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靜坐常思己,閒談莫論人

2024/04/26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2022,攝影於台東都蘭

2022,攝影於台東都蘭

【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

作者: 漢寶德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09/28

語言:繁體中文


第一次遇見漢寶德教授,是在大肚磺溪書院。

典雅的閩南式建築,沒過分鮮豔的保留原色,海棠花的拱門

寧靜的五文昌

墊高的基底,顯示著曾經的水患

走到告示牌細讀,古蹟研究調查 【漢寶德】三字浮出

我心想:「這人,是誰?」

「奇妙的名字,是外國人嗎?為什麼是他來做古蹟修復?」

疑問的種子在2022年埋下,也在後續遇到更多他的作品。

磺溪書院,攝影於2022

磺溪書院,攝影於2022

漢寶德(1934-2014)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

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他的建築作品如下:

臺北市民族晚報1968

臺北市陳立夫住宅1968

臺中市救國團台中學苑1969

花蓮縣秀林鄉 洛韶山莊1972

臺中市東海大學 視聽教室1972

臺中市東海大學建築系新系館1976

南投縣溪頭青年活動中心1976

花蓮縣秀林鄉 天祥青年活動中心1978

澎湖縣救國團澎湖金龍頭青年活動中心1978

臺北市聯合報第二大樓1981

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83

屏東縣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1983

澎湖縣救國團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1984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85

新竹縣新竹南園1985

臺南市台南藝術學院圖書館1996

彰化縣彰化孔廟(古蹟修復工程)1990~2000

新北市板橋林家花園(古蹟修復工程)1990~2000

彰化縣鹿港古市街:鹿港龍山寺(古蹟修復工程)1990~2000

而著作則從建築廣及文化、人文、風水、博物館,我曾寫過的【風水與環境】讀後心得正是漢寶德教授的作品。也是難能可貴當代學者細讀古經典去做研究並產出成(文章)的一本書。

他的生命橫跨中國、台灣、美國與歐洲,他經歷的朝代從日本佔領、國共內戰、國民黨來台到民主自由。從荒野般的台灣,到經濟發展時期,在到陳舊固化。

漢寶德教授堅定地以藝術家的創新、工程人的穩健與堅定、旅行者的探索不斷,成就了台灣的經典:東海建築、台中科博館、奠定古蹟修復的方式、博物館法的催生、引入大型公共藝術概念、台南藝術大學的創建等。

而他培育的學生們(姚仁喜、姚仁祿、黃永洪、李乾朗、關華山、林會承、郭肇立、登琨豔),更發光發熱於各界。

在這本書的閱後心得中,將來聊聊漢寶德教授退休前的人生以及他的教育理念。

2022,攝影於大肚磺溪書院

2022,攝影於大肚磺溪書院

2022,攝影於大肚磺溪書院

2022,攝影於大肚磺溪書院

2022,攝影於大肚磺溪書院

2022,攝影於大肚磺溪書院

時代的浪潮下,漢寶德誕生於山東日照,而漢姓更是當地與眾不同的姓氏。

他山東的老家堂號寫著【安仁堂】,

對聯則是上聯的【靜坐常思己】、下聯的【閒談莫論人】,

典型書香門第。

1934年動亂之中成長的他,在戰爭中大江南北的逃難,唯一沒失去的是學業,

祖父經商,名為元利號,即【元者善良,利以義為】。

而他的父親則新創了事業,自修藥物學,販賣西藥。爾後的人生也與醫藥拖不了關係。

兒時的漢寶德讀過私塾、讀過基督教小學,也因此在新約、舊約的學習中,開啟日後對西洋建築史學習的幫助。

抗戰勝利,共黨不時到農村鬥爭。而家裡也成了被批鬥清算的對象,四合院老宅更因此毀了。於是全家逃到山野村中,放羊撿草。

而漢寶德也在家人護航下,託交給跑單幫的商人,一路躲到青島。

當時的青島難民多,領美軍補給物資過活,住在十平方米的小空間,

而不願讓他失學的父親,將他再次安排進難民小學就讀。

父親此時也開啟了在海軍醫院服務的職涯,後來更一路到澎湖海軍醫院服務。

「進入青少年時期的我,其實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整日腦子裡不知到想些什麼,一片茫然。幼年不斷的苦難,使我一直在期盼,卻不知道期盼什麼,因此很容易耽於幻想。」/P51

這段時間,他看書、看小說、畫圖,

徐蚌會戰失利,

時局大壞的當下,抗戰已從八年打到第二個八年,而台灣也剛經歷228事件,

金圓卷的貶值、經濟破產、每日靠卷糧生存。

國民黨南撤的登陸艦,搖搖晃晃地來到了台灣,

本是要去海南島固守的,但途經左營時,大家都想上岸,有因此落腳台灣,

父親則在後面被派往馬公的海軍基地,而漢寶德則進了馬公中學就讀,

高二的他,被學校吸收入了國民黨,卻在數次討論與給予建議中發現,

「我入黨後,一板一眼參加黨的活動,認真討論社會服務的課題,常提出具體的建議,使在馬公的黨部對我刮目相看。但是沒有多久,我就知道自己的一頭熱了。我們討論得到的建議都石沉大海,得到的大多是官式的、交行政單位參考的話。在短短一年間,我幼稚的政治熱誠就消退了。」/P57

