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關係中的心理遊戲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Do you want play a game? 一看到這句話是否讓你聯想到奪魂鋸中的經典台詞,是否讓你有不寒而慄的感受?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一般人際相處或是在伴侶關係的互動過程中,往往充斥著各種的心理遊戲(Games)。 「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學派大師艾瑞克 伯恩(Eric Berne)在其暢銷著作《人間遊戲》中,定義心理遊戲─一系列持續進行的互補曖昧交流,導向定義明確且可預期的結果。更口語來說,心理遊戲是一系列帶有陷阱或「鉤」(gimmick)的行動。

 

伴侶間的心理遊戲 (此圖片由AI自動生成)

伴侶間的心理遊戲 (此圖片由AI自動生成)


心理遊戲的公式

 

C(Con)+ G(Gimmick)=R(Response)→X(Switch)→ P(Payoff)

 

餌+鉤=反應→轉換→結局

 

「餌」是發起者A釋出的第一個行動或邀請,而「鉤」是指B性格中的弱點,致使B必須回應餌。X則象徵A的自我狀態轉變。P是他或她得到的結局,一次出乎意料的感受。

 

伴侶之間經常出現的心理遊戲,用口語來說叫做要不是為了你(if it weren’t for you,簡稱IWFY)

 

懷特太太經常抱怨她的先生,甚至認為是因為她先生的專橫而造成她、嚴格限制她的社交生活而導致她從來沒有機會學跳舞。當先生放手讓太太去報名舞蹈課程時,太太才發現自己對舞蹈教室的地板有種病態的恐懼,只好放棄舞蹈計畫。

 

在經過心理治療後,結果和懷特太太的抱怨相左,她的先生完全是出於善盡職責而禁止她投入自己深感恐懼的事情中,懷特先生甚至讓自己的太太完全沒意識到自身的恐懼。

 

以IWFY的遊戲發起的目標來看,可能是寬慰(不是因為我害怕,是因為他不准)或是自我辯護(不是因為我不想嘗試,是他阻止我),顯然這個遊戲是因恐懼衍生而來,懷特太太本身缺乏安全感,因此以「孩童的自我狀態發起這個遊戲,於此同時,懷特先生的自我狀態則是以父母的自我狀態回應,從中懷特先生也滿足自己某部分的需求(滿足照護著的姿態)或也可能是懷特太太抓住先生內在對於被遺棄的擔憂而發起,致使懷特先生必須有所回應。總之,當懷特先生有所反應的時候,促動懷特太太的自我狀態轉換並且從中獲益。如前所述,懷特太太因此滿足了自我寬慰的需求,得到安全感的滿足。因此,這個心理遊戲就會反覆地出現在雙方的互動歷程中。以這個例子來說,一旦懷特先生選擇的回應是:那就去吧!或是你自己決定吧!那麼這個遊戲就無法繼續下去了。

 

這類的心理遊戲也經常出現在親子間的互動歷程,正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中,一位媽媽將自己未能實踐的夢想家加諸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經常對著孩子抱怨: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就..…,劇中的媽媽以受害者的姿態面對生活,而孩子則是以《媽媽,不要離開我,我甚麼都願意做》的生命腳本來回應著母親,因此造就著這個遊戲戲碼不斷的持續進行。

 

另一個常見的遊戲─「你為什麼不—是的,可是 」(why not? Yes, But),這個遊戲的目的是,證明沒有人能夠提出令他們滿意的建議;換言之,發起遊戲者絕對不會屈服。如果你曾經看過【蛤蟆先生看心理師】一書,你或許還記得蛤蟆與獾之間的對話歷程,經常出現這樣的句型。獾慣常以父母的自我姿態回應蛤蟆,而在獾面前,蛤蟆經常是以一個兒童的自我姿態來應對。在勸說蛤蟆的過程中,獾對蛤蟆說:「蛤蟆,聽著,這一切必須到此為止。我們都在努力幫你,可你似乎並不想」。顯然,在這歷程可以看出「你為什麼不—是的,可是 」對立遊戲正是「我只是想幫你」。只要回應的一方,一直是以「我只是想幫你」來回應,那麼這個遊戲就會持續進行下去。而讓這個「你為什麼不—是的,可是 」的遊戲無法繼續的方式,就是不能再進行「我只是想幫你」。

 

