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博物館vs網路/圖片欣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
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不只是近看藝術品、文物時
那些實際顏色、筆觸和紋理帶來的感動
有時候大小也會帶給你驚喜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有益身心

博物館吧製作

博物館吧製作

圖片來源(由上往下):
1.莫內《睡蓮》
Musée de l'Orangerie(左),Wikipedia(右)
2.米開朗基羅《大衛像》
wikipedia(左),ALBERTO PIZZOLI/AFP VIA GETTY IMAGES(右)
3.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wikipedia(左),Guy Bell/Rex/Shutterstock(右)
4.達文西《蒙娜麗莎》
wikipedia(左),mgl.sergio / Instagram(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古蹟為什麼不能通通都變成博物館?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個疑問!就讓我們跟著臺灣自來水之父巴爾頓的足跡,回到那個需要乾淨水源的時代,從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開始,去發現博物館與水的淵源;再跨越大半個地球前往倫敦....
這篇文章寫給因為社群媒體或他人意見而感到容貌焦慮的你/妳,我想讓你/妳知道的是——其實你/妳很好!「美」是什麼?這是人們數千年來一直在問自己的問題...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團隊上週日(23日)放上了代表性的奇美拉石像!
為什麼不能摸溫泉水?不考慮恢復泡澡嗎?因為這裡的水曾死過人...
英國巴斯的古羅馬浴場博物館(The Roman Baths)一直是當地熱門的景點!它其實每年進行四次「洗澡」...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即將開展,這次將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法蘭西斯·培根、杉本博司等多位 20 世紀重量級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
古蹟為什麼不能通通都變成博物館?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個疑問!就讓我們跟著臺灣自來水之父巴爾頓的足跡,回到那個需要乾淨水源的時代,從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開始,去發現博物館與水的淵源;再跨越大半個地球前往倫敦....
這篇文章寫給因為社群媒體或他人意見而感到容貌焦慮的你/妳,我想讓你/妳知道的是——其實你/妳很好!「美」是什麼?這是人們數千年來一直在問自己的問題...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團隊上週日(23日)放上了代表性的奇美拉石像!
為什麼不能摸溫泉水?不考慮恢復泡澡嗎?因為這裡的水曾死過人...
英國巴斯的古羅馬浴場博物館(The Roman Baths)一直是當地熱門的景點!它其實每年進行四次「洗澡」...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即將開展,這次將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法蘭西斯·培根、杉本博司等多位 20 世紀重量級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夢想之一是來個世界博物館參訪之旅,第一步就 先從國內開始吧!(還有我的二井博物館…) - 因為貼文是有影片的,有興趣的可以至IG查看完整內容! IG連結在此:參訪日:科工館
Thumbnail
閱讀除了視覺之外,還有紙張的觸感和氣味,即便我總是在買實體書,我只是讀著內容,沒有好好留意過「實體」的意義。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如果沒有導覽、沒有文字說明,我們會如何欣賞這些作品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夢想之一是來個世界博物館參訪之旅,第一步就 先從國內開始吧!(還有我的二井博物館…) - 因為貼文是有影片的,有興趣的可以至IG查看完整內容! IG連結在此:參訪日:科工館
Thumbnail
閱讀除了視覺之外,還有紙張的觸感和氣味,即便我總是在買實體書,我只是讀著內容,沒有好好留意過「實體」的意義。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如果沒有導覽、沒有文字說明,我們會如何欣賞這些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