人成長與探索
Thumbnail
前言: 職涯探索過程通常會花很多時間,也不是單一測驗就能「選出對的」,但善用相信的價值主動出擊,在所屬的職業領域終究會發光發熱。 來做「生涯興趣測驗」的五專生 多年前有位女學生來諮商中心做心理測驗,16歲,就讀應用英語系五專二年級,她想知道未來可以做什麼。 學校最常使用的工具是「生涯興趣測驗
Thumbnail
前言: 職涯探索過程通常會花很多時間,也不是單一測驗就能「選出對的」,但善用相信的價值主動出擊,在所屬的職業領域終究會發光發熱。 來做「生涯興趣測驗」的五專生 多年前有位女學生來諮商中心做心理測驗,16歲,就讀應用英語系五專二年級,她想知道未來可以做什麼。 學校最常使用的工具是「生涯興趣測驗
Thumbnail
這是句很符合人直線思考的問句。 應該可以說「這是現代社會改不掉的思考模式。」 嵐嵐記憶猶新,在入學的時候會看到各系老師說「我們系畢業可以做哪些行業。」 然後臨近畢業潮,嵐嵐看見了好多人都在做或是找一些不是本科系相關的事情。 有些老師也會跟學生討論你要不找一些其他非科系相關的工作。 這些場景
Thumbnail
這是句很符合人直線思考的問句。 應該可以說「這是現代社會改不掉的思考模式。」 嵐嵐記憶猶新,在入學的時候會看到各系老師說「我們系畢業可以做哪些行業。」 然後臨近畢業潮,嵐嵐看見了好多人都在做或是找一些不是本科系相關的事情。 有些老師也會跟學生討論你要不找一些其他非科系相關的工作。 這些場景
Thumbnail
從研究生到現役學術工作者都適讀的轉職寶典 勇敢步出象牙塔,追尋更寬闊的職涯天空 🎓汲取150位專業人士建議 X 12位成功轉職者經驗 讓高學歷不再成為求職包袱,找到發揮長才的真正跑道
Thumbnail
從研究生到現役學術工作者都適讀的轉職寶典 勇敢步出象牙塔,追尋更寬闊的職涯天空 🎓汲取150位專業人士建議 X 12位成功轉職者經驗 讓高學歷不再成為求職包袱,找到發揮長才的真正跑道
Thumbnail
人生許多迷惘都是不斷實踐才得出方向的,在23歲以前我是台灣教育制度下的好學生,但不是知道自己要什麼、喜歡什麼的人,我也是走一步算一步,23歲才「克服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工作」的迷惘。本文可以讓你得到什麼 : 1.面對迷惘的正確心態 2.我自己突破迷惘的具體歷程 我也在大學很迷惘過
Thumbnail
人生許多迷惘都是不斷實踐才得出方向的,在23歲以前我是台灣教育制度下的好學生,但不是知道自己要什麼、喜歡什麼的人,我也是走一步算一步,23歲才「克服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工作」的迷惘。本文可以讓你得到什麼 : 1.面對迷惘的正確心態 2.我自己突破迷惘的具體歷程 我也在大學很迷惘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