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術館變成打卡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

關於藝術,我是個門外漢,沒有任何美術、設計相關的訓練或教育背景,但我很喜歡逛美術館、看展覽。知道我有這種興趣的朋友會問我:「為什麼?」鮮少踏入美術館的同行友人會問我:「這些作品到底想表達什麼?你看得懂嗎?」


誰是失格的觀眾

身為觀眾的我,站在藝術作品面前卻無法理解、掌握作品本身或創作者試圖透過作品傳達的理念時,我是否成了一個失格的觀眾?

與其在意「看懂了什麼」,藉由近距離接觸作品而從中「獲得了什麼」,似乎更適合用來描述我個人的觀展經驗。有時我透過作品,研究畫中的服裝造型、道具、場景,對應其歷史時空背景,然後恍然:「那時候的行李箱真的是長這樣呢!和電視劇中演的一樣。」;有時我專心研究油畫作品的筆觸或實驗影像紀錄,想像藝術家在創作過程的身心狀態與堅持;有時我會在作品中尋找廣告文宣的靈感;更常的是在展間獲得的沈澱、平靜與充實感。

這些是身為藝術門外漢的我,在美術館、在展間所獲得的。至於「看懂」的工作,我想還是交給專家吧。


來去美術館打卡

藝術是門專業,有其門檻與高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工作者。除了創作、研究、典藏之外,藝術也包含教育推廣的面向,當這些作品進入美術館這個場域,藝術就不是特權,不是專屬於特定族群的愛好與活動,而是走向全民的。

然而,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

假日常可見結伴同行的觀眾,站到作品前方側身回眸或嘟嘴吐舌,輪流幫彼此拍下幾張滿意的照片後,就移動到下一個作品,繼續輪流拍照,偌大的展間至少三、四十坪,他們卻只停留個三、五分鐘。在作品前駐足的時間,認真拍照,主角是觀眾,作品、展間成了背景。我好奇扣除掉拍照的時間後,他們的目光停留在作品上多久?離開美術館後,他們記得剛才自己看了什麼嗎?他們在那裡,獲得了什麼呢?



全民美術館還是全民瘋打卡?

愈來愈多地方美術館以「全民美術館」為目標,不論策展、公關行銷或教育推廣,加以網路與媒體力量,讓美術館不再那麼有距離感,成為普羅大眾在假日休閒時的活動選擇之一。原先的美意是讓藝術走進生活,但是當走進美術館變成一種戰利品或踩點式的宣告,是否反倒成為一種附庸風雅的行為?

一窩蜂地跟著搶某個熱門特展的票,但其實連展出的主題是什麼都不太清楚。跟著人潮走進展間,以作品、展間為背景拍幾張照,再挑選幾張滿意的照片,找幾則網路媒體或官方貼文複製貼上再改寫一下,發一則動態並且不忘打卡或標註美術館官方帳號。打開社群媒體,可以看到好多篇內容大同小異的打卡貼文。

