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平台抖音、小紅書在台灣盛行,同時也讓各種中國食物討論度水漲船高,其中價格便宜的魔芋爽最受國中小學生歡迎。
近年來台灣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網路上都出現越來越多中國食物,除了高人氣的魔芋爽之外,還有冰粉、酸菜魚、驢打滾、牛肉泡麵,以及長紅多年的螺螄粉,由此可知中國的飲食文化在多年前就逐漸進入台灣。
然而不只食物在台灣盛行,陸劇也有許多台灣人愛看,其中清宮劇最受台灣人歡迎;而抖音平台的竄起也造就了短影片的盛行,短影片的內容有趣且無厘頭,台灣人非常的喜歡,例如前陣子流行的科目三,很多高中生都會。
而短影片的盛行讓其中的中國用語令人印象深刻,許多台灣人因此被影響,在不知不覺在生活中使用中國用語,兒大學生、成年人還能分辨用語上的區別,但在這個網路時代,網路使用者年齡逐年下降,很多台灣小朋友從小就接觸充滿中國文化的網路世界,他們無從比對,他們並不知道如何分辨中國與台灣用語上的區別,只能由父母把關與教導,可是網路的世界防不勝防,即使許多父母有意控管孩子的使用,但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中國用語,令家長十分頭痛,卻也不知該如何是好,這樣無能為力的情景,也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大。
究竟中國文化席捲台灣的現象,到底是好是壞?
我認為台灣文化本身就是日本文化、中國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結合,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了如今獨特的文化與習俗,因此台灣是個富有包容力的地方,台灣人也對不同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力與尊重,能接納他人的獨特,同時也樂於分享自身的特色。
對於中國文化,我並不排斥,並且抱持著尊重的態度去探究,但接納他人文化並不代表要取代自身文化。
很多台灣人不願接納中國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政權,以及中國在國際上對台灣一直以來的打壓,而並非是打從心底對文化的鄙視。
父母對孩子接觸中國文化並且被影響感到不解與氣憤;孩子覺得父母的態度過於激動跟小題大作。前者是經歷過歷史傷痛所以情感上無法容忍,後者是生於平穩時代對於歷史情感感觸較低;其實兩者都沒有錯,只是彼此都立場堅決且不了解對方的想法,因此每次遇到這類話題總會不歡而散。
對此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作為晚輩,我們可以先穩下來踏出第一步,主動了解長輩在歷史傷痛情感上的執著,而後表達自身的想法;而長輩在晚輩述說想法的時候可以靜下心來先聽完晚輩要說的話,不要一聽到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就立刻激動的打斷,或許在聽完孩子的想法後就能發現問題其實並不大,好好溝通,彼此了解就好。
不管最後聊天溝通的結論是什麼,大家都應該互相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管是情侶、夫妻、朋友還是親子,都是如此。可以主見堅持自己的立場,但也要尊重對方有不同的立場。
台灣是民主、友善、包容且多元的國家,人民可以有不同的立場,同時也具有尊重不同聲音的能力。
各位的想法是什麼呢?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