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在理財投資裡,每一筆資產都代表著一份投資。然而,不是每一筆投資都能帶來預期的回報,有時候它們會成為我們的「資產陷阱」。在決定投資之前,有三個重要的步驟需要我們仔細考慮,以確保我們不會陷入資產的陷阱中。這些步驟包括確認資產的用途、評估其效益,以及陷阱規避。讓我們一起聊聊這些關鍵步驟,以避免掉入資產的陷阱。
二、購買資產前,避免掉入資產陷阱三步驟:
1.用途確認:
- 要知道資產能產生什麼效益?
->只有能產生效益才叫資產。
- 買它可以為我創造收益嗎?
例如:開咖啡廳
年輕人喜歡創業開咖啡廳,店內設計豪華裝潢或高級設備,這些可以為我帶來收益嗎?可以吸引更多客人來光顧嗎?還是能提高餐點價格?
例如:買車子、買房子
買車是自己開爽的?還是拿來賺錢營業用的?
買房子是自住、投資賺價差?還是出租當房東?
這些都要想清楚。
2.效益評估:
觀察紀錄是否能持續不斷地產生現金流,並大於所付出的現金流才是效益。
->它能為我賺多少錢?
效益來源有2個重點:
(1).獲利效益
資產一買進來之後,會持續不斷地花錢,如果不能確認效益,能不能賺錢,風險其實是很大的。
- 商業的本質就是「價值的交換」。
- 先生產、後銷售:有庫存成本、空間成本、管理成本、機會成本。
- 先銷售、後生產:如預售屋、群眾募資、賣線上課程。
(2).時間效益
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值 or 減值。
- 增值:成長型企業、稀有古董車、貴重金屬。
- 減值:電腦、手機、家電等產品。
3.陷阱規避:
- 果斷處裡掉看起來像是資產的負債。
-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提到,要分得出來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
簡單來說
- 資產就是把錢放進你的口袋。
- 負債就是把錢拿出你的口袋。
能夠創造出效益的才是資產,不能創造效益的,不能帶來現金流的都是負債。
例如:設備機器
一台設備機器無法為你帶來收益,要果斷把它處裡掉,因為它會占用空間、維修費用,它是負債,把錢從你的口袋拿出去。
例如:信用卡卡債
信用卡利息比較高的卡債,這個必須優先處理,先把水桶較大的破洞補起來,避免水漏得太快而枯竭。
三、結論:
在決定購入資產之前,你必須先想清楚用途是什麼?
它能夠為我帶來收益嗎?還是會讓我一直花錢?
記住這些簡單的觀念,不然你會掉入資產的陷阱,購買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口袋的錢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