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15] 呂紹嘉與《戰爭安魂曲》(下)

2024/04/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經過三個多月辛苦的排練,我對《戰爭安魂曲》終於有了一點頭緒。雖然很多地方還是抓不到音,但已經能大致掌握整部作品的結構。這段時間的排練只牽涉到成人混聲合唱團的部分,尚未與兒童合唱團 (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交響樂團、室內樂團和獨唱家合起來。當時的我,對與交響樂團同台演出這件事一點概念也沒有......

初遇呂紹嘉老師

這場音樂會將由國家交響樂團 (NSO) 的新任音樂總監呂紹嘉指揮。老實說我當時是第一次聽到呂紹嘉的名字,也是在那時才知道呂老師的背景:台大心理系畢業,大學時代在台大合唱團 (學長!) 對指揮產生興趣,並跟著陳秋盛老師學習。之後在歐洲的多場指揮大賽中獲得首獎,更代替名指揮傑利畢達克 (Sergiu Celibidache) 指揮慕尼黑愛樂演出,從此展開旅歐指揮生涯,曾任德國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

(呂紹嘉老師 2008 年接受光華雜誌專訪,有許多珍貴的照片。)

合唱團第一次跟呂老師排練的時候,我對老師的印象是說話聲音溫和、頭髮有點長,看起來很斯文的樣子。但一開始指揮就不一樣了,好像平日隱藏在身體裡的各種激情隨著音樂宣洩而出,並用身體和雙手傳達給大家。

呂老師由於有多年指揮歌劇的經驗,因此非常強調戲劇性,我在樂譜中許多地方寫著「Dramatic」這個字,可見老師對營造氛圍的重視。有時應該唱得殺氣騰騰,按照呂老師的說法,必須「咬緊」(這時老師會搭配握拳的手勢),有時要帶著顫抖與恐懼;有時聲音要寬廣,有時則只是獨唱家的陪襯或背景音,要唱得像遠方傳來的回聲等等。這些要求對我來說實在有點抽象,我只會調整大小聲來配合,事實上根本不知道有沒有做出所需的效果......

環繞音響般的音樂體驗

《戰爭安魂曲》原本的編制就很龐大,包含一個成人四部混聲合唱團、一個兒童合唱團、一個交響樂團、一個室內樂團和三位獨唱家 (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呂老師為了讓聽眾更身歷其境,安排兒童合唱團站在音樂廳四樓側面的包廂,以營造音樂從四面八方而來的體驗,就像環繞音響一樣。兒童合唱團的角色類似天使,彷彿來自天堂的純淨歌聲,與樂團、合唱團及獨唱家在舞台上呈現的人間煉獄形成強烈對比,諷刺意味十足。

這次的獨唱家都是從國外邀請來的。女高音是獲得華格納國際聲樂大賽首獎、來自瑞典的安娜列娜派松 (Annalena Persson),既然是華格納女高音,可想而知聲音非常強勁。她並沒有像一般音樂會中的獨唱家一樣,站在樂團前面、指揮的旁邊,而是在合唱團女高音部的位置。我不太確定這樣安排的確切原因,就我記憶所及,似乎是因為她的聲音太大了;也就是說,她一個人就可以抗衡整個合唱團加上整個交響樂團和室內樂團。根據站在她附近的一些女高音部團員表示,她的歌聲真的嘹亮無比,可能是因為天生的聲帶構造與常人不同吧......

安娜列娜派松簡介。

安娜列娜派松簡介。

男高音是英國的丹尼爾諾曼 (Daniel Norman),男中音是日本的石野繁雄,這兩位聲樂家都有歌劇演出的經驗,在《戰爭安魂曲》中扮演戰場上的士兵,搭配室內樂團演唱歐文的英文詩句,表達戰爭的荒謬與無情,以及戰場上橫屍遍野的殘酷景象。其中第二樂章〈末日經〉中穿插的男高音與男中音合唱相當有特色,以諷刺的口吻描述兩位戰友 (或敵對陣營的士兵) 在無情的戰場上一同步向死亡。

(〈末日經〉中的男高音與男中音合唱,雖然不長,但聽了就覺得很不好唱。)

這場音樂會除了兒童合唱團在四樓包廂以外,其他演出者都在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上,因此非常擁擠。雖然合唱團已經事先排好每位團員的位置,但在第一次上舞台總彩排時,育仲還是花了好些時間,按照身高進行最後的調整,也提醒邊緣的團員小心,不要摔下合唱台 (尤其是後排高處的人)。舞台上人那麼多,舞台燈又那麼亮,感覺好熱啊!

