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是由 PODCAST 原文轉出整理的文字,也是首次嘗試的系列,希望媽媽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聽,然後討論是否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PODCAST: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的OO
我國中的時候,當時同學都不喜歡導師,真的是全班同學都不喜歡她。一開始討厭她其實是一個很無聊的理由:她常穿無袖衣服,還不刮腋毛,所以每次寫板書時,手一舉起來,我們就會看到她的腋毛,感覺很不舒服。
從這件事開始,慢慢地大家就不喜歡她說的每一句話和她的教學方式。
那時候,導師把希望寄託在我身上,因為我從小就是比較乖的孩子,也不太在意別人怎麼看我。老師可能覺得我會支持她,但她忽略了一件事:我也是個十三歲的小女生,同儕的意見對我來說更重要。
所以即使我不討厭老師,我也不會去否定我的同學。
老師那時候還特地打電話到我家,希望我媽媽說服我幫助她。但媽媽很忙,我們平常也很少交流學校的事,所以這件事我們也只聊過一兩次,最後也不了了之。後來老師找我聊過一次,我很誠實地告訴她,我理解她的處境,但我真的沒辦法幫她。
教完國一後,她因為懷孕請了一年假,等到我國三時她又回來教課,但我們的師生緣就到此為止了。
到了國二,同學跟新老師相處雖然不算密切,但至少我們尊重她,事情都能按部就班地進行。從那時起,我意識到老師和學生之間其實是有緣分的。這緣分不在於老師的好壞,也不在於學生做對了什麼或錯了什麼,而是一種無法用表面事實解釋的東西。
現在我女兒五年級,她班上的同學也都討厭她們的老師。老師真的很壞嗎?其實我覺得也不是,但確實有一些事情可以跟大家分享。
我女兒是一個很在乎邏輯和規則的人。她認為,既然已經定好了規則,就應該按照規則來,否則她會很難理解為什麼規則會突然改變。
事情發生在她們班上樂樂棒球分組的時候。當時,女兒是組長,她選了幾個比較乖巧的同學,但被老師換掉了一些人,因為老師希望各組的學生都能均衡乖巧和調皮的比例。女兒理解老師的用意,接受了這個安排,雖然心裡有些怨言,但她還是接受了。
問題出現在比賽的時候。因為班上被安排到她組的幾個男生非常難管理,導致她們組頻頻被扣分。女兒便提議,能否只扣那個難管理男生的分數,而不是整組的分數,老師當時也同意了。然而,隔週再次比賽時,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老師依然扣了整組的分數。這讓女兒非常生氣,當場質疑老師,說應該只扣那個男生的分數。女兒並沒有當眾和老師爭吵,而是冷靜地提出下課後再討論。
下課後,女兒找老師討論時,老師拒絕溝通,並讓她安靜離開。這讓女兒感到非常委屈和崩潰,她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師不願意聽她說話,也不解釋為什麼要改變已經同意的規則。她回家後哭了很久,覺得自己被老師拒絕和忽視。
我們聽完女兒的描述後,了解她最大的痛苦點在於老師不聽她說話,且不遵守原定的規則。我們問女兒希望我們怎麼做,她希望我們去和老師溝通,她理解最後要與老師長期相處的人是她自己,但她依然認為『堅持正確的事情沒有錯』。
在與老師的溝通中,我們希望老師能好好聽孩子說話。老師解釋當時她自己也有情緒,因此當時無法與女兒談話,我們表示理解,但請求老師在有時間時再與女兒討論此事。老師同意未來會再與女兒討論。
對我們來說,這件事到此也就告一段落了。女兒理解並接受了這個結果,而我們也希望老師在未來能更加重視與孩子們的溝通。老師確實很辛苦,但我們也希望能夠在這樣的溝通中互相理解,共同進步。
然後後續又發生了類似的情況,女兒帶著情緒回來,感覺自己被老師針對了。她說,因為坐姿不好被老師罵了並特地把她留下檢討。她覺得自己只是坐姿歪歪的,而其她同學都趴著,為什麼那些趴著的同學沒有被罵?
