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設計的專業推手—永續材質圖書館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許祥瑞經理暢談永續材質圖書館的發展歷程/永續資源館 提供

|許祥瑞經理暢談永續材質圖書館的發展歷程/永續資源館 提供

受訪者: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許祥瑞經理

與談人:陳靜珊、蘇郁婷、黃凱莉、謝書瑋、林耕樂、莊惟任

撰文記者:莊惟任

永續,作為國際社會最重要、複雜的課題之一,不斷考驗著人類反省、創造、協同能力。過往的時代,我們依循「線性經濟」的邏輯展開各種活動,從自然世界攫取原料,盡可能榨取使用價值後,將之廢棄。隨著世代的進步,我們越來越明瞭「線性經濟」的榨取式思維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已超過自然環境修復能力的極限。而一個因失衡而劇變的星球,也將傷害包含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使生命的存續變得越發困難。

從「線性經濟」轉往「循環經濟」

為了擺脫人與環境相互傷害的困局,國際社會嘗試從「線性經濟」走向「循環經濟」。而線性經濟的每個節點(包含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生產製造、成品銷售、運輸物流、消費者使用、廢棄物處置),都是永續思維需要介入、引發變革的核心戰場。

但變革是如此的困難,一方面,製造業的第二、第三代經營者,難以違抗上一代傳承下來的,線性經濟的獲利模式,因為每種變化,都可能為公司帶來無法負擔的成本與市場風險。一方面,就算公司毅然走向永續轉型,負責改良產品的研發者,在過往的學習、養成中,很少有機會接觸永續思維與材料,不知該如何將其引入原有製程。一方面,當永續產品克服萬難後生產出來,該產品又因為將線性經濟忽視的成本(例如對環境的傷害)納入計算,以至售價貴上許多,不被消費者接受。若無外力的協助,這些難題幾乎不可能被克服。

若將過往的生產、消費模式,比喻為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隻,這艘船已遠離港口,只能靠船上原有的物資、人員面對所有挑戰。航行到一半,檢修人員發現船隻引擎不正常的持續升溫,若不能即時修復,會有過熱、爆炸的風險,屆時船上將無人能夠倖免。不幸的是,他們也無法停下船隻進行徹底檢修,因為引擎已過於老舊,一旦停機檢修,動輒需要耗時半個月以上才能重新啟動,船上食物早已因為過於鋪張的派對活動、保存不良…等原因消耗大半,他們很可能因此撐不到靠港。最終,船長只能召集所有對船隻動力有概念的人,思考如何一邊航行,一邊維修引擎,並祈禱在剩餘的時間裡,他們還來得及排除問題,遠離死亡危機。

循環經濟的工作者,扮演的就是維修引擎的角色。他們不能直接停下企業原有的運營模式,但能以自身專業,將永續思維引入生產到消費的所有節點,透過「再生料替代原生料」、「維修與升級」、「再製造及翻新」、「產品共享與服務化」及「廢棄物資源化」…等方式,將永續基因注入企業生態,期待些微改變的疊加,能夠導正舊有問題,使人們航向永續未來。

以研究專業引介永續材質

2020年成立的永續材質圖書館,即是從「材質」的角度切入,為有永續需求的團體提供從原料到產品的多元服務,無論是永續材質的引介、循環產業鏈的媒合、永續工作坊的舉辦,到小批量產品的打樣,都在它們的營運範圍內。且其經營團隊是來自「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在材質研發、檢測及品質提昇方面有相當深厚的背景,能夠從材料特性、製程、設備、產量與良率…等實務面向,給予十分深入的建議,減少廠商摸索新材質的時間與成本。

既然稱為永續材質圖書館,永續材質的蒐集、歸檔與分析是一切的基礎。經過多年努力,目前館內收集了約750件永續產品,並區分成七大類(塑膠、纖維、天然、橡膠、金屬、礦物、其他)進行展示,除了實體展陳外,館方亦於線上建置「永續材質資料庫」,供有需要的人自由閱覽。

