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輕音樂演繹流行曲,曾被「頑固」的古典樂人所揶揄,好端端的高雅管弦樂團,居然去演奏低俗的流行曲。
從這種現實可以看出,是「流行曲」在先,然後有樂團「屈就」,難聽一點,就是挾流行曲的賣座和上榜,在這些品牌知名度分一杯羹。
然而電影配樂興盛,視聽器材普及,日常生活產品廣告成為新興行業,需要大量的純音樂而非有人聲的歌曲創作,「純音樂」雖屬非主流,但也成為主流旁支,如果以今日的分類,電玩音樂、視聽畫像多採用沒人唱的「音色」,流行歌曲的主流身份,只是「受眾」人數佔優而已,如果以「量」計算,流行曲這主流絕非「純音樂」對手。
先有「純音樂」流行,再被流行曲配上歌詞,這現象也時有出現,《Mondo Cane》便是其中的例子。
1962 年義大利拍攝了一齣記錄片讓全球轟動,觀眾首次在大銀幕目睹血腥、殘暴的鏡頭,電影名『Mondo Cane』,自始開啟了所有驚憟畫面的先河,當年香港亦對此片議論紛紛,在港片名『殘酷世界』,台灣片名是『非人生活」。
義大利人 Gualtiero Jacopetti 夥同 Franco Prosperi,基於獵奇心態進行真實紀錄片拍攝形式,各國不同的風俗,有些有趣,有些殘暴,有些令人不可思譏,用實際發生的事情攝錄下來,例如:
~在檀香山,遊客戴著花環並觀看草裙舞
~在香港的市場上,珍奇動物被出售作為食物
~斯特拉斯堡的鵝是用漏斗強制餵食的
~在新幾內亞塔巴爾島,最美麗的女人被關在小木籠裡,餵木薯粉,直到她們 體重達到 120 公斤,才能成為村裡獨裁者的妻子。
~一些土著猛擊自己大腿,用血肉模糊去表達他們對神明的敬虔.........
Riz Ortolani 和 Nino Oliviero 負責電影配樂,主題曲音樂卻反常地充滿浪漫及詩意,無數輕音樂團演繹,Kai Winding 管弦樂團的演奏更上了流行曲排行榜,甚至被認為是最好的版本。不久之後反過來輪到流行曲從中分一杯羹,配上歌詞成為經典流行歌曲,歌曲名為《More》。
管弦樂團演繹流行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不同的編曲,就有完全不同的味道,甚至南轅北轍,Broadway Stage Orchestra 的版本清幽動人:
筆者本人亦有自己的口味愛好,認為二十大的「Werner Muller」演繹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