我告訴女兒,我們要分兩個層面來看這件事。一個是她自己有沒有做錯,另一個是老師為什麼不處理那些趴著的同學。即便老師處理了那些同學,也不代表她就是對的。女兒理解這點,但她還是覺得不公平。她告訴老師後,老師要她馬上端正坐好,她照做了,但其她同學在老師走後又趴下來,這些同學沒有被檢討。老師說因為她沒有看到,所以不算。
女兒帶著這個回答回來,感到非常難過,還想繼續和老師爭取,但老師用一樣的態度告訴她停止、結束、可以離開了。這讓女兒情緒崩潰,覺得非常委屈。
其實到這裡,我一直覺得這非常困難。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和信任感當然會影響到她們面對問題的決定和想法。現在我女兒的狀態,更像是老師抓不住學生的心,導致整個班級的氛圍不好。
這真的很難處理,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來就很難涉入,我們無法強迫一個人去喜歡另一個人,尤其是當一群人共同討厭一個人時。
我告訴女兒,我們不能一開始就檢討老師,我們要先反省自己。如果功課不好,是不是因為我不夠認真,或者對課業理解不夠?如果被老師指責,要先思考自己有沒有真的錯。如果有錯,就要改正;如果沒有錯,那就要思考怎麼讓老師明白自己的意思。因為人與人的溝通本來就會有落差。
我相信五、六年級的小朋友能理解這些事情。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在高年級時會更加明顯,會出現互相討厭、霸凌和不理解。
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處理這些事情?孩子們在人生中第一次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又該怎麼陪伴她們?這是一個每個人可能都會面臨的人生功課。
我不確定自己處理得是否完美,但我有一些建議給各位媽媽和小朋友。如果你們願意,可以拿一張紙和一枝筆,把事情的事實和情緒分開來寫。這樣,我們就能專注於處理事實,並把情緒留在自己身上。例如:『老師要我們打樂樂棒,很討厭。』
事實是老師要我們打樂樂棒,而情緒是我們覺得討厭。
首先,我們要處理事實:老師是在適當的時間教我們打樂樂棒嗎?如果是,那麼老師的決定並沒有錯。如果是在不合適的時間,例如下大雨,那我們可以處理這件事。當事實上老師的決定沒有錯時,我們就沒有什麼可以爭取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要處理情緒:為什麼覺得討厭?可能是因為老師總是改變規則,這是一種情緒,而不是事實。需要具體的例子佐證,例如老師上一週說的規則是這樣,但這週又改了,那麼我們就有依據和老師溝通。
因此建議大家記下事情的時間、地點和脈絡,不是為了存證,而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師生關係。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對立不是好事,我們需要用實事求是的方式來分析,而不是情緒化地抱怨。當孩子們對老師的討厭被家長認同時,只會讓她們更恨老师,對孩子本身是有害的。
我告訴女兒,我可以聽你講,但我不會陪你一起抱怨或肯定你的論點。我會告訴你哪些事你做得很好,但也會指出你做錯的地方。例如,你的坐姿不對,老師糾正你是對的。如果你覺得難過,我們來看看怎麼處理這個難受的點。
我們需要理解,人不會改變得那麼快,老師和學生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和人生經驗,所以老師可能需要時間去調整。當孩子和老師之間有糾紛時,我們可以先練習把事實和情緒分開,然後想這件事情該怎麼反應、找誰反應才能解決問題。
最終,只有孩子自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當她們犯錯時,老師用了正當的方式處理,我們就要接受這個事實。反之,如果老師真的有針對或是不當行為,我們當然也有其她程序可以處理,但我們需要合理地面對狀況。
每個人都不一樣,當孩子和老師對立時,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溝通是困難的。我們需要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讓對方理解。如果還是不行,那我們可以想辦法和平相處。做到各自做好自己的事,就能減少矛盾。
當孩子和老師之間有對立時,家長更應該實事求是、中立地處理問題。小朋友們需要學會排解情緒,不要擴大厭惡的情緒,否則會讓自己更累。我們要積極地面對問題,用合理的方式溝通,而不是一味地反抗或討厭。
PODCAST: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的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