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佑的沙龍
陳政佑的沙龍首頁
寶可夢生物學,一起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瘋言蜂語 害怕是源於不理解
大哉問
菜鳥的實驗室日記
方案
關於
菜鳥的實驗室日記
77
公開內容
4
私密內容
2020大二下我加入清大焦傳金老師實驗室,做烏賊行為實驗,應該很多人對實驗室日常感到陌生,甚至覺得實驗室很無聊,這個專題就是要告訴各位「實驗室很有趣」,還會帶來一些科普知識、頭足綱簡介。
全部
期刊論文
個人研究
研討會
課程筆記與閱讀心得
實驗室生活
其他報導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陳政佑
2024/11/10
Sky 讀書會:什麼是科學新聞?科學記者重要嗎?
這篇文章探討了科學新聞的定義及其重要性,特別是科學記者在傳播科學知識中的角色。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科學家能直接與公眾溝通,削弱了科學記者的傳播獨特性。然而,科學記者除了傳遞新知,還能進行深入報導、檢視科學的可靠性。文章還強調科學新聞的批判性質,及其在面對假訊息的挑戰中所需的全新思考。
#
科學
#
科學家
#
文章
27
2
黃鼎詒
喜歡
第一次聽到有科學記者的存在,好奇台灣有沒有專門的培訓或推廣單位~
陳政佑
2024/07/04
杜鵑鳥跟宿主的軍備競賽:蛋超像沒關係,等著看你的雛鳥!
這篇文章介紹了杜鵑鳥與宿主之間的軍備競賽,探討了其蛋與雛鳥的辨識方式與共演化的過程。文章著重介紹了劍橋大學的研究、研究者的背景,並參考了原始論文及專家訪談。
#
杜鵑
#
劍橋
#
教授
12
留言
陳政佑
2024/06/17
怎麼聯絡指導教授?我竟然差點就沒有實驗室了!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申請美國博士班的心得,包括如何聯絡教授、申請流程以及個人的經驗教訓等。文中提到套詞對申請成功率有幫助,建議提前半年開始聯絡教授。同時也分享了自己在申請過程中的困難和體驗,希望能給其他申請者一些參考和幫助。
#
教授
#
錄取
#
實驗室
23
留言
陳政佑
2024/05/21
Sky 讀書會:體制外的科學教育。是什麼?怎麼做?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
科學
#
學習
#
教育
13
留言
陳政佑
2024/05/07
Sky 讀書會:科學中的對話,聽見公眾的聲音
科學中的對話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重要,本文討論了知識民主化和科學信任危機對科學對話的影響,並探討公眾參與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文章還介紹了公眾對話的形式和設計,以及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對於對話的重要性,作者也提出了持續對話的觀點。
#
對話
#
科學
#
討論
9
留言
陳政佑
2024/04/29
方格子重新開張,在美國參加的第一場 Symposium
方格子重新開張,在美國參加的第一場研討會 不知不覺已經四個月沒寫文章了,重新養成寫作習慣大概不容易,希望暑假期間跟學分較少的下學期,能允許我至少兩週一更,今天是復出的第一篇文,決定要來分享自己在美國參加的第一場 Symposium:Neuromodulation Symposium。不過,在主
#
研討會
#
會議
#
美國
12
留言
陳政佑
2024/01/10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 三種豬的生命故事
Sky in the wall 與共演化研究隊合作舉辦了三場線上講座,探討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合作。活動試圖將科學家與藝術家兜上線,成效極佳。講座討論了神豬、肉豬和寵物豬的不同身份及飼養環境,展現出科學與藝術的討論過程。未來期待更多科學與藝術相關的合作。
#
藝術家
#
科學家
#
神豬
11
留言
陳政佑
2023/10/23
Sky 讀書會:科學傳播的組成要素,你我都參與其中?
大家好,我是菜編。Sky 讀書會再度登場,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傳播的過程」,作為一個相對新的學門,科學傳播融合各式傳播學理論,不同理論有不同的傳播模型,發展這些模型的目的在於:釐清科學傳播的過程。
#
科學
#
參與
#
討論
8
留言
陳政佑
2023/09/04
全面啟動的世界即將到來?關於神經科技是否需要管制。
這個7月被特別照顧的可不只AI,其實還有「神經科技」。為防患於未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聚集了神經科學家、倫理學者跟政府部員,打算共同討論未來如何管理相關技術。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科技
#
神經
11
2
José Wu
喜歡
如果是用app之類來改變大腦認知的方式,不知會不會也要列入討論,這已經算是現在進行式了
陳政佑
2023/07/27
Sky 讀書會:科學哲學的典範轉移,科學真的既客觀又中立嗎?
Sky讀書會再度登場,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的定義」。國中課本上寫道科學研究有七步驟,順序由觀察開始,接著產生問題、文獻探討、形成假說、實驗、結果分析,最後提出結論,雖然教科書上這樣寫,但照著這個順序所產生的「結果」,就是「科學」嗎?除此之外,大家或許都覺得科學既客觀又中立,但這是科學的真實樣貌嗎?
#
科學
#
科學傳播
#
科學哲學
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