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全家一起去了華盛頓大學附近的一個戶外的大型商場,那裡有一個小小的兒童遊戲區可以讓孩子放電。
在S進去前我就注意到有個大約兩歲的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在媽媽身旁上演了崩潰劇。
S進去玩一陣子之後便邀請我進去一起玩,但我說我站在外面看就好。
我站在她身後的圍牆邊看著她。這時她和剛剛的崩潰的弟弟同時都想玩一個遊樂設施。
弟弟伸手對著S揮打,意圖要她不要靠近。S後退了一下,又再次靠近,弟弟又再次揮手。就這樣看著他們重複了三四次,並延伸到旁邊的遊樂器材。
最後S終於確定了弟弟的意思,就退到圍牆邊看著弟弟。從頭到尾弟弟都沒真的打到S,而且他臉上似乎是有點笑意的。
我知道在我學習正向教養之前會有什麼反應。我會在弟弟第一次出手揮打時,就把S叫過來,跟她說弟弟不乖,不要太靠近他。
但現在,我更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很多適齡行為在我們理解前都是所謂的不乖。所以我選擇讓S自己處理這小小的衝突。
她退到我旁邊後仍然眼睛盯著弟弟看。
我跟她說:「弟弟現在還不想一起玩所以揮手請妳後退。妳很棒,有好好保護自己沒被打到呢!」
她問了幾次為什麼後就自顧自的去玩其它器材了。
後來,我離開遊戲區去幫妹妹換尿布。我回來的時候發現遊戲區有三個在地上打滾的孩子。
原來,S和崩潰弟弟以及他的哥哥三個人玩在一起了。
我忍不住想,如果我當初用傳統教養的濾鏡,跟S說弟弟不乖,不要跟他玩,她現在還會跟他一起玩嗎?可能不會。
不一起玩當然也不會怎樣,她只是會少了這15分鐘的打滾和歡笑。
但是我希望她未來能成為一位有同理心的人,而希望這份同理心能讓她在人生旅途上多了很多打滾和歡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