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9] 重回台大合唱團

2023/09/0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在輔大讀研究所時的種種不適應,導致我一直懷念在台大快樂的日子。我常在聖心堂的彌撒結束後回台大校園走走,看看以前上課的地方,還跑到總圖辦了張校友借書證,以便賴在裡面看書報、吹超強的冷氣。或者坐在總圖門前的台階上,看別人帶小小孩在大草坪上散步玩耍,一邊感慨自己的大學時代結束了。

回到台大合唱團

有一天,我在台大逛到晚上,想起今天是台大合唱團練唱的日子,就跑回二活 (第二學生活動中心) 看看。面對熟悉的練唱情景,我忍不住想,不曉得能不能回去唱。本來以為已經不是台大學生,應該會被拒絕吧!沒想到老師跟幹部群答應了。

於是,我在逃避合唱團好幾年後,又以校友的身分回到台大合唱團。

當時的指導老師是連芳貝 (連老師從 2003 年一直帶台大合唱團至今),個性活潑好動又非常健談,團員暱稱她為「貝貝」。連老師對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都很感興趣,而且極具創意,曾創立專唱音樂劇歌曲的「音樂劇坊」合唱團,也一直積極探索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例如由老師編曲、台大合唱團演出的「收驚歌」,引發不少討論。

雖然現在合唱團裡大多是學弟妹,但我在校時偶爾會回去看大家練唱,因此團裡還是有一些熟面孔。此外,丹怡姊姊仍擔任伴奏,看到她親切的笑容,令人安心不少。

台大合唱團每週練兩次,我記得自己因為研究所課程安排的關係,每週只能去一次,所以只練了上半場的曲目,包括雲南民歌組曲「彌度山歌」,以及黃自林聲翕的清唱劇《長恨歌》。

當時的合唱譜,包括《長恨歌》。

當時的合唱譜,包括《長恨歌》。

我對「彌度山歌」的印象已經模糊了,但我直到現在都非常喜歡《長恨歌》。這部作品顧名思義取材自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描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以及這對愛侶因戰亂而生離死別的故事。我小的時候,家裡有一本唐詩三百首,我得閒時就捧著這本書看,還要按照詩裡描述的情境,用鏗鏘或低沉的語調大聲朗讀出來,節奏感十足,非常過癮。

《長恨歌》於 1932 年創作,共十個樂章。雖說是那麼久以前的作品,但結構完整,將各種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愛、恨、怨、悔彼此交織,上演一齣人性的大戲。單獨欣賞每個樂章,也各有不同的動人旋律,聽起來不會與現代脫節。真的非常想十個樂章都在這裡分享,只是寫得太長,各位讀了也感到疲乏吧!因此下面只挑幾首我比較喜歡的。

《長恨歌》與排練時的趣事

《長恨歌》共十個樂章。

《長恨歌》共十個樂章。

我最喜歡的是第三樂章〈漁陽鼙鼓動地來〉。這是男聲四部合唱曲,描述安祿山和史思明集結各路大軍,從邊關發起叛亂,也就是史稱的「安史之亂」。這是一首殺氣騰騰的歌曲,一開始男低音分成兩部,小聲但緊湊地唱出叛亂前風雨欲來的不安氣氛。接著男高音加入,所有男生以雄壯威武的音色,描述大軍向長安行進的情景,並在唱到漸慢的「指日下長安」時達到最高潮,聽起來驚心動魄。

(台大合唱團 2014 年的演唱版本,同樣是連老師指揮。)

我第二喜愛的樂章是第八首〈山在虛無縹緲間〉。這是女聲三部合唱曲,在台灣應該是女聲合唱團的必練曲目,我高中時也唱過。不過高中生對愛情懵懵懂懂的,只顧著把音唱對;如今步入中年,寫這篇回憶時細究歌詞,才發現其中對愛情消逝的悲嘆,所謂「離、合、悲、歡」,感人至深。我發覺這首曲子用來形容《紅樓夢》中寶玉和黛玉的悲戀,也相當貼切,不知道黃自先生和作詞者韋翰章當初在寫這個樂章時,是否曾想起《紅樓夢》的情節。

(台大合唱團 2014 年的演唱版本。)

除了合唱曲以外,這部清唱劇還有扮演唐明皇與楊貴妃的聲樂家獨唱,以及朗誦的曲子。當時的朗誦者是醫學院的吳拓,曾任合唱團樂訓 (學生指揮),我在「[回憶 5] 活力十足的台大合唱團」中簡單介紹過他。我們練到接近演出前,才首次聽拓朗誦。雖然以飾演唐明皇來說,音色感覺還是年輕了點,但那抑揚頓挫,仍適切地傳達各種情緒轉折,引人入勝。在這部作品中加入朗誦,真的是很特別的設計,也許因為唐朝是詩的黃金年代,所以黃自先生才刻意這樣安排吧!

