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人們貪愛某物,得不到的很想得到,得到以後又怕它損壞、遺失,或被人搶奪。所以,佛陀說八苦都是來自於貪著。對外物的貪著而產生「求不得苦」;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貪著,就有「愛別離苦」;有的是一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自己怨恨的人卻天天要見面,這是「怨憎會苦」。其實,這些煩惱的根源是因為我們執著五蘊的身心,執著這個身心對外欲、對人的追求等等。當我們遇到毀謗、橫逆,很容易就產生瞋恨心,但在《成佛之道》提到了瞋恚有五種過失。

瞋他有何益?自他增憂苦。

瞋火燒善根,忍則五德具。

這是說對別人瞋恚,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好處?不但自己增加了憂苦,對別人也是苦上加苦。如果能夠修忍的話,相對的就會有五種功德。

如不忍而瞋他,向他報復,這到底有何利益呢?這真是不必要的。

比如在課堂上自己想要顯得鶴立雞群,應該是要自己站起來,或是自己長高一點嘛!但是有人不是這麼做,而是把別人壓低。可是,把別人壓低,難道自己就高人一等嗎?其實沒有!不但自己沒有長進,反而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彈。要知自身的失敗,決不單是為了他人的損害破壞,主要還在自身的不健全。

佛教講因緣法,我們要成功,事實上要有很多因緣的具足;同理,我們失敗也是因為有很多的條件不具足,不是因為別人的破壞而導致的,主因還是自身的不健全,這佔了一個主要的因素!

在《大智度論》裡有個比喻:如果我們本身的肌膚都沒有破損的話,髒東西是不會侵入我們體內的;一旦自己本身有所瑕疵,病毒就容易侵入。

同理,同樣的壓力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會造成同樣的傷害,一個堪忍性強的人,是有能力抵抗的;而抵抗力差的人,只要稍微一點點,就會造成致命性的傷害。

換言之,自己才能損害自己。古人說:『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日之患』。眼前的受損害,受冤屈,在自己如法的進修中,沒有不被了解而恢復的。唯有自己不向上,到死而德業無成,才是可憂慮的。我們要憂的是自己這輩子沒有成就,而不是當前、眼前的這些事情而已。

依佛法,不要說一日之患,就是一生的冤抑、屈辱、犧牲,在無盡的生死過程中,這算得什麼?唯有不能趣向佛道,永遠在生死中頭出頭沒,才是可悲哀呢!所以不應該瞋忿報復,而應該安忍。而且,向怨敵瞋忿報復,並不就是恢復已受的損害。不忍而瞋忿報復,徒然使自己與他人,增長種種的憂苦。這段話顯現了佛教對時間、對法義的深廣。

若以儒家或一般人來講,總是希望這輩子能夠「還我清白」;但是以佛法來講,一輩子受冤屈都還算不了什麼。對一個長久修菩薩道的人來說,這一輩子受冤屈,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在趣向佛道的過程當中,能夠步步穩紮穩打,能夠向上。所以,菩薩考慮得深遠,他的做法有時候就能夠捨身而來利益眾生。

在佛典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位比丘外出托鉢,走到一戶做珠寶生意的居士家門口,主人答應供養比丘了,要比丘等一下,他進去拿飯。這時,桌上的珠寶被旁邊的一隻鵝吞了進去。主人一出來後,看不到珠寶,以為是比丘偷的,就一直打罵這位比丘,要他還出珠寶來。

一般人都會說:「不要冤枉我,是這隻鵝。」但是這麼一說的話,那隻鵝就沒命了。這位比丘為了護生,怎麼都不肯吐實。後來這隻鵝吞了這顆珠寶後,大概不舒服就暴斃了,比丘這時才把真相說出來。主人將鵝剖腹一看,果真是鵝吞了珠寶,是自己誤會了比丘。

所以,在整個菩薩道的修習過程中,遭受一時乃至一生的冤屈,安忍是非常不容易的。

向他報復,他當然受到憂苦,而自己瞋心發作,身心煩躁不安,有時會不顧一切,造成更大的錯誤,招致更大的損害。以怨報怨,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所以說:「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出曜經》)佛教在《出曜經》或《法句經》裡都說:「不要以怨報怨,這樣是永無止息的。」如果不能修忍辱,在發完脾氣後,頂多是覺得很痛快而已,但其衍生的後果——人與人之間的怨結沒有解開的話,這輩子會糾纏不清,有時下輩子還會再來,永遠沒有止息的一天。

修集布施、持戒,好不容易。但由於一念的不忍,瞋忿心發,全部都被摧壞了。如說:「若有瞋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善,一剎那頃能頓壞。」所以形容瞋是火一樣的,能焚燒一切功德善根,非下決心修忍不可!