因為是從材料專業切入館務運營,圖書館蒐羅的材質大部分屬於高分子材料,其中又以塑膠、纖維為最大宗,約占所有藏品的60%。聊到成立圖書館的初衷,塑膠中心的許祥瑞經理從他從業數十年的感悟開始談起。

|分七大類別展示的永續材質/永續資源館 提供

|分七大類別展示的永續材質/永續資源館 提供

產業串聯才能看見永續未來

許祥瑞表示,塑膠中心的本業,是塑膠材料的應用研究。但實務上,他們需面對整個塑膠產業鏈的生態。從塑料選擇、產品製作與檢測,到廢棄物去化,都在他們的業務範圍內。特別是近年來環保意識不斷提升,很多原料商、製造商會來詢問相關廢棄物該如何處理,才能避免污染環境。他們也是從中不斷學習,拓展業務範圍,才跟得上塑膠產業演進。

過程中,許祥瑞感觸最深的,是塑膠中心若想協助相關產業變得更永續,除了懂塑膠,還需懂其他材料。除了和同行技術專家對話,也需和上下游廠商、消費者溝通。因為塑膠產品並不只用到塑膠材料,且它的產製與回收涉及太多事項,必須有個整合性的平台,讓相關成員交流意見、凝聚共識,才有機會邁向永續發展。

這些體悟並非憑空而來,因應國際環保趨勢,塑膠中心於2013年開始研究海洋廢棄物,除了執行淨海淨灘,也媒合回收廠、海廢清洗廠、品牌製造商,為海廢塑膠的回收再製尋找出路。相關的努力與專案合作,也催生了2018年的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Ocean Plastic Coalition, OPC),塑膠中心邀集前端原料商與後端品牌商加入,共同開發出太陽眼鏡、背包、塑膠杯墊…等海廢再生產品。

種種經歷,讓塑膠中心更細緻的把握永續產品從產製、銷售到回收會遭遇的問題,也更清楚整合性平台的重要性,以及在這些平台中,塑膠中心能如何運用自身的材質研究、檢測專業,為塑膠產業的永續發展作出貢獻。

2020年永續材質圖書館的成立,是過往經歷的聚攏,也是一個新的起點。它以材質展示作為媒介,吸引各類團體(包含企業、公協會、學校、媒體、環保團體)前來參訪,藉機進行知識交流與理念散佈,最終達成永續產業鏈的串聯。

「每個前來參訪的來賓,都是我們的潛在客戶,以及永續產業鏈的新成員。我們全面性的收集永續材質,讓來賓一次性看到最多樣的內容,並透過實際的觀察、觸摸,瞭解那些材質的外觀與特性。如此,他們就可想像不同的運用方式。以此為開端,我們就可加入自己的專業,和他們討論構想可不可行,並媒合給相關單位。而在服務不同團體時,我們也可藉機收集不同方的意見,反應給需要這些資訊的對象,促成意見交流。」許祥瑞說。

|圖書館經營團隊/永續材質圖書館 提供

|圖書館經營團隊/永續材質圖書館 提供

何謂永續材質?

隨著蒐集、推廣永續材質的經驗越來越豐富,許祥瑞對於永續材質的理解,也從傳統的定義,過渡到更為全面的思考。傳統上,永續材質是指符合「低毒性」、「省能資源」、「可回收」三個條件的材料,但實務上,一個材料是否永續,和這些材料被應用的方式有很大的關連。

「舉例來說,我們可能會覺得竹子比不銹鋼更永續,因為前者是天然材料,從地裡長出,產出的碳排較少,也容易分解,回歸到生物循環中。但若被比較的是竹筷與不銹鋼筷,後者又比前者更符合我們對永續的理解。脫離產品的生命週期,單純分析材料是否永續,意義不大。當然我們可以藉由比較碳排、能資源耗損,初步定義一個材質是否永續,但最後我們還是要對產品生命週期的五個階段(原料、製造、運送、使用、廢棄)進行綜合考量,一一舉證該產品走到某個階段時,有哪些更為永續的處理方式。唯有做到這麼細,我們才能在製造商、設計師來找材料時,明確的和對方說這些材料怎麼運用,以及必須和哪些廠商建立合作關係,才可以讓產品真正進入永續中。」許祥瑞表示。

談永續材質,關鍵點不止在材料本身,還需在靜脈產業與動脈產業間打造完整循環,讓每種廢棄物都能透過具有經濟效益的的管道,成為另一個產業的資源,材質才能真的永續。

| 纖維類永續材質/永續資源館 提供

| 纖維類永續材質/永續資源館 提供

中小企業的轉型優勢

協助中小企業進行永續轉型,是塑膠中心的重點項目之一。相較於有餘裕投注資金、人力的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需要在有限資源中,更為謹慎的尋求符合自身特質的轉型方式。

