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熱愛的,就是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傳統生活。異質性愈大的地方、愈多樣態,所以往鄉間跑。我們的時代影響就是下一個新時代,但是我心不能忘舊,我做的事,就是盡量讓人有機會溫習一下(傳統生活)。」
《漢聲》創辦人黃永松(1943年10月17日—2024年3月4日)
某些時候,更準確的說,是當自己產生困惑的時候,冥冥之中,總會有一些引導,讓我重新看見,自己的初心。
自去年年底,各種因緣的牽引,工作室跳脫了原本的舒適圈,有了不同於以往各種層面的學習,為了能夠順暢地推動案子,工作室只能不斷地增加執行人員,而後又為了能夠確保執行人員的存在,還得再追加更多的經濟來源,在這樣的反覆的狀態下,不知不覺自己的身上也累積了太多的工作量。
時間的不足,產生了必須在孩子與工作之間抉擇,疲憊之餘,對於現況出現了茫然。
這麼一直下去,是對的嗎?
即使都是自己喜歡的領域,但這樣大量的投注在工作中,好嗎?
其實一開始開設工作室,只是希望能夠進行自己喜歡的研究工作而已啊!
在對自我產生大把大把的質疑中,突然在找尋資料的過程中,看見了前文化局王國裕局長寫給林文鎮老師的追悼文。
如果說舅舅是帶著我走進文化領域的第一人,那麼林文鎮老師,便是領我走進田野調查而且為我奠定基礎的恩師。
那年懵懂無知的我,在老師的訓練下,初次走進田野調查的場域,其後在老師反覆不斷地修改與要求中,交出了人生當中第一篇的調查紀錄,其後老師以我的文字肯定當時他所進行的工作,而這樣的一個舉動,相同也是對於當時的我的肯定,不僅讓我看見了文化的精粹,同時也讓以為就此一回的研習,成為了我人生大半時間的課題。
王局長寫給林老師的追悼文中,談起許多老師的認真求是的態度,以及老師生前認定未盡完善的工作項目,一字一句,打在我的心上。
很多年以後,我會不會後悔,讓自己放棄了這些個機會?我想肯定是會的。
如果會,那麼我要讓機會從我手中滑落嗎?
我並不想讓自己後悔。
我也想讓大家有機會可以重溫,傳統的生活,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努力紀錄更多曾經美好的,時光。
也許這一輩子我都在追尋著一道理想,但在追尋的過程中,讓我看見更多的自己。
已經很棒了。
我想對此時的自己說。
那年的我,在努力過後,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同,多年後的我,也一樣在不斷忙碌後,能夠得到自己的認同。
繼續往老師說的那個目標前進吧!
老師的遺憾,也許並不是我所能彌補的,但部分的缺漏,或許能夠透過我所做的,增色一些。
相信自己。
相信天意。
相信,一直走在這條路上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