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欣:重返少年時:鍾肇政與《八角塔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中年回看青春的傷】

14到19歲,鍾肇政曾在淡水中學校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但畢業多年都不曾回到母校。直到20年後,才舊地重遊。

什麼樣的心情阻擋了他的步履?讓我們隨著《八角塔下》的寫作旅程,回看鍾肇政的少年傷痕與中年負重。

重返八角塔下

1964年的春天,時任龍潭國小教師的鍾肇政,如同往常一般待在宿舍伏案寫作。在妻子購置的大書桌上 ,他攤開稿紙,在卷首寫下「八角塔下」幾個大字,腦中同時浮現去年秋天的淡水中學之行。

淡水中學校是鍾肇政的母校。日治時期,他從龍潭公學校畢業後,投考公立學校失利, 在堂兄的勸說下,報考位於砲臺台埔上的淡水中學校。從14到19歲,在淡水河、觀音山美麗的景致陪伴下,度過五年的青春歲月。但畢業後,他扛著入學時父親給他的柳條箱離開,便之後不曾再踏足此地。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與感傷,阻擋他回返的步履。

一晃眼20年過去了。1963年9月,鍾肇政的筆友曹永洋到淡中任教,得知他曾在此處求學,便邀請他回母校走走。或許是時間離得夠遠了,年近40歲的他,對於年少時的經歷,終於找到能夠面對的心境。過去從未出席同學會的他,這次決定接受曹永洋的邀請。

「進了校門,開始是寬約二公尺左右的紅磚路——一塊塊紅磚頭舖起來的。它在兩旁的無數棵榕樹挾持中蜿蜒伸展開去,直伸入虛無縹緲中……紅磚路一轉彎,眼前豁然開朗,校舍映現在前邊。
正中是一座八角塔,大概有四層樓那麼高——這不算很高,但比起臺北總督府的那瘦而長的塔身,卻顯得格外沉著安穩。兩旁是二層樓。前邊兩廂伸向西,各有三間教室,都是平房,廂端又是兩座八角塔,但比正中的要矮一大截,也小得多,整個的畫面構成一種和祥安寧而充滿均衡的莊嚴相。」


銘刻於心的少年創傷

那一天,在曹永洋的引領下,鍾肇政重回淡水中學淡中。遠遠地他就看見母校的精神標誌——八角塔,沉靜地矗立在那裡,一如他離開時一樣,讓他不禁想起初入校園的憧憬。

懷著熟悉又陌生的心情,在校園裡左顧右盼。中學時認識的人,幾乎都不在這裡了。然而,穿梭於校舍之間,他不斷與中學時的自己重逢。原本是懵懂無知的鄉下孩童,在學校對襯衣、褲子、鞋、帽等日常穿著的繁複規定中,一點一滴學習怎麼當個中學生。

多年以前教師 教官的訓示彷彿仍在耳邊:皇軍為什麼世界最強?就是因為對上級絕對服從。你們現在雖然只是中學生,但為了成為優秀的皇民,現在就必須養成絕對服從的觀念!就好像皇軍對待上級一般 ,對上級生(學長)和師長要絕對服從!

為了表達服從,在校園裡無論遇到學長或師長,都必須恭敬地把右手掌舉到帽緣,搭配眼神的注視表達崇敬。若敬禮的手勢、神情不被認可,不是被學長巴掌伺候,就是被叫去說教一番。

在日復一日的教訓之下,年少的他盲目地接受絕對服從的觀念。直到那一天,綽號「狂犬」的舍監不由分說地指責他是喧鬧的禍首,用柔道一次又一次將他摔倒在地。言語、肢體暴力如驟雨般落在他的身上,也淋濕他的內心,使他苦澀地質疑:過往師長總說天皇陛下對本島人一視同仁,可是,為什麼日本教師老師能夠這樣無端施暴,彷彿不顧臺灣人的尊嚴與性命?

當年身體承受的疼痛,如今已經淡去。但心靈的糾結與震撼,卻成為鍾肇政難以釋懷的心事。淡中一遊,讓他決定以中學的經歷為素材,為母校寫一本小說。他透過文字化身為《八角塔下》的中學生陸志龍,展開一趟重返少年之旅。起初還算順利,1964年春天執筆,到年中已完成上半部。但下半部卻走走停停、一度輟筆。直到1967年4月才寫完全書。

寫作的波折,中年的負重

寫作的波折來自於生活的忙碌。寫這本小說時,鍾肇政已經脫離因不熟悉華語表達,頻頻被退稿的窘境。憑藉著《魯冰花》出名,也獲獎連連。數年以前,他也開始透過《濁流》、《江山萬里》等長篇小說,梳理臺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的認同困惑與屈辱。《八角塔下》可說是同一精神脈絡下的產物。

寫作雖然走向順遂之途,但鍾肇政手上的待辦事項卻不斷增加。教書、寫作、與文友通信之外,此時他也涉入編務。1964年4月吳濁流創辦《臺灣文藝》,他除了協助小說編務,也暗自思考同輩作家創作質量已大幅提升,新一代的本省籍作家也人才輩出,應該以「臺灣光復20周年」為名義,出版臺灣作家叢書(即《台叢》),突顯本省籍作家的創作實績與系譜。

然而,在他全心投入文藝活動的同時,咳嗽、喘病等疾病的陰影也趁隙而入。

「我的喘病還不好,一直在服藥,藥量也較以前增加了。不見得壞下去,也不好起來,真傷腦筋。」(鍾肇政致江上第23信)
「謝謝你為我找來了藥品,我很願試試。」(鍾肇政致江上第25信)

