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透過演講、寫作而分享他人(蓮友),隨喜/效法韋提希夫人之「悲心為物,同己往生」,這既是念佛人的本分事,也是同理心,所謂「做彌陀的手腳,自信教人信」[1],「助眾生,出輪迴,引導眾生淨土歸」;若有此機會,則盡心去做,與大眾同信同願;或無此因緣,則守分念佛,平等迴向一切人。

    自不信→1.不教人信(全假):雙輸;2.教人信(半假):轉手

    自信→3.不教人信(半真):自私;4.教人信(全真):雙贏

分享者的心態:法有所本,溯源感恩--今日在此聚會,交流法義,須知這一切妙法与因緣,都從法藏比丘久遠劫前,於世自在王佛座下,為十方眾生發願修行,成就佛身与淨土,並將一切光明(智慧)壽命(慈悲)之功德化入六字名號,迴賜眾生”信受、稱念”。

法藏比丘→阿彌陀佛→釋尊、諸佛:淨土三經→菩薩(龍樹、世親)二論→祖師(曇鸞、道綽、善導)三書(一註、一集、一疏)→歷代諸方之弘法大師、護持大德、念佛眾生(《淨土聖賢錄》所載)→今日台灣之淨土宗本山宗長及各分會法師、居士、蓮友……同一念佛無別道,共同成就殊勝之淨緣,並流傳久遠、廣利十方……。

   念恩歸本:居士(分享、生信)→法師(說法、解惑)→宗長(承先、啟後)→祖師(造論解經)→諸佛(開示法門)

    在此分享一些(微不足道)讀書心得,1、對大家若有絲毫幫助,都須感恩、歸功於住持法師安排、宗長教導及祖師闡釋、彌陀開示(法);2、若講不好,浪費大家時間,則是彌陀藉此讓我了解自己的不足無知(機),讓我借大家力量改進,請多包涵、指教。

    講經說法是「法師」權責,心得分享才是「居士」本分,而這一切內容,主要功能是協助大家啟信→增上信而已,至於破疑解惑而生決定信→金剛(不退)信,則是祖師及佛菩薩才有功德力用。

因為這個法門在中土失傳了一千多年,現在雖然回歸了,但是對內對外,還有一些困難。內部是修學淨土人,覺得本宗法門他們所學不同,會有質疑。對外是其他宗派,也認為本宗傳統淨土法門不一樣,也對我們有隔礙。在這情況下弘揚這個法門,有時不能太直接,要看當時情勢及對方根機,才能免於誤會。[2]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也是「難信之法」。因此,要有弘傳願心,就交由阿彌陀佛推動,我們就像個「器具」讓阿彌陀佛用。但:講道理,沒人信;流露信心,一半人信;三業散發歡喜慚愧(機法二種深信),大部分人信。這個法門本是難說、難信之法,能信仰要有宿善,否則佛教都不信了,何況這法門。

自信教人信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3]」,因為与本願念佛相關一切教理、原則、秩序、流程,在淨土三經中已有完整詳盡開示,淨土祖師論註也有精闢如實闡釋;我輩愚惡凡夫,只能聽聞轉述信受奉行,學舌「照著講」,而不須另出新解与特見,創意「接著講」[4]。因為,除了諸佛与大菩薩之外,誰有能力宣說及架構"整體"佛法?是故歷代祖師以判教而成立宗派,設定一門而令行者得以專注深入,這樣法門施設,對於每一個念佛人有限智力与修行,是較適當而安分

就一般學佛所謂「信→解→行→證」次第而言,現今末法,雖有(聖道諸宗)教在,而眾生智淺福薄,難解難行,亦乏實證者;而彌陀淨土「緣佛願力,稱名往生」之理深而行易,我輩只須信受本願之救度而安心念佛,此世即可往生而成佛。聖道門繁雜而度人少,淨土門簡易而攝眾多。因此,我輩只能捨聖歸淨,守愚念佛。

    佛法無所謂「演進」「創新」,我輩念佛人唯須遵依二尊之教,把淨土宗祖師著作如實表述,勸請眾生老實念佛即可。雖然看似我在說話,但我只是(佛菩薩)祖師傳聲筒,一者,免於自以為是(偏見誤導)過失;二者,讓眾生直接祖師 (聞法)結緣。世間好語(真理)佛說盡[5],渺小無知之我,信解奉行都來不及了,又能添加什麼?議論什麼?懷感《群疑論》:「大乘道理,意趣難知。諸佛境界,非凡所測。但知仰信,專誠修學;不可一一依諸法相,楷定是非。」我們雖不了知阿彌陀佛如何把果地功德融入名號中,但我們就如是信、也只能信。慧凈法師說:「相信在先,明白在後。先信,信了就能漸漸明白。」「以信求知,非先憑信心,不能領悟。有智人在佛前要不講道理,只聽從佛,佛怎麼說,就怎麼信。」自信之後,隨分量力、述而不作為他人說,可藉佛力而觸發他宿世善根佛緣,因此生信而念佛,娑婆就少了一位苦人法界就多了一位兄弟。

    《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就如風吹過各種形式不一孔竅,發出各種質地不同聲音,淨土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一種法義,透過各種人的多樣化演說,有如眾聲之喧嘩,各度其有緣,這樣就能將「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救度的福(法)音,更廣遠普及弘傳開來,讓今後更多眾生聞信而受益。



[1]象山慶<自信教人信>

[2]中華淨土宗協會「2019年越南弘法行」

[3]劉杰:<何謂作者?試以「述而不作」的孔子為例>

[4]葉朗<“照著講”和“接著講”>

[5]鳩摩羅什(344~413年)譯《大智度論》卷二:「諸世善語,皆出佛法;善說無失,無過佛語。」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如佛毘尼中說:「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復次,如《釋提桓因得道經》,佛告憍尸迦:「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0會員
15內容數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象山慶-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輕鬆.寬坦.悠閒.隨緣=眾善隨喜,法義切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象山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
彌陀本願,為我一人(象山慶24.4.1) 淨土門乃成熟、終極之教:為人父母者,日夜懸念而無所不至的關愛其子女,乃能少分體會阿彌陀佛一切時地無條件護念眾生,而報本返始得稱念佛名,願生淨土。或由於飽經滄桑而年老體衰,自知能力有限,認分的放下各種不切實際的貪著、妄想,全身心歸命、靠倒,讓阿彌陀佛成為生命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
彌陀本願,為我一人(象山慶24.4.1) 淨土門乃成熟、終極之教:為人父母者,日夜懸念而無所不至的關愛其子女,乃能少分體會阿彌陀佛一切時地無條件護念眾生,而報本返始得稱念佛名,願生淨土。或由於飽經滄桑而年老體衰,自知能力有限,認分的放下各種不切實際的貪著、妄想,全身心歸命、靠倒,讓阿彌陀佛成為生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