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不是你想的那種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知識是有階級的嗎?撇開高學歷、學霸與否,就知識本身以及獲取知識的行為而言,有高低優劣之分嗎?以學歷、職業、收入、資產評判一個人是否符合「成功」標準的社會,支撐著「知識能翻轉階級」的信念,知識成為在世俗定義中的成功金字塔往上爬升的入場券。
5/5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身為消費者,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才剛完成結帳,下一秒緊接著被店員以「下一位!」或「結帳請往前喔」此類提醒聲,催促得手忙腳亂倉皇逃離現場的經驗?超商、加油站、得來速,通常在這些地方消費,我可以感受到這些店員們的眾多工作守則其中一項應該是:結帳後三秒鐘內接待下一組顧客。
老年人也做愛嗎?年紀大了,還有性慾嗎?面對老去的身體,能產生慾望嗎?關於身體與性愛,我們通常有太多偏見。喔,順帶一提,雖然這本收錄了七篇短篇小說的書名是《恐怖老年性愛》,但主軸在於老年,不是每一則故事都談論性愛;而最恐怖的不在於老年或性愛,而是實驗室中劃開白老鼠身體的那一幕。
4/5恐怖老年性愛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環繞著哪些智慧電子產品呢?你是否曾經好奇這些智慧電子產品的性別?或者預設、想像、期待它們的性別?為什麼智慧電子產品會演變成(或從誕生之初即已被設定為)「智慧妻子」呢?智慧家電服務的對象是誰?社交機器人、數位語音助理應該有性別嗎?性愛機器人能否酷兒化?
5/5智慧妻子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5/5我殺了我的家人
我承認,我是帶著眼淚與鼻涕走出電影院的,可能是年紀大了,沒辦法像其他座位上的孩子那樣,被動畫逗得發出可愛的歡笑聲。這是一部很平凡寫實的電影,正因為它和大多數你我的人生一樣,沒有盪氣迴腸的台詞與曲折離奇劇情,所以更觸人心弦。它就是一部如實呈現你我生命的電影。
5/5再見機器人
知識是有階級的嗎?撇開高學歷、學霸與否,就知識本身以及獲取知識的行為而言,有高低優劣之分嗎?以學歷、職業、收入、資產評判一個人是否符合「成功」標準的社會,支撐著「知識能翻轉階級」的信念,知識成為在世俗定義中的成功金字塔往上爬升的入場券。
5/5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身為消費者,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才剛完成結帳,下一秒緊接著被店員以「下一位!」或「結帳請往前喔」此類提醒聲,催促得手忙腳亂倉皇逃離現場的經驗?超商、加油站、得來速,通常在這些地方消費,我可以感受到這些店員們的眾多工作守則其中一項應該是:結帳後三秒鐘內接待下一組顧客。
老年人也做愛嗎?年紀大了,還有性慾嗎?面對老去的身體,能產生慾望嗎?關於身體與性愛,我們通常有太多偏見。喔,順帶一提,雖然這本收錄了七篇短篇小說的書名是《恐怖老年性愛》,但主軸在於老年,不是每一則故事都談論性愛;而最恐怖的不在於老年或性愛,而是實驗室中劃開白老鼠身體的那一幕。
4/5恐怖老年性愛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環繞著哪些智慧電子產品呢?你是否曾經好奇這些智慧電子產品的性別?或者預設、想像、期待它們的性別?為什麼智慧電子產品會演變成(或從誕生之初即已被設定為)「智慧妻子」呢?智慧家電服務的對象是誰?社交機器人、數位語音助理應該有性別嗎?性愛機器人能否酷兒化?
5/5智慧妻子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5/5我殺了我的家人
我承認,我是帶著眼淚與鼻涕走出電影院的,可能是年紀大了,沒辦法像其他座位上的孩子那樣,被動畫逗得發出可愛的歡笑聲。這是一部很平凡寫實的電影,正因為它和大多數你我的人生一樣,沒有盪氣迴腸的台詞與曲折離奇劇情,所以更觸人心弦。它就是一部如實呈現你我生命的電影。
5/5再見機器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Thumbnail
找到了約莫2年前畫的圖。我會將原圖和手機桌布一起放在花園,之後也會持續更新過往的畫。 最近想去看畫展。那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 因為我不喜歡獨自前往任何場所,身邊的人都不喜歡藝術,所以我選擇放棄我的喜愛。但我想是時候跨出去了,趁最近我的狀況好轉,偏向亢奮狀態時去實踐它。如果你也熱愛藝術,我們不妨一
Thumbnail
這場真的是期待很久且去過以後除了抱怨人太多外都一致好評的展覽。 身為藝術門外漢的我也一度懷疑這些畫真的有這麼好看嗎?卻沒想到去過以後,有非常多的想法跟感動想要記錄下來。
Thumbnail
逛美術館一直都不是我們這一輩出遊的首要目的,不過最近這幾年,吹起一陣行政機關親民風,南美館不僅打者成為全民的美術館的頭號,更在2019年新建了二館,白色透明的建築物吸引了更多人去朝聖,現在參觀門票一張兩館通用,裡面不只有上千件藝術品可參觀,還有兒童藝術中心,參觀藝術其實一點都不無聊!
Thumbnail
如果沒有導覽、沒有文字說明,我們會如何欣賞這些作品呢?
Thumbnail
好的,又來到了週一大魔王日。 天氣很好,但我不太好。 突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該往哪裡前進。為什麼一直卡在同一個地方,到底有什麼毛病。看著別人的展覽主題和展出的畫作,我發現我看不懂。是感知喪失了嗎?好想哭。 也懷疑著我是不是很沒料?明明有一些未成形的想法,卻好難真正的產出。中間那一段像是斷橋一樣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Thumbnail
找到了約莫2年前畫的圖。我會將原圖和手機桌布一起放在花園,之後也會持續更新過往的畫。 最近想去看畫展。那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 因為我不喜歡獨自前往任何場所,身邊的人都不喜歡藝術,所以我選擇放棄我的喜愛。但我想是時候跨出去了,趁最近我的狀況好轉,偏向亢奮狀態時去實踐它。如果你也熱愛藝術,我們不妨一
Thumbnail
這場真的是期待很久且去過以後除了抱怨人太多外都一致好評的展覽。 身為藝術門外漢的我也一度懷疑這些畫真的有這麼好看嗎?卻沒想到去過以後,有非常多的想法跟感動想要記錄下來。
Thumbnail
逛美術館一直都不是我們這一輩出遊的首要目的,不過最近這幾年,吹起一陣行政機關親民風,南美館不僅打者成為全民的美術館的頭號,更在2019年新建了二館,白色透明的建築物吸引了更多人去朝聖,現在參觀門票一張兩館通用,裡面不只有上千件藝術品可參觀,還有兒童藝術中心,參觀藝術其實一點都不無聊!
Thumbnail
如果沒有導覽、沒有文字說明,我們會如何欣賞這些作品呢?
Thumbnail
好的,又來到了週一大魔王日。 天氣很好,但我不太好。 突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該往哪裡前進。為什麼一直卡在同一個地方,到底有什麼毛病。看著別人的展覽主題和展出的畫作,我發現我看不懂。是感知喪失了嗎?好想哭。 也懷疑著我是不是很沒料?明明有一些未成形的想法,卻好難真正的產出。中間那一段像是斷橋一樣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