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是放手(原文作者:畢柳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因為愛,所以放手。

但是被放手的人有智慧接受,這真的是因為愛,還是被煽動、被告知甚或被洗腦 ?

善終的課題需要先自我學習,而學習從當觀念開始。

書中書《 人,不會死:知道有靈魂的存在,你會活得不一樣嗎? 》作者矢作直樹是日本東京大學的急診醫學教授,書中敘述了他在醫院裡面遇見的各種靈異事件。⋯⋯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頁185)

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本書推廣的是斷食善終的課題,在過去醫療並不普及的舊時代,在家自然死是人類固有傳統。

19世紀後半葉,發現細菌相關等微生物是傳染病病源,醫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20世紀初抗生素和疫苗的發現更是大大提升人類平均壽命。而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材的幾項革命性的發明;例如:心肺復甦術、血液透析術、心律調節器,緊急救護系統和加護病房的設立,人工餵食管、呼吸器長期使用於病人,還有各種器官移植的發展。( 頁046 )

而醫療經濟發達的結果,反而讓多數人於生命末期時,陷入面臨死亡方式的選擇困難⋯⋯到底要不要依賴「醫療」的輔助,然後歹活著?還有,現階段的醫療結構食物鏈有辦法讓「善終」的觀念正確落實在一般大眾的認知中嗎?我想,應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吧。




我很喜歡《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喜歡《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喜歡讀著讀著而茅塞頓開的時候,那種究竟的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精神層面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情感流竄的同時,藝術可以作為我們的內涵,我是這樣理解這本書的。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人是獨一無二的。人的心使我們每個人成為獨特的個體。人心是很複雜的。讓科技來探索人心會是人類史上最浩大的工程...
樹木還有愛,例如山毛櫸樹與橡樹們,就會突然在某年春天爆發式地一起開花結果,曬恩愛的程度不亞於社群平台上的人類。
YOASOBI是一個將小說歌曲化的雙人唱作組合,曾於2021年9月15日推出新曲『大正浪漫』,而這首歌的原型短篇小說就是MATUSUMI的大正浪漫。
精神層面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情感流竄的同時,藝術可以作為我們的內涵,我是這樣理解這本書的。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人是獨一無二的。人的心使我們每個人成為獨特的個體。人心是很複雜的。讓科技來探索人心會是人類史上最浩大的工程...
樹木還有愛,例如山毛櫸樹與橡樹們,就會突然在某年春天爆發式地一起開花結果,曬恩愛的程度不亞於社群平台上的人類。
YOASOBI是一個將小說歌曲化的雙人唱作組合,曾於2021年9月15日推出新曲『大正浪漫』,而這首歌的原型短篇小說就是MATUSUMI的大正浪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簡短但實際的方式,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想死」、「負片思考」、「消極」等詞彙和後面衍伸的意義。通過與作者的腳步,你可能會發現不同的意義,並感受到自己被包容、溫暖。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人快走的彌留之際,是真的有靈性的。那時媽媽是否就在旁邊看著我們呢? 不知道她會不會感到無奈或者罣礙?或希望最後我們可以跟他好好說話?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平光源,選些書中內容和我的心得
Thumbnail
這本書買回家不久後,因為簡單易懂很快就看完了,一起看看為什麼醫生說可以去死沒關係? 備註:本文標題與討論內容是在有專業評估下進行的晤談工作,並非僅為字面上的意義,亦非鼓勵自傷或自殺行為。
Thumbnail
這算是一種融合 還是一種奪舍? 他用我的身體 做著我無法理解的事 分裂的靈魂最終將完整 或是終於其中一方的消散?
Thumbnail
起初看到書名還想說,嗯?這本書怎麼回事,結果,一看完作者的引言,立刻想到現在有部ON檔日劇《春暖花開的那一天》,其中由濱田岳飾演的搞笑藝人主打的一句台詞: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簡短但實際的方式,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想死」、「負片思考」、「消極」等詞彙和後面衍伸的意義。通過與作者的腳步,你可能會發現不同的意義,並感受到自己被包容、溫暖。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人快走的彌留之際,是真的有靈性的。那時媽媽是否就在旁邊看著我們呢? 不知道她會不會感到無奈或者罣礙?或希望最後我們可以跟他好好說話?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平光源,選些書中內容和我的心得
Thumbnail
這本書買回家不久後,因為簡單易懂很快就看完了,一起看看為什麼醫生說可以去死沒關係? 備註:本文標題與討論內容是在有專業評估下進行的晤談工作,並非僅為字面上的意義,亦非鼓勵自傷或自殺行為。
Thumbnail
這算是一種融合 還是一種奪舍? 他用我的身體 做著我無法理解的事 分裂的靈魂最終將完整 或是終於其中一方的消散?
Thumbnail
起初看到書名還想說,嗯?這本書怎麼回事,結果,一看完作者的引言,立刻想到現在有部ON檔日劇《春暖花開的那一天》,其中由濱田岳飾演的搞笑藝人主打的一句台詞: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