假使能知道瞋恚的過失,安忍的功德,多多的考察,自會以理智來制伏瞋忿煩惱。那麼,瞋恚有什麼過失呢?

我們修集布施、持戒,好不容易積了一點點福德,若只因一念的不忍,瞋忿心發,便「一把無明火,能燒功德林」。而且將百劫所修施戒善法,於剎那間就全部失壞了。

因此,我們可以反省一下:瞋恚到底能不能解決事情?有什麼過失?這裡將經論裡的各種不同說法歸納出五項:

(一)壞色

瞋心一起,容貌會變得很難看,有誰發了脾氣以後會變得更可愛的呢?當然沒有!所以,瞋心一起,全身血脈沸騰,面色會立刻變成醜惡的樣子,而且容易衰老。聽說母親在生氣時餵小孩母奶,小孩會不健康。

(二)失辯

瞋心一起,情感壓倒了理智,有的連對方說話的意義都聽不明白。衝動緊張,當然失掉了論辯的才力,為自己申訴,有時也會說錯了。本來是辯才明晰的,可是情緒一激盪後會口齒不清晰,腦筋思考得不細膩。

(三)善士遠離

凡性情暴躁,多起瞋忿的人,良善的朋友,都會為了不值得結怨而離去的。

有人發脾氣後,性情暴躁,六親不認,旁邊的人看到後都趕快閃,以免被波及到。所以,如果經常發脾氣的人,旁邊的人也都不願親近,善士遠離。

(四)毀戒

瞋忿發作,只圖達到報復目的,什麼都顧不得了。殺、盜、淫、妄,無惡不作。

有人瞋心發作後,為達報復的目的不擇手段,違背道德的事情——殺、盜、淫、妄等,無所不作。

(五)墮落

這樣的積集瞋業,一旦老死到來,還有什麼善報,只有墮落惡趣的一路了。

如果我們積集瞋業,造了很多的惡行以後,死了就會墮落。

反之,如果我們能夠修忍辱的話,就能得到五德——

相貌端嚴、辯才明晰、善友共聚、不犯禁戒,而且能夠生人天,乃至趣向佛道。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我們最好學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一笑,能化解許多的憂愁。
這個故事主要有幾個提示,就是說我們看到別人受苦的時候,不要起嫌恨心。自己要好好反省:如果我沒有起慈悲心,或者說沒有防範未然的話,說不定將來也會得到這樣的果報。就是我們思考要能夠想得深遠,自己有類似的毛病,應當要趕快消除,好好對治,要把握時光。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我們最好學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一笑,能化解許多的憂愁。
這個故事主要有幾個提示,就是說我們看到別人受苦的時候,不要起嫌恨心。自己要好好反省:如果我沒有起慈悲心,或者說沒有防範未然的話,說不定將來也會得到這樣的果報。就是我們思考要能夠想得深遠,自己有類似的毛病,應當要趕快消除,好好對治,要把握時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特別讓人氣惱的事,一般人都能平心靜氣的待人接物,但是生活就是習氣、煩惱、貪瞋癡夾雜,所以遇到一點點不如意就會火冒三丈、埋怨東責怪西,想要安住一分鐘都是奢侈。如果我們不去降伏脾性,任由脾氣想發就發,不僅傷了和氣,也傷了自身的福緣。好來好去,就是善緣,恨來恨去,就是逆緣,因緣不可思議
Thumbnail
龍德上師佛王誓約:只要是屬於三寶常住的物品,不予則不能取,若曾有意無心犯過這種過錯的,想起來都要去懺悔。偷盜,叫做不予取,是指以貪、瞋、痴三種不清淨的動機來謀奪財物,主要都是由貪心的動機所引起。
Thumbnail
起一個貪心,貪這個人長得好看;貪這個人有權有勢;貪這個人有錢、有地位。光起這個貪心或者是爭權奪利、計較的心、鬥爭的心,以瞋恚心、嫉妒心跟人互動,當然免不了結下塵緣,而且境界差。如果壽短就離開這個世間沒有報應,來世再聚首那就更麻煩。 在路上開車,有的時候對方開車橫衝直撞,差一點大家就撞在一起了
Thumbnail
貪瞋痴慢疑是根本煩惱,世間一切不善都從這裡生出的,佛法稱它為五毒。貪婪感應的是水災,海嘯是貪婪所感;瞋恚感應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不斷上升,這是瞋恚所感;愚痴感得的是風災,颶風、龍捲風;傲慢對應的是地震,心不平,大地就震動了;疑,則是對於聖賢教誨的懷疑,懷疑就不信,就不學習,貪瞋痴慢就出現了。
Thumbnail
非關宗教,純粹欣賞「貪嗔癡慢疑」的字義,簡單詮釋了其內涵,分享這份美好~ 貪——貪愛五欲 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意指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嗔——嗔恚無忍 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
Thumbnail
佛法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在這些苦難中,「遺憾」和「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特別有關。當我們無法擁有心愛的人事物,錯過了珍貴的機會、沒能和家人多些時光相處,或沒有表達真實的想法時,遺憾就會在心中落地生根。
