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不展覽,我的目的與他人不一樣:在104職涯博覽會中找歡樂

展覽不展覽,我的目的與他人不一樣:在104職涯博覽會中找歡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AI遇上職涯,我的好奇心驅使我前往

最近AI話題火熱,身為一個對新科技充滿好奇的人,當我看見104人力銀行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舉辦職涯博覽會時,我決定前往一探究竟。

說來慚愧,雖然我已在職場打滾多年,卻從未參加過求職博覽會。這次會吸引我前往的原因,除了想了解AI在職場上的應用,看看企業是如何在AI中大殺四方,更重要的是,我對「職涯博覽會出現在華山文創園區」這件事本身感到好奇。

raw-image


展覽的形式五花八門,從藝術展到動漫展,從商業展到消費展,還新型態的研究展,以及近期常出現的文博展,每種展覽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而人們參與展覽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人為了求職,有人為了學習,有人為了娛樂,有人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

所以呢?展覽不展覽,我的目的與他人不一樣,又何妨?


華山文創園區裡的驚喜發現

一踏進華山文創園區,就被主展場外排隊的人潮嚇了一跳。看來求職者的熱情絲毫不減,我決定避開人潮,轉往其他區域探索。

在職涯諮詢區,除了履歷健檢等實用服務,還有一些有趣的活動。「職涯祝願所」以日式風格的抽籤方式,讓參與者一窺自己的職涯命運。前面的一位抽到籤的先生大喊「真準」,引起我的好奇心。我跟著抽了一支籤,內容大概是「順心、著眼當前、把握機會」之類的。雖然這些描述看似模稜兩可,卻也讓我會心一笑,或許這就是抽籤的樂趣所在吧!

職涯祝願所展櫃(使用微軟生成式清除人臉)

職涯祝願所展櫃(使用微軟生成式清除人臉)


另一個有趣的活動是「守護神」測驗(104職業價值觀測驗),透過幾個簡單的問題,分析出你的性格特質與適合的工作環境。我的結果是「浣熊」,喜歡歡樂的工作氣氛、創意獨特、熱愛多樣化任務。看到這個結果,我不禁莞爾,的確很符合我的個性。

你是什麼守護神 | 104職業價值觀測驗

你是什麼守護神 | 104職業價值觀測驗


論壇上的激昂與反思

「未來學習力,職涯X全人X科技」論壇上,講者們侃侃而談AI時代的職場趨勢與學習的重要性,台下聽眾們則聚精會神地聆聽,不時低頭筆記。

突然,一位激昂的聽眾打斷了講者的發言,他表示在104人力銀行上搜尋「AI」相關職缺,發現大多是高階的資料處理或演算法工程師,需要碩博士學歷,這讓他感到不滿。

講者們耐心回應,表示AI的應用範圍廣泛,並非只有高階職缺,只是目前市場需求較大。他們強調,AI是工具,而非取代人類的威脅。重要的是培養學習能力,善用AI工具,才能在未來職場中保持競爭力。

這段插曲讓我反思,AI的發展確實帶來許多未知與挑戰,但講者們並非在販賣焦慮,而是鼓勵大家積極學習,擁抱改變。真正感到焦慮的,或許是那位激昂的聽眾,以及許多對未來感到迷惘的人們。

「未來學習力,職涯X全人X科技」論壇

「未來學習力,職涯X全人X科技」論壇


學習,是AI時代的生存之道:跨領域能力、隨機學習與PDCA

Hahow共同創辦人黃彥傑強調,AI時代更需要的是「T型人才」或「π型人才」,也就是除了專業深度,還要有廣度的跨領域能力。他以他們公司的行銷主管V小姐為例,V小姐除了具備設計和行銷技能,還曾是演員,這讓她在拍攝影片時更能掌握觀眾的注意力,展現出獨特的優勢。黃彥傑鼓勵大家在工作之餘,利用通勤時間等零碎時間,透過Podcast、影片等方式進行「隨機學習」,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培養跨領域能力