且看諮商師蒼鷺如何面對蛤蟆的回應姿態,當蛤蟆第一次出現在諮商室中,蛤蟆期待蒼鷺就像是身邊的其他人對待他的方式,他預期蒼鷺會先對他進行冗長的訓誡,可甚麼動靜也沒有。終於,他哀怨地對蒼鷺說:「你不打算告訴我該做甚麼嗎?」顯然蒼鷺當下的回應,立刻中斷蛤蟆主導的這個「你為什麼不—是的,可是 」遊戲,並且在接下來的對話歷程,讓蛤蟆了解心理諮詢是一個個案當事人自發的歷程,並且諮商師與個案間是相互合作的關係。

 

當遊戲主導者在開展這個「你為什麼不—是的,可是 」的遊戲時,他的主要命題是─看看你是否能夠提出我無從挑剔的解決方法。其背後的目標在於尋求寬慰,經常是以無助者、建議者的姿態來展現。成功操弄這個遊戲的主導者在心理層面上同時獲得內在與外在的好處,亦即可以獲得寬慰的同時又保有不被屈服的心理地位。

 

如同艾瑞克 伯恩(Eric Berne)《人間遊戲》書中的提醒,社會工作者、治療師或是其它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會向個案或患者提出建議。這個「我只是想幫你」的遊戲極有可能發生在任何的專業領域。倘若「我只是想幫你」的玩家遇到非常頑固的玩家,他可能落入無法勝任的感受,並且使整個情況更加惡化。因為他所面對的個案的回應是「看看我多努力」或「你幫不了我的」(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to Help me)。因此,合格協助者不應和「我只是想幫你」的玩家有所混淆。而是以成人自我狀態誠心誠意地提供專業協助。例如:「我想,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知道該怎麼做 」。

 

《人間遊戲》書中列舉36種日常心理遊戲,這些遊戲的學習基本來自於模仿,深受早期的生活經驗所形成的生命腳本所影響,甚至是代代相傳。有些遊戲伴隨著個人的不同生活歷程,不斷的出現,自動化的發起或是被動的被主宰。在伴侶關係中,往往可能從兩人心理遊戲,轉變為三人遊戲(孩子也被拉進去),甚至形成多人遊戲,最後可能衍伸出更多的番外遊戲,造成婚姻衝突、親子衝突等。語言作為溝通工具的本身,也在各種心理遊戲中被當成遊戲中的各種攻防武器,真的需要慎重以待。


正如書中作者所言,當生活中出現這些心理遊戲時,最好的方式是見招拆招,不要再讓遊戲繼續下去。在伴侶關係中,透過彼此的愛之語(愛之語讓彼此頻率更靠近)進行關係的重新連結,適時的溝通,表達出內在真正的需求 (可進一步觀看三明治溝通策略),避免掉入「鉤」。

 

書末提到自主性的展現,來自於自身建立對於此時此刻的覺察(活在當下,以自己的直觀方式而非被教導的方式觀察,清楚此時此刻的自身感受)、自發(選擇的自由代表著從被強迫進行遊戲中解放,解放他自身原本擁有的感受)和親密(係指一個覺察的人,所散發出自然且不受遊戲影響的坦率)的能力,進入到自主狀態時,方可能追求真正的自由,而不被這些生命腳本所框限住。當我們有所覺察時,就能從遊戲中跳脫出來,主宰自己的人生。

 筆者雖然碩班時期修過諮商相關課程,也滿喜歡溝通分析學派。不過當我再看人間遊戲一書時,對於前半部艾瑞克 伯恩關於結構分析等,仍是覺得在閱讀上有點難度。所以建議可以跳著看後半段列舉的心理遊戲的環節,再回到前面的理論分析會比較有感。另外,想多了解溝通分析如何運用在諮商情境以及諮商師與當事人的對話,非常建議先從蛤蟆先生看心理師一書先看,會比較容易理解,而且很多對話脈絡,相信會很有共鳴: )。

#本文懷特先生與太太的互動案例摘錄自《人間遊戲:「PAC模型」⤫ 36種日常心理遊戲,洞悉人的性格與心理狀態,迅速和各種人有效地互動〈人際溝通分析之父艾瑞克.伯恩經典著作〉》,麥田出版

https://tphcc.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335452#


#推薦閱讀:《蛤蟆先生看心理師》羅伯·狄保德 (Robert de Board)著。出版社:三采

https://tpml.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280072


我是一個高教圈工作的學術媽媽,某日看到草原上奔跑的小兔,因而有了這個沙龍命名。我期許自己在這個小天地裡持續筆耕,分享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