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未來不斷變化的消費場景,零售業的數位轉型,要打造出「可組合式商務」(Composable Commerce),以快速因應市場變化,創造靈活而有高適應性的企業。MACH 架構是一套打造可組合式商務的技術原則。
零售業導入資訊系統,其實在很早很早之前就開始了。為了更準確知道自己有沒有賺錢,導入了進銷存系統,或更進一步到了 ERP。為了讓門市不要算錯錢,導入了 POS 來結帳,並更有效率的計算每天的營收狀況。為了掌握會員,而導入了 CRM。
後來電商出現了,從零售業品牌的角度來看,電商這個系統比較特殊,他會是需要面對消費者,過去的系統像是 POS、ERP,主要都是內部人員使用就好,但電商系統就像一個銷售通路一樣,要面對消費者展示商品、銷售商品、有購物車、要處理促購、最後要在系統後端,處理訂單以及出貨。
零售業品牌為了導入自己的電商系統,一開始的做法,都是寫一整套電商系統,然後把電商系統直接架構在既有系統之上,跟品牌內部的既有系統像是 ERP 或是 POS 串接整合。
不過後電商的發展很快,使用者的需求越來越多,發現每次要改動一點前台,也就是消費者使用的 UX,結果整個系統就從前到後都要改。
前後台綁在一起的寫法,是一個很快的開始,但數位銷售的通路越來越熱鬧,裝置越來越多,變化越來越快,最後這種大單體,反而變成一個很大的包袱。
本來的電商只有網頁,也就是 PC Web,後來手機普及了,又要做 Mobile Web,最可怕的有要做 APP,甚至連 Line ,做 Line 官方帳號,都是不同的使用者介面,尺寸不同、程式語言不同、甚至連使用者習慣互動的方式,都有點不一樣。
為了滿足這些各自不同的數位銷售通路,變成 mobile web 再寫一套系統、APP 再寫一套、Line OA 也再寫一套,可能還找了不同的系統服務商。
明明是同一個品牌,前台消費者感覺總覺得每套都不太一樣。明明是同一家公司,後台卻長出了五套。
不管科技怎麼變,所謂的 Commerce,背後本質的商務邏輯,都還是跟商品上架、促購、銷售、甚至會員,都還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面對消費者,雖然裝置不同、畫面不同,但背後的核心商務邏輯,應該是相同的。
所以這些核心商務邏輯,應該就是收成一套系統,把商品上架、促購安排、訂單管理等後台管理,都整合在一起,但卻可以同時管理各種前端像是 APP、WEB、Line等等。
面對各種裝置,各種不同的數位通路,各種變化多端的前台,就可以用同樣一套核心的 Commerce 系統,透過 API 提供核心的商業邏輯,讓不同的前台,像是 WEB、APP、甚至 Line 來串接,提供服務。也就是前台做前台的,後台做後台的,透過 API 來讓兩邊分工,各自發展。也就是近年來一直被討論的 Headless Commerce 的概念。(延伸閱讀:無頭式電商 ?從「頭」說起 — Line、APP、到新通路:擁抱變化,回歸本質。)
而且隨著 AI 的到來,所有的使用介面可能都會被挑戰,AI 會帶來一種「去介面化」的,用說話的自然互動方式。
而無論是 APPLE 還是 META,也都在探索擴增實境的可能性,裝置就長在我們的眼睛前面,在 VR / MR / XR 的世界,使用介面與互動的方式,也會跟我們現在熟悉的智慧型手機,甚至電腦,都會有很大的不同。
當我們的系統準備好 Headless 的核心 Commerce 架構,面對變化多端的各種前端未來可能的各種使用者裝置,也相對會有更強的快速應變能力。
Headless Commerce 解決了前端的變化,也就是畫面的各種呈現、使用者介面的變化等等,但卻沒有完全解決後端的變化,也就是流程的改變、甚至是商業邏輯的改變。
Headless Commerce 的推進,把前後端分開透過 API 分開來之後,讓零售業可以面對未來各種使用者裝置的演變,可以有更快的適應能力。
而 Composable Commerce 的演進,則是更進一步把後端,拆解成更多小顆粒的核心服務模組,把原本固定的流程或商業邏輯再解構,變成「可組合」的流程、「可組合」的商業邏輯,更增加零售業在面對銷售場景變化的快速應變能力。
我們到目前的假設,都是假設零售業的銷售場景,核心的商業邏輯都是一樣的。但,真的是如此嗎?以最關鍵的銷售流程來說,主要流程都是:商品展示→把商品加入購物車→計算結帳金額(折扣計算)→結帳收款→交付商品。
但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場景,是打破這樣子的既定主流程的。像是直播,其實跳過標準商品展示環節,而且也不希望消費者要購買時,有太多購物車的細節,只希望消費者趕快結帳就好了。
像是門市的自助結帳機,他看起來像 POS,卻讓消費者自己操作,在門市主要處理購物車與計算結帳金額,以及收款。
像是91APP的店員幫手,是一種提供給店員使用的店員操作工具,店員可以幫消費者加入購物車,但讓消費者自己在自己的手機上結帳。
這些流程,都打破了原本固定的銷售流程,因為科技的演進,而創造了很多新的銷售場景與銷售流程。如果有一套「可組合」式的後端服務元件,就可以依據不同的銷售場景,快速打造出對應的服務流程,而不是為了新的銷售場景,而再重頭打造一個新系統。
要如何實現 Composable Commerce?現在有一個流行的架構是 MACH。透過 MACH 架構的技術原則,可以打造出「可組合商務」(Composable Commerce),也就是所有的元件,應該都要是可插拔的(Pluggable)、可擴展的(Extendable)、可替換的(Replaceable),進而實現「可組合的企業」(Composable Enterprise),讓企業可以因應市場變化,快速調整流程來得到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
什麼是 MACH 架構?MACH 其實是一種簡單的技術原則,分別是以下內容的縮寫:
而 MACH 各項元素,也像一個簡單的架構堆疊一樣,從最底層的基礎架構的彈性,用 Cloud-Native 來打造最底層的高彈性基礎架構,用 Microservices 架構出可組合的各種核心服務元件,用 API-first 創造可組合的商務流程與邏輯,用 Headless 來實現各式各樣的消費者介面。每一層斷開耦合,各自發展,從前端到後段創造出超高彈性的系統發展框架。
MACH 架構主要由一個 MACH Alliance 的非營利組織所推動,許多軟體公司包含 Google、Amazon,也都加入成為組織的會員,共同推廣 MACH架構。(https://machalliance.org/)
原文刊載:零售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