緯育副總經理黃永鑫則分享了如何運用AI來提升工作效率。他以經典的PDCA循環(計畫、執行、查核、行動)為例,說明AI可以在每個階段發揮作用。在「計畫」階段,AI可以提供多種方案,甚至扮演顧問角色;在「執行」階段,AI可以成為得力的助手,協助處理繁瑣的工作;在「查核」階段,AI可以快速分析數據,找出問題所在;在「行動」階段,AI可以提供改進建議,幫助我們優化流程。黃永鑫認為,AI不僅能在職場上發揮作用,在生活中也能成為我們的得力助手,例如提供教養建議、思索感情問題(例如指導如何教小孩寫作文,常見的女友陷阱題)等。

104人力銀行職涯教育長王榮春提醒大家,學習不應侷限於特定領域,而是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他推薦了許多線上學習平台,包括台灣的Hahow、緯育等,以及大陸的「得到」,這些平台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此外,王榮春也強調「學習夥伴」的重要性,他認為與他人一起學習,可以互相激勵、分享經驗,讓學習過程更加有趣和有效,這也是培養人脈的一種方法

我自己總結一句話:

走出來,與人交流,AI就在眼前,時間會證明它是否發揮作用;
沒用,但你獲得更多衍伸的機會,有用,那你踏上浪潮了。


展覽,是探索自我的旅程,也是學習的起點

參加完這次職涯博覽會,我更加確信,參與這次展覽的人,意義並不真的在於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找到屬於自己專屬的答案

每個人參與這次展覽的目的不同,有人為了求職,有人為了學習,有人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尋找能引起自己共鳴的事物,並從中獲得啟發。

就像論壇中講者所說的:

  • 「未來學習的樣子,回歸內心;學習應該像Ikigai,學習應該是一種享受。」 (by 黃彥傑)
  • 「勇於探索,主動學習,勤於實踐;解決問題會讓人很快樂,現在不單只靠努力的時代,需要更多 smart。」 (by 黃永鑫)
  • 「安定心,接納自己;好奇心,接受改變;歡喜心,擁抱一切。」 (by 王榮春)

這些話語,不僅適用於職場,也適用於人生。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我們都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不論你是為了什麼目的參加展覽,都希望你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並享受學習的樂趣。

如果你對個人成長、學習方法等議題感興趣,歡迎追蹤我的部落格,我們將一起探索更多關於自我提升和幸福生活的秘訣。

avatar-img
所以,為什麼:不寫作?
10會員
45內容數
🔍 挖掘 日常 動機 🌱 搜尋 內在 平靜 💡 換個 維度 解構 思緒 「讓工作停頓一下,讓大腦梳理一番,讓生活空白一點」 「只有思考過的,才是真正擁有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深入剖析文案寫作中影響讀者決策的五個潛意識問題,並透過實際案例與 iPhone 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文案觸動讀者情感,引起共鳴。文章強調文案不僅是文字的堆砌,更需要深入了解人性,才能寫出真正有效的文案。
本文深入探討文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競爭對手分析。透過實際案例與步驟拆解,教你如何有效研究競爭對手,從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中學習,並找到自身產品或服務的獨特定位。文章強調,競爭對手研究不僅能幫助你了解市場現況,更能讓你洞察潛在客戶的需求,為文案寫作提供有力支持。
文案寫作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研究基礎上。本文介紹文案大師的「黏性研究法」,帶你深入了解產品研究的三個層面:實體產品、功能性產品和獨特賣點,並教你如何描繪理想客戶形象,分析現有品牌。透過系統化的產品研究,你將能挖掘出產品的獨特魅力,為文案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深入剖析文案寫作中影響讀者決策的五個潛意識問題,並透過實際案例與 iPhone 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文案觸動讀者情感,引起共鳴。文章強調文案不僅是文字的堆砌,更需要深入了解人性,才能寫出真正有效的文案。
本文深入探討文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競爭對手分析。透過實際案例與步驟拆解,教你如何有效研究競爭對手,從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中學習,並找到自身產品或服務的獨特定位。文章強調,競爭對手研究不僅能幫助你了解市場現況,更能讓你洞察潛在客戶的需求,為文案寫作提供有力支持。
文案寫作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研究基礎上。本文介紹文案大師的「黏性研究法」,帶你深入了解產品研究的三個層面:實體產品、功能性產品和獨特賣點,並教你如何描繪理想客戶形象,分析現有品牌。透過系統化的產品研究,你將能挖掘出產品的獨特魅力,為文案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