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 VK~
這週,來聊聊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在 Computex 的 Keynote 談到哪些對於 AI 的未來想像?
接著,也會談先前黃仁勳在 Stripe 的訪談,為什麼他會覺得在工作中追求快樂是種誤解?他認為工作本身也會有痛苦,過去 NVIDIA 在早期成立還有哪些痛苦的故事?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加速運算 X Omniverse = 重塑運算行業
去年黃仁勳在 Computex 的 Keynote 表示,「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全新運算時代的轉捩點。加速運算、AI 已經被世界幾乎所有的運算和雲端公司所擁抱。」
如果說去年是預告新時代的轉捩點,今年他則把重點放在如何重塑運算行業。他認為,加速計算、在 Omniverse 運行的 AI,這兩股力量將重塑運算行業。在這領域中,已經有 60 年的歷史,但這些年間只有 2-3 次的技術轉變,「我們即將看到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 1964 年 IBM 推出一系列大型電腦系統 System/360: 引入了中央處理器、通用計算、多任務處理,以及很多我們今天使用的各種技術,這讓世界上的電腦有共同的互動方式,讓單一作業系統適用於整個系列的產品,過去是每種產品都用量身訂做的作業系統。
- 1995 年 Microsoft 推出 Windows 95 Pentium:PC 革命讓運算變得民主化,每個家庭都有 PC。
- 2007 年 iPhone:移動運算出現,手機幾乎是一台小型電腦,可以放在口袋。
「CPU 時代結束」「加速運算來臨」,一直是黃仁勳認為當今電腦產業面臨兩大根本性的轉變。當 CPU 已經無法再像過去迅速發展時,打破瓶頸需要新的運算方法,也就是他強調的加速運算。
- CPU 時代結束:當需要處理的數據和資料繼續呈現指數型成長,全世界使用的數據中心電量大幅成長,這也代表著運算成本正在成長,但 CPU 的性能已經達到瓶頸,這時需要新的運算方法。
- 加速運算來臨:加速運算是 NVIDIA 近 20 年來一直致力於的事,「CUDA 增強了 CPU」。黃仁勳預測,每個處理密集型應用程式、每個數據中心等在不久將會加速。簡單來說加速運算是全方位的,從晶片到系統、系統軟體、新的演算法,還有優化的新應用等,「我們應該加速一切。」

AI 的過去與未來:從感知到創造
黃仁勳提到,AI 時代和生成式 AI 時代下的差別:
- AI 時代下與感知有關:在 ChatGPT 出來以前,AI 都是關於「感知」的。比如說:自然語言理解、電腦視覺、語音識別等。
- 生成式 AI 時代與創造有關:token 可以是單詞、圖像、圖表、表格、歌曲、語音、影片。或是任何你能從中學到的概念,像是化學物質、蛋白質、基因等。「如果你能學習物理,你可以教 AI 模型物理。AI 模型可以學習物理的含義,生成物理」黃仁勳說,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方法爲幾乎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生成 token。
他強調,生成式 AI 的時代,不僅從感知到了創造,也讓電腦從原本只是一臺超級電腦,現在發展成數據中心,甚至是 AI 工廠(AI Factory)。不再只是儲存資料、數據處理,而是要成為讓每個產業創造智慧(intelligence)的工廠。
比如說,近期 Tesla 購買 35000 個 H100 GPU 來訓練自家的自動駕駛模型、Meta 買了 24000 個 H100 訓練 Llama 3 模型,或是 NVIDIA 在本季建置 10 萬顆 H100 GPU 等,這些都是 AI 工廠的概念。

不再檢索資訊,而是生成
「這是場工業革命,不是製造電腦的製造業,而是在製造業中使用運算製造(智慧),這是前所未有的」黃仁勳說,
去年他在 Keynote 對未來的想像是資訊會更加個人化。也就是說,將來和電腦的每次互動,都不會再是檢索到任何資訊,而是生成資訊。
目前我們大部分看到的資訊都是檢索而來的,預先寫好的文章、預先錄製的影片、音檔等,會再根據推薦系統重新組合,根據不同使用習慣呈現給用戶。
在過去,資訊是完全透過檢索而來的,而過去的運算模型也是。
現在甚至是未來人們所看到的一切、所有的資訊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生成、增強(augmented)來檢索。但 LLM 等 AI 模型將在未來生成儘可能多的內容,只檢索必要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