此時他的家中,父母上要奉養父母,同時下有6個孩子要養,

生為老大的漢寶德,父親仍堅持其學業要完成。

漢寶德糊里糊塗的考入了台南工學院(現成功大學)建築系,

在建築系新鮮人的日子裡,與素描跟建築圖拚搏,

然而時代背景中,不只戰亂還有疫病,

發現罹患肺結核的他,在低存活率的狀態休學回馬公養病,

養病期間在家,他開始讀起西方文學、訂英文雜誌來練習閱讀,也因此通曉天文、地理、科學、藝術,更進入了文學函授班學習。

康復後再回到學校時,學校的教學風格已變,民國40年代還在開發中國家的台灣,沒有室內的套房,廚房跟廁所都是在外的。而學校的老師則已開始帶入美國的設計案例,

當時的他們對於抽水馬桶、冰箱是極度陌生的。

「不論是藝術與建築,老師教的都是老式的,新的知識只有自己去找。」/P72

於是想辦法找國外的書學習,細心閱讀,摘要內容,學習建築師大家的精神,

「建築不再只是磨鉛筆,不在是耐心畫水彩潤飾圖,而是反映時代精神、社會需要的空間藝術,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整體文化的呈現。」/P73

鹿港,攝影於2021

鹿港,攝影於2021

鹿港,攝影於2021

鹿港,攝影於2021

鹿港,攝影於2021

鹿港,攝影於2021

鹿港,攝影於2021

鹿港,攝影於2021

鹿港龍山寺,攝影於2021

鹿港龍山寺,攝影於2021

鹿港龍山寺,攝影於2021

鹿港龍山寺,攝影於2021

大四時,開辦了【百葉窗】系刊,他認為建築刊物是一扇窗,使他們與外界溝通,與自然接觸,這是一扇似開尚闔的窗,外在世界則是若隱若現的。百葉窗代表著學生求知的渴望與對未知領域的想像力

台南唸書的青春歲月裡,作者愛上了台灣傳統建築。開始學習中國傳統色彩、古建築構件等,而現成的赤崁樓、孔廟更是油畫的模特。

「單純的紅色、藍色;綠色,用白彩格創造層次,是中國匠師的獨特手法。」/郭柏川P76

畢業後的作者考上了高考,沒成為建築師、沒進去政府機關,卻轉身來到了母校成為了助教,並在民國50年(東海大學建築系49年創立),受邀到東海大學任教。


讀著漢寶德的回憶錄的當下,正坐著火車北上,在軌道與列車的聲響中,

好像穿過了時空,跟他一起走了一段路,用他的視野,

看著作品,看著完成,感受著歷程。

生為台中人的我,東海大學、科博館都是回憶中的回憶,經典中的經典,

然而在我的回憶中,科博館是滿滿的人潮、還有麥當勞可吃,

大大的恐龍以及多樣的礦石,綠茵圍繞著,植物園裡的熱帶魚,長長的象魚。

當然,書中多次提到的【北宋-水運儀象台】更是科博館的標記。

東海大學則是台中市區少有的綠地,

校園裡的日式建築,樟樹圍繞,總有人在旁水彩寫生,

也曾是我極度羨慕的校區,總覺得大學就該是在綠草如茵中,拿著書漫步而過。

更別提貝聿銘的作品,東海路思義教堂。


畫面回到漢寶得青年時的東海大學,當時學生人數不多,老師也不多。

學校小,學生們都住校。

外國教師不少,

師生們同用空間,一起聚餐、一起生活。

農舍般的教室,外圍是甘蔗田。


東海大學同是時代催生下的產物,紐約的基督教聯合基金會因大陸淪陷,將在中國的基督教大學如燕京、齊魯、金陵停辦,來到台灣設校。而因美金很大的關係,東海校園考究、宿舍寬大、待遇也較好。

而漢寶德來到東海,也是為了跟建築系系主任陳其寬學習。

陳其寬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念建築,畢業到麻省,並師承自建築四大師的葛羅培,並將Bauhaus教育方帶回台灣。

(Bauhaus為1920年代德國威瑪新是建築學院,倡導手腦併用,打破建築跟美術的界線。主張反映時代精神,葛羅培曾在Bauhaus教書,後因納粹逃到美國哈佛任教)

