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胞」到「原住民」,歧視真的有消失嗎?
avatar-img
天心居

從「山胞」到「原住民」,歧視真的有消失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定義,就會有爭議,之前有教育部辭典對「阿祖」的字義解釋爭議就可見一斑。辭典是記錄現有用法和廣泛接受的意思,並與當下語言文化連結,但連結的程度也是見仁見智,很難有共識。

最近想到的例子是「山地同胞」和「原住民」,依我觀察,從「山地同胞」轉到「原住民」的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是「原住民」並不全都住在山上,說「山地同胞」是以偏概全,而語言和思維常常都有以偏概全的現象,要改的話是改之不盡,而且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第二是「山地同胞」在使用時上下文常帶貶義,例如「山地同胞文化落後」。好了,改了以後,「原住民」在指稱上比較準確,但歧視性的語言和思維不一定都改過來,「原住民愛喝酒、不工作、很懶惰」這種話我聽過兩三次,還有表演者用好笑的方式來模仿原住民腔調,說話內容是一些原住民才會犯的錯誤。所以歧不歧視,不是改個名稱就好,如果認為改了就不歧視,無異於掩耳盜鈴。

我又查了「潑辣貨」、「男不男女不女」等等所謂「多含貶義」,我看了詞例,上下文看來確實是含貶義的,我才疏學淺,一時之間想不出來它有褒義的例子。另外我查了不少褒義詞,基本上沒有「多用褒義」的字眼。因此我猜「多指女性」、「多含貶義」是一種提醒,提醒讀者不要誤把貶義當褒義。

至於性別歧視的問題,像「好色」、「登徒子」多指男性,「潑辣」、「花痴」多指女性,「鼠輩」、「偽君子」多指小人,這是用法上本來就偏向某一種群體的客觀情況。這些詞語沒有歧視,是用的人本身要表達貶義,因此選一個比較常用在那個群體身上的貶義詞而。辭典的解釋去掉了「多指女性」,而講話的人還是可以用這些詞語表達對女性的歧視,一樣是掩耳盜鈴。把詞語的解釋改掉然後繼續用,會比較心安理得吧?


2022.2.22

avatar-img
天心居
31會員
950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天心居 的其他內容
陳墨在《香港武俠小說史》中談到1968-1971年間,香港武林出版社接連推出九部倪匡中短篇武俠小說集,共收錄三十九個中短篇武俠故事。
一般我們讀武俠小說,就會遇到作者創作的各種武學。且不論內功內力,凡是劍法、刀法、掌法、拳法等實戰時用到的武學,絕大部份都是先有武學名稱,再配搭若干武學招式⋯⋯
偶然得知廖文和布袋戲團拍的電視布袋戲,看了幾個片段後發現戲團的最大特色是多用外景拍攝,比霹靂、金光多用戲棚模擬場景的拍攝手法更為逼真⋯⋯
我自十五、六歲起嘗試改編歌詞,以填粵語詞為主。十八歲以後開始擺脫原詞的影子,替歌曲重新譜詞,並改以填國語詞為主。若以自己為研究對象,還可以歸納出一些入門的填詞技巧。
單田芳評書《童林傳》第五十八回,童林遇上了「西風長老」秋禪,這才對上真正高手。緊接在第五十九回,說書人預告了童林將來會遇到的各地有名劍客,什麼江南八大名劍、劍山四大隱士、雲臺三大名劍⋯⋯
評論遠流出版社成立金庸紀念館的集資活動,以及說劍藝文工作坊所舉辦的「武俠百年文化展」。
陳墨在《香港武俠小說史》中談到1968-1971年間,香港武林出版社接連推出九部倪匡中短篇武俠小說集,共收錄三十九個中短篇武俠故事。
一般我們讀武俠小說,就會遇到作者創作的各種武學。且不論內功內力,凡是劍法、刀法、掌法、拳法等實戰時用到的武學,絕大部份都是先有武學名稱,再配搭若干武學招式⋯⋯
偶然得知廖文和布袋戲團拍的電視布袋戲,看了幾個片段後發現戲團的最大特色是多用外景拍攝,比霹靂、金光多用戲棚模擬場景的拍攝手法更為逼真⋯⋯
我自十五、六歲起嘗試改編歌詞,以填粵語詞為主。十八歲以後開始擺脫原詞的影子,替歌曲重新譜詞,並改以填國語詞為主。若以自己為研究對象,還可以歸納出一些入門的填詞技巧。
單田芳評書《童林傳》第五十八回,童林遇上了「西風長老」秋禪,這才對上真正高手。緊接在第五十九回,說書人預告了童林將來會遇到的各地有名劍客,什麼江南八大名劍、劍山四大隱士、雲臺三大名劍⋯⋯
評論遠流出版社成立金庸紀念館的集資活動,以及說劍藝文工作坊所舉辦的「武俠百年文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