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喬治米勒《瘋狂麥斯:憤怒道》系列的新作,《芙莉歐莎》受到許多期待,也受到多數影評人好評,但票房不如預期。是觀眾不喜歡平頭形象的女殺神嗎?還是排斥看似有倫理意涵的動作片?在我看來《芙莉歐莎》不只是好電影,更是好看的電影。它在狂野和留白之間變換節奏,同時探討希望與復仇等母題,使得電影在風格與敘事之間達成多層次的平衡。
《芙莉歐莎》電影海報
芙莉歐莎從豐饒之地被擄走,從此沙漠裡再無希望。軍閥狄門特斯給予她保護,但同時也囚禁她;到了不死老喬手下,她同樣也沒有自由。情況如同傑克所說:「妳以為妳要去哪?妳想逃離堡壘,但兵工廠的情況更糟,而煉油廠的狄門特斯根本管不住手下。」沙漠已經被軍閥掌控,只有回到豐饒之地才有希望。然而,芙莉歐莎無法憑自己的力量回去。於是,她擔任傑克的副手,傑克則教她公路戰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和其他人不同,傑克賦予芙莉歐莎力量:不只是傳授知識,最後更提供她逃亡所需要的槍枝和交通工具。他是絕望荒漠中僅存的希望。
信任也是憤怒道的重要主題。在末日中,人人為生存而無所不用其極,猜忌由此而生,信任變得困難。當傑克問起芙莉歐莎手上的地圖通往哪裡,她猶豫片刻,選擇相信了他。這時,鏡頭從兩人身上拉遠(zoom out),呈現出兩人命運共同體的處境。可以作為對比的是,當年幼的芙莉歐莎看見母親受虐而死,鏡頭朝她拉近(zoom in),彷彿將她丟入沒有希望的荒漠。這兩個鏡頭猶如一個鏡框,呈現出芙莉歐莎從喪失希望到重獲希望的過程。
當傑克開著煉油車斷後,開著衝鋒車的芙莉歐莎選擇回頭,這和當初母親斷後是相同的情景,她也做了相同的選擇。不同的是,現在的她更強大,更有能力保護自己所愛的人事物。兩人在荒漠中持續逃亡,是否能如願回到希望之地呢?
在狂野的電影風格背後,《芙莉歐莎》的鏡頭語言出乎意料地節制:血腥、噁心、情緒性的鏡頭都是一閃而過,配合適時加入的戛然沉默,讓力量與情感留下無窮餘韻。運用留白,喬治米勒沒有讓我們在這片廢土世界中感到不舒服。相反地,這部電影不需要運用那種不適感就能創造出張力:從堡壘中從天而降的戰役,到對抗死神幫的公路戰,憤怒道的戰鬥仍然充滿了令人驚嘆的創意。
到了最後,電影不忘提醒我們復仇的主題:芙莉歐莎帶著仇恨的憤怒踏上旅程,而這股憤怒終於有機會找到出口。這種復仇可以是女性的復仇,也可以是廣義的復仇。電影最後一段的標題「超越復仇」點出了其在倫理意涵上的野心。最終,犯錯之人並沒有得到好死,也沒有得到觀眾期待的,能令觀者產生快感的死亡,而是以不同的形式來為社群做出貢獻。
這真的超越復仇了嗎?也許就像狄門特斯所質疑的,這沒辦法幫助受害者得到平靜,但憤怒道的啟示本來就與平靜背道而馳。在地底養蛆的老人說:「在這裡妳至少能夠平靜地死去。」但芙莉歐莎毫不猶豫地逃離。在極端環境下,追求平靜也許並不是美德,保持憤怒才能找到希望。如果能讓世界變好,承受憤怒帶來的不平靜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