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圖】找回你的原廠設定|人類圖對育兒真的有幫助嗎?

【人類圖】找回你的原廠設定|人類圖對育兒真的有幫助嗎?

Ruima叡芮媽-avatar-img
發佈於媽媽修煉手冊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uimatalk|人類圖育兒真的有幫助嗎?

ruimatalk|人類圖育兒真的有幫助嗎?


兒子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為了「理解」兒子,瘋狂地爬文、找書,並在偶爾間發現了「人類圖」這門區分的科學。


雖然不想這麼說,但在網路上看完一些介紹跟自己親身了解後,真的覺得毛骨悚然⋯雖然不曉得孩子是不是向書裡說的那樣,但比對自己的人生角色,真的會有種相見很晚的感覺,根本就是「我的使用說明書」啊!!


以下是第一次看人類圖借的書

raw-image


當時,雖然家裡還有好幾本教養的書還沒看完,但眾多的教養書,講的都是那些道理,道理人人都懂,但真的無法立即對孩子發生任何作用~也因為教養是一條很長的路,必須堅持好久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果,所以在漫長的教養路上,偶而還是會忍不住失控、崩潰!


當我心累崩潰時,透過「人類圖」讓我了解自己與孩子的原廠設定,知道每個零件的運作後,再試著把螺絲鎖緊,這一系列的嘗試、實驗,對當時的我來說,何嘗不也是一種快速理解孩子的方法~


當時我甚至還付費找了2個人類圖老師解圖,透過詳細的解說,了解孩子的原廠設定,也參加了一段時間的「人類圖育兒」的陪伴工作坊,媽媽那時候為了瞭解兒子,真的做了很多嘗試與學習。


至於對育兒有沒有幫助?
老實說,最大的幫助就是讓你更了解「自己與孩子的不同」,透過這種偽科學實驗育兒,可以讓你戴上『好奇』的眼鏡看孩子,我覺得對當時已經沒有任何辦法的我來說,是滿有意義的,過程也很新鮮,比看一堆育兒書籍來的有成效。



後來我現在的體悟是:

你必須先理解自己才有辦法理解別人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因為兒子,媽媽每天非常焦慮,兒子每天上課情緒都很負面,跟三年級導師溝通也沒有好的解決方式,那些高度緊繃的情緒與一觸即發的失控狀態,都讓我的身心狀態非常不好。

我無法看到我育兒上的盲點,也還不知道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影響,只想一昧將兒子訓練成「老師喜歡的樣子」「媽媽喜歡的樣子」,所以就算我也看了許多正向教養的書,但那要看到成果真的要好久好久,甚至當時我常常覺得:


我從小沒被正向教養過!甚至連要怎麼正向的對話都不清楚!我到底要怎麼教孩子?

而這種學不會、教不來的無力感,也一直打擊著自己。

所以當時透過「人類圖」,我的確很快速的找到一些資訊與方法,讓我去實驗兒子與我自己的差異。當我很明確地看到天生的差異後,我便能稍微放下「想改造孩子」的心情,以及「我改造不來」的育兒焦慮。


後續有時間,叡芮媽會再整理之前人類圖上課的筆記,有興趣的人可以持續關注我的沙龍。也歡迎多多支持叡芮媽的客製化貼紙小生意喔!

若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幫我按【愛心❤️】讓我更有動力持續分享^^
按【追蹤】我的沙龍,可以幫助你不漏接每篇新文章喔!
透過【巧克力方案】支持我,可以解鎖更多會員限定文章,獲得更多精彩內容!





avatar-img
當媽後才了解的世界
9會員
26內容數
我是一個十歲的媽媽,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慢慢記錄,從媽媽眼裡看出去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以及當媽十年的心得感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洗碗、掃地、倒垃圾這些日常瑣事,乍看之下似乎平凡無奇,但它們其實藏著深刻的家庭文化與價值觀。原生家庭的家務分工模式深刻影響子女的婚姻觀。父母應以身作則,打破傳統性別角色框架,建立健康、平等的家庭關係,為下一代樹立良好榜樣。
最近,一篇有關洗碗的文章在社群媒體上爆紅,掀起了無數家庭和伴侶的激烈討論。看似日常的小事,為何能引發如此廣泛的共鳴?「洗碗」到「愛的證明」,家務分擔為何成了婚姻的考驗?這背後其實不只是「洗碗」的問題,更多是關於家庭角色、性別期待,以及伴侶關係中愛與責任的深層思考。
近日,高年級的兒子因觀看 YouTube 上推播的短影音,也開始出現對某事件或某人發表了帶有偏頗的言論。這讓我頓時警覺,在這種網紅與短影音充斥的時代,許多人或許並沒有時間去了解事件的全貌,僅憑片段化的資訊,就對與自己無關的人事物隨意評斷。 「被刪掉的那些,或許才是最真實的。」這是我當時對孩子說話
洗碗、掃地、倒垃圾這些日常瑣事,乍看之下似乎平凡無奇,但它們其實藏著深刻的家庭文化與價值觀。原生家庭的家務分工模式深刻影響子女的婚姻觀。父母應以身作則,打破傳統性別角色框架,建立健康、平等的家庭關係,為下一代樹立良好榜樣。
最近,一篇有關洗碗的文章在社群媒體上爆紅,掀起了無數家庭和伴侶的激烈討論。看似日常的小事,為何能引發如此廣泛的共鳴?「洗碗」到「愛的證明」,家務分擔為何成了婚姻的考驗?這背後其實不只是「洗碗」的問題,更多是關於家庭角色、性別期待,以及伴侶關係中愛與責任的深層思考。
近日,高年級的兒子因觀看 YouTube 上推播的短影音,也開始出現對某事件或某人發表了帶有偏頗的言論。這讓我頓時警覺,在這種網紅與短影音充斥的時代,許多人或許並沒有時間去了解事件的全貌,僅憑片段化的資訊,就對與自己無關的人事物隨意評斷。 「被刪掉的那些,或許才是最真實的。」這是我當時對孩子說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