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k 教授的研究對象是生長在英國的普通杜鵑,牠們和宿主的愛恨情仇集中在「蛋」的階段,只要偷生的蛋外表有些不同,宿主就會認出來,並把杜鵑的蛋丟出巢外,在這樣的篩選壓力下,杜鵑生出來的蛋便漸漸地跟宿主的蛋長得越來越像。然而,Rebecca教授和澳洲研究團隊的發現卻完全不同,澳洲土生土長的棕胸金鵑,身形比歐洲的普通杜鵑小隻,雖然生出來的蛋還是跟宿主的長得一模模一樣樣,但宿主似乎並不只是以蛋的外型來辨識外來入侵者?
杜鵑 (上)、宿主(下) 雛鳥真的長得有夠像 (Langmore et al. 2024)
研究團隊為了研究宿主怎麼辨識異己,將長相差距極大的模型蛋放進巢中,發現宿主並不會把模型蛋丟出去,而這並不是因為宿主太笨,而是因為牠們做親子關係鑑定的重點放在「雛鳥」階段。個人覺得雛鳥階段的辨識方法比蛋階段還神!宿主成鳥不僅能藉由聲音辨識,還能透過出生的時間點進行判斷,因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自己產的一窩蛋出生時間不會差太多,所以如果杜鵑寶寶提早破殼,便會被贓到是外來者。
Rebecca - We don't know for certain because we haven't lived for the millions of years over which this arms race has played out.
我們也沒辦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畢竟我們沒有活這麼久,能完整觀察這個已經進行數百萬年的軍備競賽。
因為太久沒寫科學文章,感覺自己統整資料再翻譯的能力有點下滑,這篇文章除了參考原論文內容,也參考了Rebecca教授在The Nacked Scientists上的訪談,在訪問要結束的時候,主持人Chris詢問教授如何推論澳洲的宿主在辨識異己時,是先出現蛋階段的辨識,還是先演化出雛鳥辨識呢?Rebecca教授回覆:「我們發現曾經被我們放過奇怪蛋模型的巢,宿主辨識出入侵者的可能性更高,所以牠們很可能將對奇怪的蛋的印象,作為外加條件,用來決定要不要繼續餵養這隻雛鳥。」
物種間互相影響是推進演化的方式之一 (Langmore et al. 2024)
由於澳洲的棕胸金鵑產出的蛋外型和近親不太像,而是跟宿主的蛋比較相似,研究團隊推論蛋辨識還是有用,而且可能跟歐洲的杜鵑宿主軍備競賽一樣,以前蛋辨識才是重點,可是後來杜鵑蛋實在長太像,演化壓力便推著宿主往雛鳥辨識的方向前進,以此發展出一套新的辨識方法,以上物種間互相影響並逐漸改變的過程被稱為「共演化」。
追蹤我個人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
追蹤Sky in the wall→https://www.facebook.com/skyinthewall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