漢寶德在東海擔任助教期間,再次創了刊【建築雙月刊】、談了戀愛。

學妹追著追著追出國念書了,並在遠距下不斷要求他前來美國相聚,

家境貧困的作者,還得要幫忙支付弟妹們的學費,

40美金的薪資,入不敷出,

好不容易申請過了獎學金,體檢也因醫生協助通過了(因作者曾患有肺結核),所有出國念書需要的資源都到了,就差一張機票。

而學妹也在此時【分手了他】,

民國50年代,台灣飛波士頓,單程1200美金。

學校的杭秘書,雪中送炭的當保證人,讓旅行社開票給漢寶德。

「我孤零零走向未來,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前途在哪裡。」/P98

2023,攝影於土耳其

2023,攝影於土耳其

來到了哈佛建築系,為期9個月的碩士班學習,他學會了【表達】。

「在課堂上,教授只提問題,不再提示答案。」

「學生與教授辯論,教授與教授之間辯論。」

最終他學到了【開放的胸襟】、【接受創新的無限性】、【解放想像力】

也因此開啟了漢寶德的教學核心【重視思想方法】

在哈佛學習的過程,認識了妻子蕭中行,並一路牽手互相扶持到妻子車禍過世。

哈佛畢業後,就職於都市發展局,

命運則又在歇停一段時間後,將漢寶德拉入翰林,

因緣就讀了普大建築的博士班,在校加深了美術及建築史的研究

即使沒有順利拿到學位,仍舊是帶著滿滿收穫離去,並接受了東海大學系主任的offer。


在那個年代,哈佛畢業的高材生何患無好工作好薪水全世界等著他,

對成長的地方,對家庭與對父母的牽絆,讓他回來台灣,

改革了建築課程,併入了人類行為、歷史和理論、社會環境條件、結構體系、物理環境條件、都市設計及基本設計。全方位的讓建築體的設計者,宏觀的去看待整體。

「建築家應了解人的行為與空間的關係,應了解社會與文化的背景,否則無法設計出可以對社會負責人的建築。」/P159

課堂上,漢寶德將旅居國外及遊歐洲所取得的建築史素材用幻燈片播放,讓課堂不只有文字的想像。並於台灣首創讓學生用模型來構思,巧用模型教學。

「我相信工具與思考方式是息息相關的----用什麼工具就怎樣思考。」/P162

而前面提到漢寶德在哈佛學習到重視思想的方法,他在此時應用到東海的學生身上。

「把老師的那一套直接交給學生,學生不必思考太多,只要體會就可以了。在課堂上,正確的方法是要求學生思考,走自己該走的路,慢一點成熟也沒關係。所以我動口,先肯定學生的思考方向,我希望他們學習到思考的方法,而不是設計的技法。」/P163

漢寶德的學生們,如今都已是建築界的大老。

而知名的設計師登琨艷則以不同的方法教之,他們之間,就如同傳統中國拜師學藝的師徒,身教比言教多。農專背景的他,因喜愛建築,登門求教,也因此在漢寶的身邊貼身學習,並一同完成經典的幾例金質建案。而後,登琨艷轉至上海發展,並將自己台北的房舍於恩師退休後提供給作者頤養天年。

也在此時,漢寶德致力於古蹟調研、修復,足跡遍林家花園、彰化孔廟、鹿港龍山寺、屏東孔廟等。對於古蹟修復,他說:

「我的修復原則是盡量保存建築的原貌和精神,保存有公益價值的裝飾物及材料,但涉及結構安全時,我不排除使用現代材料。」/P185

身為建築人的漢寶德,實話來說作品是少的,但件件經典。

救國團在時代風潮下,讓作者自由發揮的完成青年活動中心,知名如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再到適度融入環境的溪頭青年活動中心等。

在他的設計裡,除了創新及多層次的疊加,不突兀於環境,以圓為中心。

作者的人生太精彩,後面科博館及台南藝術大學的篳路藍縷,就請各位看倌自行翻閱了。

他的人生中,沒有白走的路跟體驗,前後的學習跟應用,是如此的流暢。

在中興大學任教時,學會在官僚體制的操作,也讓他能用工程人的堅持、建築師的美跟官僚系統體驗到的耐心等候,完成了一件影響至今的作品【科博館】。

而這段的人生分享,老實說讀起來是挺黑暗無奈地,裏頭有政府單位的腐敗,代表們的仗勢,以及貴人們的相助。

可貴的是他不減品質,彈性、耐心及堅定的步步前進,

能成事者終究是有所堅持的。

最終,為社會為學校奉獻一生的他,回到自己,終於退休。

「對於世局,我看得太多了。政治這種權力爭奪的遊戲,即使是民主社會的選戰上,也不覺高貴。但都用高貴的工程加以包裝。」

「然而天地是很廣闊的。我要做我喜歡做的事,過我喜歡的日子。」/P314





備註:

登琨豔-光華雜誌

漢寶德東西建築十講

與歲月對話:漢寶德(而立篇)l 漢寶德生前最後訪談紀錄片


上海蘇州河畔 2018

上海蘇州河畔 2018

上海蘇州河畔 2018

上海蘇州河畔 2018

上海蘇州河畔 2018

上海蘇州河畔 2018

上海蘇州河畔 2018

上海蘇州河畔 2018


【書會自己找上你】 喜歡書,喜歡閱讀,喜歡文字與畫,喜歡故事與歷史 家住圖書館旁,疫情期間最讓我抓狂的莫過於圖書館沒開 平均每個月會讀3-5本書,每個人生的階段遇到的書、遇到的人不盡相同 在此分享閱讀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