 他在給文友江文雙的信中,除了鼓勵對方的創作,也屢屢提到為疾病苦惱,感謝對方代為買藥。

『本來是打算先把「八角塔下」下半部寫完的。可是因為明年是台灣光復廿周年,我覺得有必要把大作品在明年推出,所以改變計畫。』(鍾肇政致江上第31信)

儘管病況起起伏伏,鍾肇政並未停下手上多個寫作計畫,僅是調整書寫順序。1964年8月,他得到文壇社的穆中南承諾出版臺灣作家叢書,隨即展開文友聯繫、集稿的工作。不因身體的病痛而放棄文學的大業。

中年時期的鍾肇政,在精神與創作能力上已足夠強韌,能夠透過文字回望少年時被日本殖民的苦楚、傷痕。然而,《八角塔下》寫作的小停頓,也引領我們注意作家中年肉身的負重,以及如何背負著巨大的文藝使命前進,也許途中稍稍暫停,其後,仍是一步步往下一篇作品走去。

鍾肇政《八角塔下》圖書。(藏品/李魁賢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鍾肇政《八角塔下》圖書。(藏品/李魁賢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者小傳

鍾肇政(1925-2020),生於桃園龍潭九座寮,客家人。曾擔任龍潭國小教師、《民眾日報》副刊主編、《臺灣文藝》雜誌社社長兼主編等職。其創作類型包括短篇小說、散文、傳記、論述、隨筆、兒童文學、劇本,而以長篇小說為大宗,被譽為開啟臺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一生致力於臺灣文學的創作、推廣、鼓勵提攜文友,而有「臺灣文學之母」的美稱。

自我介紹

劉承欣,臺師大臺灣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曾參與《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拾藏:臺灣文學物語」等寫作計畫,並獲得後生文學獎、東華奇萊文學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文案】 -純愛/雙向暗戀/寄宿梗/身份差/甜文 -醋精拽王Master&溫柔堅韌小可憐 住進莊家老宅的第一天,葉婠見到了莊家大少爺莊衍。 十八歲的少年身長如玉,神采英拔,沒骨頭似地趴在二樓欄杆上,居高臨下地打量步上台階的她。 半晌才慵懶挑眉,「
Thumbnail
【文案】 -純愛/雙向暗戀/寄宿梗/身份差/甜文 -醋精拽王Master&溫柔堅韌小可憐 住進莊家老宅的第一天,葉婠見到了莊家大少爺莊衍。 十八歲的少年身長如玉,神采英拔,沒骨頭似地趴在二樓欄杆上,居高臨下地打量步上台階的她。 半晌才慵懶挑眉,「
Thumbnail
鍾離生賀文,初次發表於hoyolab,2022/12/31 ◆ ◇ ◆ ◇ ◆ ◇   「帝君,你在這兒啊,讓我好找。」   男人聞聲轉頭,他笑了笑:「阿拂。」   依舊是那個熟悉的身影,寬肩挺背,如老松一般堅毅安穩,既融於世,又孤於世。   今天,是鍾離生日。
Thumbnail
鍾離生賀文,初次發表於hoyolab,2022/12/31 ◆ ◇ ◆ ◇ ◆ ◇   「帝君,你在這兒啊,讓我好找。」   男人聞聲轉頭,他笑了笑:「阿拂。」   依舊是那個熟悉的身影,寬肩挺背,如老松一般堅毅安穩,既融於世,又孤於世。   今天,是鍾離生日。
Thumbnail
【中年回看青春的傷】 14到19歲,鍾肇政曾在淡水中學校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但畢業多年都不曾回到母校。直到20年後,才舊地重遊。 什麼樣的心情阻擋了他的步履?讓我們隨著《八角塔下》的寫作旅程,回看鍾肇政的少年傷痕與中年負重。
Thumbnail
【中年回看青春的傷】 14到19歲,鍾肇政曾在淡水中學校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但畢業多年都不曾回到母校。直到20年後,才舊地重遊。 什麼樣的心情阻擋了他的步履?讓我們隨著《八角塔下》的寫作旅程,回看鍾肇政的少年傷痕與中年負重。
Thumbnail
儘管年輕,景耀卻不是近灘洶湧的海潮,言行間帶有不符那個年齡的世故,縱使無意算計,也像虛實難辨的暗流,高城深池,迫人無法親近,只得遠觀;就是偶一暴露符合年紀的笨拙,很快又掩於過份嫻熟的打秋風之下。 有時周森看著景耀,會不合時宜地感到憐憫,因為那讓他不由得想起自己。
Thumbnail
儘管年輕,景耀卻不是近灘洶湧的海潮,言行間帶有不符那個年齡的世故,縱使無意算計,也像虛實難辨的暗流,高城深池,迫人無法親近,只得遠觀;就是偶一暴露符合年紀的笨拙,很快又掩於過份嫻熟的打秋風之下。 有時周森看著景耀,會不合時宜地感到憐憫,因為那讓他不由得想起自己。
Thumbnail
他不知自己是怎麼著,青春愣是燃燒得比人還要快、還要急,溫吞人成風火事,有種他家花開正好,他這廂卻在邊上葬一地殘花敗柳的戚然。 久而久之他已經習慣作一匹孤狼。 周森從沒忘記,自己為什麼會需要那麼一大筆錢、為什麼來到港都。 因為青春。 時隔多年他應該作個訂正,是因為初戀。或者說,初戀的亡靈。
Thumbnail
他不知自己是怎麼著,青春愣是燃燒得比人還要快、還要急,溫吞人成風火事,有種他家花開正好,他這廂卻在邊上葬一地殘花敗柳的戚然。 久而久之他已經習慣作一匹孤狼。 周森從沒忘記,自己為什麼會需要那麼一大筆錢、為什麼來到港都。 因為青春。 時隔多年他應該作個訂正,是因為初戀。或者說,初戀的亡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