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蠻喜歡吃粽子,從阿嬤綁的月桃肉粽,到外婆做的冰涼沾蜂蜜糖漿、柔軟香甜的鹼粽。到了台南唸書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家每戶都吃月桃粽,當時在學校附近慶中街相當有名的楊哥楊嫂肉粽,月桃粽居然只是其中一個品項,還無法擁有完整的葷食內餡,只是包花生的菜粽。往後吃到市面上再怎麼好吃的水煮粽,都還是會因為葉片略感惋惜。
家裡的粽子一直產自女性長輩之手,粽子的用料多,每個人總有自己愛與不愛的,而我記憶中最好吃的粽子,是唯一一次我媽這個料理苦手的嘗試-地瓜絲粽。數十年來一直想要復刻這款清甜淡雅的肉粽,去年跟朋友做了一次,沒有很成功,今年以做出心目中的完美粽子為目標,自己再試一次。
前一天在朋友的花園採了40多片月桃葉,回家後先用流水刷洗,再削去葉柄,在這個步驟我一直抓不到訣竅,折損了好多片葉子,還無法用刀達成,都是用削皮刀削的,把葉柄處削到近乎透明。後來阿嬤跟我說不用削到這麼徹底,方法是拿刀從葉柄中段往葉基部削回去,大概削去2/3到一半厚度就好。接著將葉片放到滾水裡煮,有鑑於去年我和朋友下班後在辦公室煮粽葉,玩的是很開心,但煮了20分鐘似乎太久,葉子的香氣不那麼明顯,今年我就只讓葉子整捆在滾水裡燙3分鐘。做麵包家裡也賣月桃粽的朋友跟我分享他會以冷水下鍋,煮個10幾分鐘再悶、泡隔夜,並提醒我沒讓葉片殺青足夠,是會苦的,於是我又讓葉子再進去燙了幾分鐘,爾後浸泡隔夜。
隔天早上先把糯米洗淨泡下,再到市場採買食材,在豬肉攤買了夾心、三層兩款肉各半,肉販小姐很細心地提供建議,再幫忙把肉切成適當大小。接著買乾香菇、地瓜、蛋黃與粽繩。
回家依序浸泡香菇、用米酒泡蛋黃、清洗豬肉、將地瓜去皮銼絲,還要不時給乾掉的糯米添水。把豬肉放進鍋中,加醬油爆香,再加香菇的汁液,這個步驟可以多一點醬油增加肉的鹹度,但不要拌炒過久把豬油都逼出來,香菇也可以下去一起拌炒,將料撈出留下湯汁,再將泡好的糯米倒入拌炒,調味可以重鹹一點,我是等糯米拌炒後盛起才加入地瓜絲拌勻,怕地瓜遇熱就熟了,理想上是糯米與地瓜量1:1,不過這次還是糯米多一點。
這次特別使用一整顆蛋黃、豬肉一大塊、香菇一朵,總共包了21顆粽子,完美的用完所有的葉片,包含不少大葉片在撕成兩半時折損,阿嬤表示應該從葉尖端撕起就不會破了(原來如此!)。包好後用電鍋外鍋盛水,煮滾後下入粽子,每鍋最多7顆,另一鍋同時在瓦斯爐上進行。過程像在伺候湯屋的客人,用快煮壺煮好熱水,客人稍微露出水面就把水注滿。滿室蒸騰的月桃香氣,搭配當日唯一的食物-50嵐的波霸奶綠,是我這個端午連假最愜意的時光。粽子歷經1.5小時的燉煮就熟透,後來阿嬤聽到我煮這麼快很訝異,我猜是地瓜比較易熟吧,不過美中不足的是豬油的部分比較完整,並沒有長時間燉煮融進米飯的效果,拉長燉煮時間怕地瓜的甜味會消散,下次或許改用壓力鍋吧。煮好兩鍋粽子稍微嚐一下味道,調味還是偏淡,情急之下我在最後一鍋的煮粽湯汁裡下了好幾匙鹽、醬油,再逐漸把兩鍋的水併成一鍋,湯色混濁有如滷汁,湯汁吃起來也是滷汁的鹹度,同時透著一股令人害怕的苦味,看來葉片的殺青還是稍嫌不足,幸好後來試吃時那一絲絲的苦味完美地被地瓜的甜味中和,新鮮粽葉的香氣則濃郁得令人滿意。
最後一批粽子因為湯汁夠鹹,粽子的調味沒有被稀釋,呈現了我認為本次最完美的口味,因為有鹹度,地瓜絲的清甜更可以顯現。這最後一批完美粽子在起鍋後,有1顆我自己趁熱試吃,確定了品質後,趕忙把2顆包起來準備給提供粽葉的朋友家,2顆包起來準備參加和朋友們約好的粽子試吃會,2顆包起來準備當天晚上帶回家趁新鮮獻寶,每一顆都有美好的前途在等著它們(?)。其餘依然美味但口味偏淡的粽子,就放在冰箱我自己享用了。
地瓜絲粽真是一種值得推薦的食物,減輕吃太多糯米消化不良的問題,炊煮過程也比較省能源,粽子質地偏軟,適合牙口不好的長輩。若要更有咬勁的口感,在綁粽繩時可以拉緊一點,煮起來的粽子吃水少放涼會比較Q,這是我爸這個不會做只會吃的月桃粽老饕給我們的「指點」。唯獨這批粽子實在太合乎我心意,一不小心還是會一天吃了過量的粽子。有著一個完整大蛋黃的粽子,可不能當一般主食等閒視之。
傍晚回到阿嬤家,我拿出我的粽子,阿嬤不嫌晚立刻拆了一顆試吃,我說調味較淡,她吃下去後說調的非常剛好,因為挖到肥肉,她說妳也知道放肥肉,接著問我是跟別人一起做的嗎?我說是自己一個人從零到有生產的,她聽到這裡,彷彿看到我會了一種只有屬於她們的語言,露出滿意的笑容,這種連結感確實是很令人愉快的。不過我對粽子的喜愛,並不想上升成伺候整個家族口味傳承的偏頗使命感,這點大概還是跟她無法互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