當時 YouTube 剛出現沒幾年,《戰爭安魂曲》的相關影片不多,Spotify 也還沒進台灣,因此我在實際演出前並沒有聽過完整的作品,直到總彩排那一天。與樂團合起來的感覺跟搭配鋼琴排練很不一樣,因為銅管剛好在合唱團的前面,聲響非常大,常常聽不到自己的歌聲,這時就會不知不覺越唱越大聲、越唱越用力。此外,我當時還不太會看指揮的拍子 (樂團指揮與合唱團指揮的手法不太一樣),這部作品的旋律又很難掌握,因此有時會不曉得輪到自己了,或是唱到一半「迷路」(還好這種情形不多)......

(當年的彩排片段 (沒有合唱團),一開始可以聽到站在管風琴前的女高音強勁的歌聲,後半段加入男中音石野繁雄,我很喜歡他紮實的聲音。)

正式演出

《戰爭安魂曲》節目單。

《戰爭安魂曲》節目單。

12 月 18 日晚上,《戰爭安魂曲》終於要正式演出了。之前一切辛苦的練習,就是為了這一個多小時的呈現。

這不是我第一次登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卻是第一次參與這麼大的製作。我對這部作品沒有十成的把握,只能盡力而為。不過我倒是沒有非常緊張,可能因為舞台上的人實在太多了吧!只要盡力跟著指揮、別放炮,應該不會有人注意到龐大合唱團中的一個小小團員......

上一篇文中所述,這部作品有些地方只有樂團或獨唱家,這時合唱團可以坐下休息。在數十個小節的休息時間,我有機會近距離觀賞呂紹嘉老師指揮時的神情。呂老師與音樂融合在一起,彷彿音樂成為他的一部分,隨著身體的律動和手勢或高或低、或強或弱、或快或慢。在黃色的舞台燈光下,世界被排除在外,留下各種聲音交織而成的情感與體驗,在空間中翻躍流動。觀眾只看得到指揮的後腦杓,我則能欣賞指揮專注打造音樂體驗時的表情,令人忘卻時間的流逝......

我想,我就是在這個時候深深著迷於舞台表演的時光。

這場演出應該很成功吧!我找不到當時的評論。結束後許多團員圍著呂老師拍照並要簽名,但我居然沒想到要跟進,有點可惜。日後愛樂經常與 NSO 合作,我也總是很期待看到呂老師......

結語

入團第一場演出,我練得很辛苦、很累,唱完喉嚨有點痛。《戰爭安魂曲》對我來說好像等級太高了,現在回想起來,當年其實不太清楚自己在唱什麼。但這仍是一次難得的經驗,進一步打開了我的視野。從此以後對我來說,舞台表演不再是單純的休閒活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拿到新譜、練唱、彩排、上台,如此週而復始。雖然要承受上台的壓力,卻不會感到厭煩。舞台燈光創造的空間和氛圍令人敬畏,即使是音樂開始前短短幾秒的安靜時刻,也彷彿有神奇的魔力。而在演出結束後,成就一件事的滿足感,促使我殷切期盼開始練習下一場的曲目......

這次我沒有像以前一樣半途而廢。我在愛樂留下來了......


----

「關於合唱團的回憶」系列連載中!我在這個系列中分享自己從兒時到成年後,參與合唱團的點點滴滴,同時也會提到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以下列出目前已發布的文章:

[回憶 1] 我愛唱歌,但沒加入合唱團
[回憶 2] 如果有機會登上舞台...
[回憶 3] 合唱初體驗
[回憶 4] 小小冒險、大開眼界
[回憶 5] 活力十足的台大合唱團
[回憶 6] 國家演奏廳
[回憶 7] 嘎然而止的合唱生涯
[回憶 8] 心靈大地震
[回憶 9] 重回台大合唱團
[回憶 10] 成為社會人士
[回憶 11] 兜兜轉轉又繞回合唱團
[回憶 12] 師大合唱團
[回憶 13] 台北愛樂合唱團
[回憶 14] 呂紹嘉與《戰爭安魂曲》(上)
[回憶 15] 呂紹嘉與《戰爭安魂曲》(下)


----

格主思密簡介:

到了人生的中點,才再度提筆寫作,寫寫詩、寫寫音樂,分享參加合唱團的經驗。有了些許人生歷練,白髮一根接一根冒出,外加忽然加重的老花眼。聽到感人的故事、動人的歌曲,親歷各種境遇,已不像年輕時心無所感或強說愁,而是化為真切的感悟。佛家追求無悲無喜之境,我則寧可感盡人世間一切悲喜,方為人、方不虛此生。

----



23會員
62內容數
我根據自己的寫作興趣,開了三個出版專題:「現代詩-思密心聲」、「童話-從前從前床邊故事」和「散文-合唱/表演藝術雜感」,歡迎關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