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人口史之變化分析「少子化原因」
尚未看過「少子化」導致房價崩盤 ?(上),或是印象已模糊,可點擊連結前往。
臺灣的生育率歷經三個階段的變化
1950-1980年階段:
由於臺灣面臨產業轉型、都市化以及人口從農村轉向工業區和都市地區的轉移,「大家庭」比例不斷下降。隨著「家庭規模的縮小」,導致小家庭面臨更大的生活壓力,因「缺乏其他家庭成員的支援和照顧」,尤其是在照顧孩子方面。隨之而來的是生活開支的增加,使得年輕人承受著更沉重的負擔,因此他們可能會因為擔心負擔不起而「不敢生育多個子女」。這種情況逐漸動搖了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此外,許多優秀的海外留學人才選擇在外國定居,導致了臺灣人口的外流,留下的多是年邁的父母。
另外,1968年政府實施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提高了整體教育水平,這也導致了生育率的降低。這種趨勢的背後是由於教育支出的增加、學生無法為家庭貢獻勞動力以負擔家計,以及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孩子更有可能選擇「繼續升學」,而非早早成家立業。因此,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人們「推遲結婚和生育的時間」。此外,「女性」由於接受了更高程度的教育,開始擁有了更多的「人生規劃選擇」和「經濟自主性」,不再完全依賴於婚姻以證明自己的價值,這也是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1971年政府提出了「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的口號,旨在控制生育率,緩和人口增長的壓力。從那時起,臺灣的人口數便開始持續下降。
1980-2000年階段:
自1984年開始,臺灣的總生育率低於「人口替代水準」的「2.1」人。 1990年代,隨著產業再次轉型,許多生育年齡的女性開始擔心投入家庭後會「喪失在職場上的競爭優勢」。為了保持職業生涯的發展,她們選擇「少生」或甚至「不生」。這種趨勢使得離婚率上升,因為人們更傾向於選擇配偶時提高標準,寧缺勿濫。「離婚」、「晚婚」或「不生」都對生育率造成了影響。此外,「雙薪家庭」的收入雖然高,但由於時間有限,他們「更難全心投入照顧孩子」,這也促使家庭採取「精兵政策」,重視子女品質而非數量。
2000-2023年階段:
除了持續都市化、經濟發展、教育普及外,主要受到「低薪高房價」所致,再加上「育兒環境不友善」、「職場對孕婦的歧視」等因素。臺灣生育率持續下滑到世界最低,主要原因是臺灣人結婚年齡推遲,生育年齡也延後。據統計,25至44歲的適婚人口中,有一半的人尚未結婚。
臺灣的生育率從過去的「世界第一」急轉直下成為「倒數第一」,反映了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巨大轉變。從政策到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面因素都影響著生育率。
造成臺灣「少子化」的成因複雜,除了以上所示的「高等教育普」及「國人晚婚的趨勢」、「結婚率的降低」、「生育年齡的延後」、「育兒成本的增加」、「女性難兼顧家庭與就業」、「育兒環境不友善」、「職場對孕婦的歧視」、「高房價、「低薪」等,還有「高工時、過勞」、「高物價」、「貧富差距極大」、「年輕人及時行樂」、「享樂主義」等。以上所列成因似乎在訴說著「不要生小孩」的訊息。
🌾「少子化」造成的影響
「少子化」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因為少子化造成的人口減緩是非常緩慢的,少子化「數代以後」,會開始產生正面意義。
正面影響
「環境負擔降低」、「糧食緊張解除」、「社會衝突減少」、「資源分配充裕」、「房地價格合理化」、「教育趨向優質」、「減少未來老人照護成本」…。
負面影響
自「2001年」開始,新生兒人數驟降且未再回到「30萬」人以上,是確立「少子化」趨勢的關鍵年度。
新生兒人數減少,在不同的時間點對各產業有不同影響,舉例來說:
2001+4=2005年
幼兒園需求明顯下降,隨時間推移,國小、國高中與大學等「教育事業」市場大受打擊。
2001+18=2019年
讀完高中職的新鮮人投入職場,「勞動力減少」,「缺工問題浮現」。
讀完高中職後若未繼續升學,則必須履行兵役義務,「兵源也隨之不足」。
(長期來說,所有「勞動力」都會因為人口減少而有程度不等的減退,尤其以人力需求強的工作受到勞力不足的影響最大。)
2001+22=2023年
大學應屆畢業生投入職場,「缺工問題惡化」的開始,未來只會更嚴峻。
若未繼續升學,則必須履行兵役義務,進一步加劇了「兵源不足」的問題。
2001+30~33=2031~2034年
適婚年齡的結婚人數銳減,婚紗、婚宴等「結婚相關需求」急凍。
2001+40~45=2041~2046年
「首購族」需求下滑,對「房市」衝擊的浪潮襲來。
至於為什麼要加40~45年?「少子化」伊始的這批人「並非出生就會去買房」!
根據「聯徵中心」資料,目前首購族主力已延至「40~45歲」,所以「少子化」這批孩子變成首購主力最快也會是2041年以後,說不定到時候很有可能延到45~50歲!?
「少子化」的另一個影響將反映在政治決策上,隨著「人口老化」,年輕選民的比例急劇下降,導致政策偏向老年福利的候選人更容易獲勝。這導致「高齡福利支出」大幅增加,擠壓了兒童、青少年和嬰幼兒福利支出。進一步使年輕選民不願意生育,因為他們不想在沒有政府支持的情況下承擔生育責任。在稅收有限的國家,這會引發世代間的惡性循環,甚至導致政府財政危機,這是為了照顧老人「寅吃卯糧」的結果。
「少子化」的另一波影響是「高齡化」,隨著醫療科學的進步,人口平均壽命增加,導致高齡長者的照護問題與成本不斷上升,進而使得奉養的「扶養比」壓力越來越重。
此外,「少子化」的影響會擴及「工商服務」與「公務界」。但影響未必反映在「人數」,而是「素質」,由於過少的新進人口,單位在人才甄選上必須「照單全收」,同額錄取或從缺的可能性變大,素質也會因為參照母數偏低而漸降。若反映在國家考試,將無法選出堪用的公務人員、行政警察與專業技師。
綜觀整個情勢,少子化所帶來的影響深遠而多元。從教育到勞動市場,從房地產到政治決策,各個領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問題的加劇,社會必須面對更多複雜的挑戰。
以下未完待續……
(因篇幅有限,其餘於(下)篇分享)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高等教育普及 #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