此外,《長恨歌》的鋼琴伴奏中琶音特別多,黃自先生利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各種情緒,聽起來特別撥動心弦。早期的中國藝術歌曲似乎經常使用這種技巧,光是聽鋼琴伴奏就是一種享受。我們的伴奏丹怡姊姊以純熟的技巧,將《長恨歌》的各種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實在是百聽不厭。

練這套曲子的過程並不總是很嚴肅,也曾發生有趣的事。當時的男高音部音色比較輕柔,唱抒情曲的時候特別動聽,套句連老師的話:「有夠肉麻」。但在唱〈六軍不發無奈何〉這種怨氣沖天的曲子時就不對勁了,軟綿綿的毫無殺氣。其他聲部聽到男高音的詮釋也一直笑,但經過幾次調整,正式演出時總算改善了許多。

(台大合唱團 2014 年的演唱版本,整首曲子的重點就是那個「殺」。)

初次踏入國家音樂廳

我們的音樂會「歌.情真聲飛揚」在 6 月 28 日於國家音樂廳登場。終於還是踏上了國家音樂廳的舞台,這舞台真的好大啊!感覺簡直有演奏廳舞台的兩倍面積。此外,還可以近距離觀賞那座著名的管風琴,每一根音管都又高又粗,令人不禁想像彈奏時的音響效果。日後我在某場音樂會聽到演奏家彈奏這座管風琴,彈的是《歌劇魅影》的主題曲,果然非常震撼,建議各位有機會一定要進場親耳欣賞。

國家音樂廳的舞台。(credit:聯合報)

國家音樂廳的舞台。(credit:聯合報)

這場音樂會與當時甫成立不久的台大校友合唱團聯演,由戴金泉老師指揮。你可能會覺得戴金泉這個名字很耳熟,如果各位小時候有認真上過音樂課,應該會發現他就是某些歌曲的作曲者或編曲者。戴老師在合唱界耕耘超過半個世紀,直到 80 歲還活躍於舞台上,真的很不簡單!當時我對戴老師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也沒想到日後有機會被老師指導……

戴金泉老師,是一位可愛的長者。(credit:TVBS 新聞網)

戴金泉老師,是一位可愛的長者。(credit:TVBS 新聞網)

雖然我只有唱上半場,不過初次登上國家音樂廳,仍是一次震撼的經歷。像我這樣的背景,只有少少幾次舞台經驗,音樂素養和能力也不是非常紮實,居然有幸站在國家級的音樂殿堂,與這麼多專業音樂人一起為滿場的觀眾演出,在過去簡直無法想像。

當天的演出很順利,我覺得自己的聲音情況不錯,唱得還滿過癮的,沒有發生唱完就燒聲的問題。也許當時我已經學會如何機動調整自己的聲音,不過度使用聲帶,並採用放鬆的站姿,避免整個人過度緊繃。唱完之後,我還意猶未盡,〈漁陽鼙鼓動地來〉的旋律在腦海中縈繞不去。

結語

研二下學期,我開始準備寫論文。雖然我在耶穌聖心堂和台大合唱團找到了一點歸屬感,但焦慮仍揮之不去,而寫論文的壓力讓我的情緒問題雪上加霜。我無法忍受研究所枯燥的課業、家裡吵鬧的氣氛,同時我對抽象思考也一向不太擅長,這一切加總起來,讓我的論文之路困難重重。雖然勉強寫好了一部分,但我實在看不出這篇論文有什麼意義或邏輯,感覺像是拼命找字填入既定的格子,直到填滿為止。

我一直希望實際進入產業工作,不只是想了解業界的運作,也渴望經濟獨立。當時的我,認為只要出社會有了收入,就會被父母視為成年人,不必再處處受限,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只需告知而不必徵求同意。但如今細究起來,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對金錢的焦慮,這種焦慮來自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已經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總之,我決定直接去工作。


----

「關於合唱團的回憶」系列連載中!我在這個系列中分享自己從兒時到成年後,參與合唱團的點點滴滴,同時也會提到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以下列出目前已發布的文章:

[回憶 1] 我愛唱歌,但沒加入合唱團
[回憶 2] 如果有機會登上舞台...
[回憶 3] 合唱初體驗
[回憶 4] 小小冒險、大開眼界
[回憶 5] 活力十足的台大合唱團
[回憶 6] 國家演奏廳
[回憶 7] 嘎然而止的合唱生涯
[回憶 8] 心靈大地震
[回憶 9] 重回台大合唱團
[回憶 10] 成為社會人士
[回憶 11] 兜兜轉轉又繞回合唱團
[回憶 12] 師大合唱團
[回憶 13] 台北愛樂合唱團
[回憶 14] 呂紹嘉與《戰爭安魂曲》(上)
[回憶 15] 呂紹嘉與《戰爭安魂曲》(下)


----

格主思密簡介:

到了人生的中點,才再度提筆寫作,寫寫詩、寫寫音樂,分享參加合唱團的經驗。有了些許人生歷練,白髮一根接一根冒出,外加忽然加重的老花眼。聽到感人的故事、動人的歌曲,親歷各種境遇,已不像年輕時心無所感或強說愁,而是化為真切的感悟。佛家追求無悲無喜之境,我則寧可感盡人世間一切悲喜,方為人、方不虛此生。

----



23會員
62內容數
我根據自己的寫作興趣,開了三個出版專題:「現代詩-思密心聲」、「童話-從前從前床邊故事」和「散文-合唱/表演藝術雜感」,歡迎關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