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二、與敵人共舞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街亭失守的消息報知孔明後,孔明跌足長嘆曰:「大事去矣!」
只是,事已至此,已無時間後悔,立即分兵部署,並備歸路,一方面吩咐關興、張苞:
「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譟吶喊,為疑兵驚之。彼當自走,亦不可追。待軍退盡,便投陽平關去。」
一方面令張翼先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
孔明剛剛安排完畢,忽然十餘次飛馬來報,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此時,孔明駐守的西城只有一班文官及兩千五百軍士,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於是孔明立即於城中做安排……,待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城中模樣,皆不敢進,即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守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做前軍,前軍做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
司馬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焉知,宜速退。」
而司馬懿果真從武功山小路撤退,被關興、張苞的疑兵法嚇得抱頭鼠竄,讓蜀兵連夜皆奔回漢中。
三國演義第一百回:
孔明在第四次出祁山的作戰中,經過和司馬懿一番鬥智鬥法,終於贏得戰場上的主動權,使魏國的大軍陷入極為不利的境地,司馬懿乃行「釜底抽薪」的策略,巧施反間計,使劉禪這位不明事理的昏君居然害怕孔明自倚大功而篡國,硬是把諸葛亮從前線召回成都。孔明仰天長嘆曰:
「……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後再難得此機會也。」
姜維問曰:「若大軍退,司馬懿乘勢掩殺,當復如何?」
孔明曰:「吾今退軍,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營,假如營內一千兵,卻掘兩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後日掘四千灶,每日退軍,添灶而行。」
楊儀曰:「昔孫臏擒龐涓,用添兵減灶之法而取勝;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
孔明曰:「司馬懿善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趕;心中疑吾有伏兵,定於舊營內數灶;見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與不退,則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無損兵之患。」
遂傳令退軍。
孔明撤退的消息傳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因孔明多謀,不敢輕追,自引百餘騎前來蜀營內踏看,教軍士數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軍士趕到那個營內,查點灶數。回報說:
「這營內之灶,比前又增一分。」
司馬懿謂諸將曰:
「吾料孔明多謀,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計;不如且退,再做良圖。」
於是回軍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後,川口土人來報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之時,未見添兵,只見增灶。司馬懿仰天長嘆曰:
「孔明效虞詡之法,瞞過吾也。其謀略吾不如也!」
遂引大軍還洛陽。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
且說孔明自引一軍屯於五丈原,累令人搦戰,魏兵只不出。孔明乃取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諸將不敢隱蔽,引來使入見司馬懿。司馬懿對眾啟盒視之。內有巾幗婦人之衣,並書一封。司馬懿拆視其書……。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曰:
「孔明視我為婦人耶!」
即受之,令重待來使。司馬懿問曰:
「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
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者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
司馬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卻說魏將皆知孔明以巾幗女衣辱司馬懿,司馬懿受之不戰。眾將盡忿,入帳告曰:
「我等皆大國名將,安忍受蜀人如此之辱!即請出戰,以決雌雄。」
司馬懿曰:
「吾非不敢出戰,而甘心受辱也。奈天子明詔,令堅守勿動。今若輕出,有違君命矣。」
眾將俱忿怒不平。
司馬懿曰:「汝等既要出戰,待我奏准天子,同力赴敵,何如?」眾皆允諾。
司馬懿乃寫表遣使,直至合淝軍前,奏聞魏主曹叡。叡拆表覽之……乃謂各官曰:
「司馬懿堅守不出,今何故又上表求戰?」
衛尉辛毗曰:
「司馬懿本無戰心,必因諸葛亮恥辱,眾將忿怒之故,特上此表,欲更乞明旨,以遏諸將之心耳。」
曹叡然其言,即令辛毗持節至渭北寨傳諭,令勿出戰。司馬懿接詔入帳,辛毗宣諭曰:
「如再有敢言出戰者,即以違旨論。」眾將只得奉詔。
司馬懿暗謂辛毗曰:「公真知我心也。」
於是令軍中傳說:「魏主命辛毗持節,傳諭司馬懿勿得出戰。」
蜀將聞知此事,報與孔明。
孔明笑曰:「此乃司馬懿安三軍之法也。」
姜維曰:「丞相何以知之?」
孔明曰:
「彼本無戰心,所以請戰者,以示武於眾耳。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請戰者乎?此乃司馬懿因將士忿怒,故借曹叡之意,以制眾人。今又播傳此言,欲懈我軍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