許祥瑞指出,廢棄物處理廠產出的回收料是性質多樣、數量有限的,這種特性反倒讓中小企業比大型企業有更多介入空間。一方面,雖然處理廠收受的廢棄物每次狀態都不同,產出的再生料也因此產生物性差異,但中小企業強大的核心技術,配上多元創意與實驗精神,經常能夠找到方法將材料穩定下來,開發出品質優良的再生產品。一方面,大型企業需求的數量過於龐大,把所有再生料集中起來也不敷使用,這時候,彈性較高、需求量較少的中小企業反而更適合用這些再生料,去做成少量、客製化、品牌特性鮮明的產品。

從量變到質變

隨著知名度增加,永續材質圖書館的機能也越來越豐富。初期,他們需要耗費許多心力拜訪廠家,索取各類永續材料。如今則是廠家一研發出新材質就主動送來,希望運用圖書館的專業與公信力,推廣給相關單位。一來一往,圖書館也能分配更多時間在材料蒐集以外的事項,例如優化材質展示、更新主題展區、深化材料推廣、強化產業媒合…等。

展示優化方面,圖書館計畫更有效的整合線上資料庫與實體展場,讓有限的空間得到最大運用。他們會慢慢汰換舊展品,從同類材質中挑選品項較好的產品進行展示,並確保參訪者能運用線上資料庫,找到同類廠商的資料。

主題展區的更新,則以低碳材料為主。塑膠中心累積了十年以上做碳足跡、碳盤查、溫室氣體盤查的經驗,握有許多重要資料,新的季度預計以這些資料為基礎,結合國際趨勢與政策走向,籌備相關主題展。

材料推廣的核心,是協助對永續材質不熟悉的製造商與設計師,更細緻的考慮如何將材料引入製程,並掌握該材料對產品不同生命週期的影響。例如過往曾有以ABS塑料製作外殼的廠商,希望引入ABS回收料,卻發現回收料數量不足。後來看到PET回收料總量較多,且外觀更為透亮,就想以之替代。這時圖書館就從材料專業切入,分析PET回收料的設備需求、縮水率、產量、良率和ABS回收料有哪些差距,評估該廠商是否有條件使用PET回收料,減少廠商踩雷的機會。

協助打造臺灣第一支海廢再生洗髮精

|臺灣第一支海廢再生洗髮精/綠藤生機 提供

|臺灣第一支海廢再生洗髮精/綠藤生機 提供

產業媒合的部分,塑膠中心這幾年協助廠商打造出不少品質優良的再生產品,許祥瑞以運用廢棄漁網製作瓶身的綠藤生機為例,最初綠藤生機想以回收塑料製作洗髮精容器,塑膠中心考量材料性質後,優先推薦了PET再生料,因為它的物性相對單純,製程上會碰到的問題較少。幾經來回討論,綠藤生機為了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決定選用碳排放量比PET低,但應用難度更高的PE再生料。塑膠中心也敬佩綠藤生機的決心,協助它媒合上下游廠商,透過產業鏈的整合與合作,共同處理新容器面對的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廢棄漁網的蒐集與處理。回收後的廢棄漁網,上面會綁有浮子、鉛塊、鉛線等功能性配件,需要人工處理、清洗,才能交給破碎廠裁切成塊,再交由熱處理廠進行高溫熔融,並抽絲、造粒成海廢塑膠粒料。

第二個難題,是海廢塑膠粒料的應用,因該粒料含有鹽分及其他雜質,物性不如其他再生塑膠粒,必須與其他再生塑膠粒混合,才能做出外觀、品質、穩定度合格的容器。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參數,實驗成本極高,讓綠藤生機原本配合的容器製造廠望而卻步。塑膠中心便協助媒合新的製造廠,一同挑戰這項艱鉅的任務,最終順利找出適合的參數配比,也調整了相關製程,完成臺灣第一支海廢再生洗髮精。

積累成果 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從2023年向後回望,永續材質圖書館的豐富功能,其實也是塑膠中心30年來成果的凝縮。從塑膠材質的研發與提昇、產業合作的媒合與深化,到共同平台的建立與國際議題的接軌,種種成果的積累,使永續材質圖書館得以在歷史的厚度之上,於塑膠產業的永續轉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未來,永續材質圖書館也將繼續發揮自己的專業、影響力,協助更多廠家進入循環產業鏈。

2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莊惟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做工者的尊嚴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