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抱怨批評之前想一想,自己是否要留在受害者的情緒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活在世界上,難免有諸多抱怨。有時候是聽別人抱怨,吐糟家人、同事甚至是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有時候是自己想要抱怨。自己看不慣身邊的人,感覺心裡煩躁,想要找人傾訴。

        然而,做什麼事之前,三思而後行,是比較聰明的。如果頭腦被情緒充滿,一直想著某個人的錯,卻因為某種理由沒和當事人說,內心被情緒火焰點燃,已經行動起來,要去找人吐糟一番。這時,最好先停一停,深呼吸一下,沉澱自己。

        「抱怨批評獲得什麼益處?」請問一問自己的心,找人抱怨,除了情緒發洩出去,獲得了什麼益處?別人會改變嗎?自己改變了嗎?自己的視野擴大了嗎?學到新東西、獲得成長了嗎?如果沒有,是不是可以用其他方式舒緩情緒?當情緒充滿在大腦中,會讓心靈視野變窄,看不到更多舒緩情緒的方法,但,只要肯停下來、沉澱下來,就能發現許多有效的方法,讓自己舒緩情緒。

        抱怨、批評是世俗人們常見的表現,對於排解情緒有一定的作用,但對於靈魂的提升,幫助卻不大。況且,看不慣身邊的人,或是為了某人而生氣,造成心情煩躁、情緒混亂,有很多解決的方式,卻不一定需要去找人抱怨。抱怨,只會增加「受害者」的形像,把自己受害的感受傳遞出去,也給別人一個印象,自己乃是一個受害者。依據身心靈的法則「你給出什麼,就獲得什麼」。當自己給出「受害者情緒」,就會收到更多受害者情緒所引發的體驗。抱怨、批評愈多,就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更多可供抱怨、批評的事物。

        因此,只要還在自己承受得住的範圍內,請先消化情緒試試看。試著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不要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如果還是排解不了情緒,找人吐糟、抱怨也好,但要找可信任的人,免得被人亂傳話,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同時,請記得,情緒抒發之後,花一些時間回到「冷靜的頭腦」,重新思考整個事件,並且要轉換思考的角度,從另外一觀點看待自己、看待每個事件,不要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大腦」會分泌「受害者賀爾蒙」,改變大腦的磁場。在身體裡裡保留「受害者情緒」,對自己並不好,也沒有必要!

🌳查爾斯的身心靈沙龍,晨光雨露系列,每天早上6時發文,分享新時代的正能量,歡迎追蹤、訂閱!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查爾斯的身心靈沙龍
138會員
379內容數
身心靈文字創作者丨方格子 創作內容有:#心靈小品 #能量調頻 #情緒調整 #靈魂基因 #靈性療癒 #正念冥想 #肯定句 #INFJ
2024/10/26
謝謝曾經閱讀點愛心的朋友們!
2024/10/26
謝謝曾經閱讀點愛心的朋友們!
2024/10/25
「懂的人」早懂了,「不懂的」仍是不懂。
2024/10/25
「懂的人」早懂了,「不懂的」仍是不懂。
2024/10/24
2024/10/24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曾經傷害自己的人就算已經離開了,心裏還是時常對他們感到憤怒、怨恨、憎惡等等,如何幫助自己脫離這些負面情緒?本文提出用「原諒」來終止這些糾結的情緒,並指出重點不是對方,而是我們對自己的祈願,我們是在為自己帶來平安和情緒上的治癒。
Thumbnail
曾經傷害自己的人就算已經離開了,心裏還是時常對他們感到憤怒、怨恨、憎惡等等,如何幫助自己脫離這些負面情緒?本文提出用「原諒」來終止這些糾結的情緒,並指出重點不是對方,而是我們對自己的祈願,我們是在為自己帶來平安和情緒上的治癒。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令人沮喪的情況時,有時候「算了」不僅僅是對自己說的話,更是在學會放下和釋懷,接受失望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力量和平靜。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令人沮喪的情況時,有時候「算了」不僅僅是對自己說的話,更是在學會放下和釋懷,接受失望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力量和平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