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的善與惡為伍,助惡為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始,為了理想,為了三餐餬口飯吃,都算,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一定會成功,但有的時候我們明知道很多職場上的規則是不好的,有時候我們在專注一件事會過於執著,執著自己的想法,只要別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就是不對。這個時候就需要觀察,觀察而修也是這個原因。當我們觀察別人的想法的時候是對的我們要學習,發現不對的我們要修正自己,修正自己如何避免犯和他人一樣的錯,這個在職場上來說很難。所為職場哲學就是搞政治,但是政治也是好的,至於壞的政治就是勾心鬥角背後下毒手的那種,我們可以不學,但是要防範。

 

繼續來說,與惡為伍,助惡為鄰。

 

最常見的一件事出入公共場所,入口處明擺著寵物不能進入,卻偏偏有人攜帶寵物闖進,保全人員勸阻,不小心造成傷雙方拉扯受傷,這個時候就開始兩方人馬惡鬥言語出現,有人說館方已經說明不能攜帶寵物,還攜帶寵物,一方說打人就是不對,因為雙方理念不和拉扯造成受傷,這是一個問題,守法等於守規矩,守規矩等於守法,一定要館方強制將這些規矩立成法律才要遵守嗎?

 

在這個時候,是不是要加強自己的生活能力,對於做一件事之前要先做足功課,比如上述出公共場所須知訊息,才不會造成諸多傷害。因此,有的時候是我們所知不足,往往隨心所欲,我們之所以不足是我們信心不足,信心不足也等於不信任,人跟人之間失去信任的心就會產生這樣的矛盾。

 

再來,看看自己的孩子在公車上跌倒受傷,在公園裡玩耍受傷,小孩子在玩耍需要時時叮嚀與囑咐看顧,因為做父母的疏於看顧,讓孩子受傷,責怪器具使人受傷。千萬個孩子玩過的玩具總會有人受傷,那是劫數。扯太遠了。明明公園有標示,頭要放低,危險勿入,注意小孩,就像河川一樣,標示著水深勿入,土石流勿逗留,卻偏偏還是有人去。當這些善意的標語已經告訴我們,我們卻執意要去做,不等於自己惡念在心,與惡為伍嗎?當我們專注在公園裡的時候,就要專心把公園的事物弄清楚,防止自己的孩子受傷,而不是一邊講電話,聊天或者做自己的事,疏忽孩子的行動力,造成傷害。

 

有的時候我們常常因為自己的執念讓自己受傷而不自知。比如,小時青梅竹馬的兩小無猜的友情,長大以後的青澀愛戀,到成人的世界裡橫刀奪愛的行為,我們為了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常常做了很多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行為,我們常用一種藉口,我關心你,我想跟你結緣,我們很有緣等等話術欺騙自己的心,為什麼說欺騙?從一開始我們的惡念就起了。看著別人生在富有家庭,同事都圍著他轉,看著他擁有自己沒有的一切。有時候我們也會拼命的爭取自己想要的,爭的最後,產生了更大的欲念,我們本身很善良,不會傷害別人,只是當他人所擁有的比你還多時,這時候心裡就會產生一種嗔心,這個嗔心讓我們煩惱,要如何獲得更多,和身邊的朋友一樣擁有更多,我們常常欺騙自己,我不在乎你的一切,而事實上卻默默地在努力著,計算著,踩低爬高的算計著。

 

想一想我們身邊有這種踩低爬高的朋友嗎?

 

其實我們身邊一直都有這種朋友,只是自己不願意承認。那是我們跟著這種朋友吃香喝辣的過上好生活,生活富裕的品質提升了,所以相對這樣的朋友也沒什麼不好。習慣了這類踩低爬高的朋友,也就真的一起走了。走著,走著,你開始觀察自己了嗎?你也漸漸變成踩低爬高的人了。雖然自己沒有做出傷害他人的事,但是為了能繼續擁有這樣生活品質,你默許了這樣的行為,你漸漸容許了這樣踩低爬高的行為去傷害他人,你的善意不一定是忌惡,但絕對是附惡,與惡為鄰,是一種助惡的象徵。我們都不自知。

 

想到這裡,有時候我們的善真的是打擊一個人最大的武器,我們之所以不自知,因為蒙蔽了自己的心。因為我們擁有貪嗔癡的心超越了我們的善心,所以在傷害我們貪心之前,選擇了犧牲善心。在職場上,同事之間相互競爭在所難免,互相幫助亦有不少,但在升職立場就不那麼認同, 老闆與主管明確地表示獎金發放,為了得到更多獎金,原本同事之間的競爭變成了惡鬥,友好的相處變成不友善的行為,為了貪求更多獎金,不得不開始攻擊原本友好的同事,甚至於將這些攻擊行為變成合理化的認同。

 

因此即使我們很善良,我們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與惡為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立婷隨寫人生沙龍街
50會員
392內容數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2024/06/06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2024/06/06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2024/05/02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2024/05/02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2024/04/28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2024/04/28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們今天用慈悲心修誦放生儀軌,還有殊勝的祈請文、咒語、佛號,跟生靈物命廣結善緣;甚至我們同修之間,在廣結善緣;跟有緣一起來參與的鬼神眾、六道有情眾生,也是廣結善緣。「廣結善緣」是成就佛道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善緣少、惡緣多,就覺得人生很辛苦,做人好難,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如果善緣多、惡緣少
Thumbnail
我們今天用慈悲心修誦放生儀軌,還有殊勝的祈請文、咒語、佛號,跟生靈物命廣結善緣;甚至我們同修之間,在廣結善緣;跟有緣一起來參與的鬼神眾、六道有情眾生,也是廣結善緣。「廣結善緣」是成就佛道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善緣少、惡緣多,就覺得人生很辛苦,做人好難,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如果善緣多、惡緣少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