Thumbnail
有些朋友不曉得何謂「無明」,無明就是我們的心被貪瞋癡障蔽,事情看不清楚,道理也讀不明白,換句話說貪瞋癡主宰了我們的心性,以致於無法斷惡修善,惡念不止。 有一個人善良也孝順,平時也都有行善積德,是人人眼中的善知識。可是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一旦發起脾氣,家裡的人都懼怕,因為他暴怒起來會砸鍋摔碗甩門
Thumbnail
達賴喇嘛曾說,一個人會有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因為貪瞋癡慢疑引起的。因為貪不到,或是貪不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愚癡衝動的行為,兩敗俱傷。又或是疑心另一半不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挽回、玉石俱焚的憾事。又或是被人蓄意怠慢、輕賤、看不起,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饒恕的事情。 貪瞋癡五
Thumbnail
孔子說: 愛之欲其生,恨知欲其死。是惑 很愛的時候非他不可,利用完畢或無利可圖時 討厭憎恨、看了就礙眼 巴不得他趕快滾的越遠越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特別讓人氣惱的事,一般人都能平心靜氣的待人接物,但是生活就是習氣、煩惱、貪瞋癡夾雜,所以遇到一點點不如意就會火冒三丈、埋怨東責怪西,想要安住一分鐘都是奢侈。如果我們不去降伏脾性,任由脾氣想發就發,不僅傷了和氣,也傷了自身的福緣。好來好去,就是善緣,恨來恨去,就是逆緣,因緣不可思議
Thumbnail
龍德上師佛王誓約:只要是屬於三寶常住的物品,不予則不能取,若曾有意無心犯過這種過錯的,想起來都要去懺悔。偷盜,叫做不予取,是指以貪、瞋、痴三種不清淨的動機來謀奪財物,主要都是由貪心的動機所引起。
Thumbnail
起一個貪心,貪這個人長得好看;貪這個人有權有勢;貪這個人有錢、有地位。光起這個貪心或者是爭權奪利、計較的心、鬥爭的心,以瞋恚心、嫉妒心跟人互動,當然免不了結下塵緣,而且境界差。如果壽短就離開這個世間沒有報應,來世再聚首那就更麻煩。 在路上開車,有的時候對方開車橫衝直撞,差一點大家就撞在一起了
Thumbnail
貪瞋痴慢疑是根本煩惱,世間一切不善都從這裡生出的,佛法稱它為五毒。貪婪感應的是水災,海嘯是貪婪所感;瞋恚感應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不斷上升,這是瞋恚所感;愚痴感得的是風災,颶風、龍捲風;傲慢對應的是地震,心不平,大地就震動了;疑,則是對於聖賢教誨的懷疑,懷疑就不信,就不學習,貪瞋痴慢就出現了。
Thumbnail
非關宗教,純粹欣賞「貪嗔癡慢疑」的字義,簡單詮釋了其內涵,分享這份美好~ 貪——貪愛五欲 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意指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嗔——嗔恚無忍 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
Thumbnail
佛法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在這些苦難中,「遺憾」和「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特別有關。當我們無法擁有心愛的人事物,錯過了珍貴的機會、沒能和家人多些時光相處,或沒有表達真實的想法時,遺憾就會在心中落地生根。
Thumbnail
有些朋友不曉得何謂「無明」,無明就是我們的心被貪瞋癡障蔽,事情看不清楚,道理也讀不明白,換句話說貪瞋癡主宰了我們的心性,以致於無法斷惡修善,惡念不止。 有一個人善良也孝順,平時也都有行善積德,是人人眼中的善知識。可是外人不知道的是,此人一旦發起脾氣,家裡的人都懼怕,因為他暴怒起來會砸鍋摔碗甩門
Thumbnail
達賴喇嘛曾說,一個人會有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因為貪瞋癡慢疑引起的。因為貪不到,或是貪不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愚癡衝動的行為,兩敗俱傷。又或是疑心另一半不忠,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挽回、玉石俱焚的憾事。又或是被人蓄意怠慢、輕賤、看不起,所以生氣,氣到極點,做出不可饒恕的事情。 貪瞋癡五
Thumbnail
孔子說: 愛之欲其生,恨知欲其死。是惑 很愛的時候非他不可,利用完畢或無利可圖時 討厭憎恨、看了就礙眼 巴不得他趕快滾的越遠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