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認為有瑕疵的觀點時,我總會想"好心"地提點對方。但這種自以為的善舉,對方不見得能心領,有時候反而還會因此為自己招致了仇恨。
想提出建議的動機
- 自我表達的衝動
- 被言論激起情緒而渴望反駁
- 認為告訴他可以幫助到他
- 引導他人共同深入辯證,以此檢驗自己的知識
拒絕建議的理由
- 不爽對方居高臨下的態度
- 沒有足夠時間、心力深度反思
- 與根深蒂固的信念相違
- 對方的解釋不夠充分
該不該給建議
如果你是想改變他人的觀點,我勸你別浪費力氣。
俗話說:「把別人當傻瓜的人才是傻瓜」,即使對方的觀點看起來再膚淺不過,也不該假設他「被洗腦了」、「沒思考到那層」、「沒想過那種可能性」,因為也許「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誤用><),自己才是那個沒有看到最終真相的人。
不過真的想給建議倒也無妨。只是為了不讓對方不舒服,或被認為是直男說教(Mansplaining),應該謹慎地選擇建議的方式。
在一篇論及政治議題的文章下,我看到有一位格友用了一種非常高情商的方式提出建議。他使用的格式是:
- 肯定:稱讚對方的優點,或觀點上的可取之處,使其放下戒心。
- 自謙:即使對自己的論述很有自信了,語氣上也不要表現的那麼篤定,因為沒人喜歡被別人教。可以使用「據我所知」、「我猜想」等的句型。
- 拉攏:豎立共同敵人,表示彼此其實是站在同一陣線。
- 助推:不要叫別人「去做某件事」,而是告訴他「去做那件事的理由」,讓他可以自行判斷並付諸行動。
開放對待不同的觀點
我覺得人應該刻意去聽那些刺耳的聲音。在了解政治議題時,為避免落入「確認偏誤」,我會去尋找與自己立場相反者的論述。我時常提醒自己:藝術家最忌諱的就是故步自封、孤芳自賞、自我陶醉。
我覺得"有立場"無所謂,但要去分辨有哪些信念是具備了足夠的現實證據,而又有哪些只是自己純粹的立場。
立場,唯有去面對,才能認清並因此放下,讓自己成為更理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