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七月,突厥頡利可汗率十萬兵馬,進襲武功郡。
長安進入戒嚴。
八月,突厥攻入高陵。大唐行軍總管尉遲敬德率兵迎戰,大破突厥。
雙方開始交涉。最終,唐太宗李世民與頡利可汗訂下「白馬之盟」,突厥退兵。
不說背後有多少不可知的暗盤,尉遲敬德無疑是此戰頭號功臣。
事實上,就在兩個多月前的六四玄武門之變,尉遲敬德亦為首功。
尉遲敬德,就是後世知名的門神之一,尉遲恭。
《舊唐書》不稱其名,墓誌則載本名尉遲融。恭,是《新唐書》給他的名字,最廣為流傳。便是他的祖籍,在史書與墓誌上,也是兩個不同版本。
尉遲在北朝是大姓,於北周時到達頂峰。北周末年,楊堅就是在跟大將尉遲迥爭奪政權中勝出,得立隋朝。
在演義中提過的故事,這邊就不細說。請參考【隋唐天下群英傳】。
尉遲敬德本為隋將,隋末與劉武周一同起義,後與宋金剛侵唐。但尉遲敬德與宋金剛不諧,隨著宋金剛敗走,尉遲敬德也投降了李世民。
唐書強調初時尉遲敬德不受諸將信任,僅李世民堅持起用。
這主要是呼應李世民失勢時,李元吉與李建成再三拉攏尉遲敬德,而尉遲敬德認為李世民對他有再造之恩一事。
因為加入的時間晚,又單純隸屬李世民,尉遲敬德在戰場上立功,主要是東都之戰才開始。這點滿重要,尉遲敬德從加入到六四玄武門之變間,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府將」。相對我們熟知的秦叔寶、程咬金,則是受到李淵認可,有賞賜有封爵的國家級將領。
也就是這樣的差異,讓尉遲敬德最終在「兵權交接」上,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從而在三個月之內,一躍成為大唐頭號戰將。
尉遲敬德拜右武候大將軍,賜爵吳國公,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四人並食實封千三百戶。同時,齊王李元吉的所有財產,也全數被賜給了尉遲敬德。
「右武候大將軍」這個職務,不在唐朝官制當中,本身是隋朝沿用下來的。
隋制天子有六軍,分別為「左右衛」、「左右武衛」跟「左右武候」。皆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每個大將軍基本上也同東漢,各自開府。
左右衛就是所謂的「禁衛軍」,隋制來說同時包含保衛皇宮與天子出征的功能,算是非常龐大而完整的部門。一共有十二個衛將。
天子出征是北朝的習俗,秦漢至晉朝的漢人其實不興這套。
李世民在聲勢最高的時候,就是以天策上將領這個部門:左右十二衛大將軍。
左右武衛則類似漢朝的「衛尉」,沒有分工的部門,主要是管理首都部隊。說白了是應對內亂的將領。在武德後期,出去打仗基本吃屎的李神通就擔任了左武衛大將軍。
尉遲敬德所封的左右武候,其實是「警蹕」的負責單位。聽起來是六大將軍中最不重要的?事實上,唐初的左右武候大將軍,是用了引申的意涵。
天子先鋒。
李世民在打贏東都之戰前,主要的職務就是左右武候大將軍。相對來說,李淵初期似乎並未置左右衛大將軍,基本拿來給戰死的大將當榮譽職而已。
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白,李淵這樣的編制有一個意思,是他沒有親征的打算。
延伸的問題則是,是不想,還是不能?
很可能是後者。
附帶一提,太子是一個官爵合一的職位(皇帝也是),但秦王就是爵等而已。所以李世民會加掛各種將軍職,但李建成並不會。
等等,不是說尉遲敬德已經是大唐頭號戰將了嗎?怎麼是天子右先鋒?明顯左先鋒在他之上啊?
因為左武候大將軍基本上也是不幹事的。當時由外戚竇氏擔任。演義到後期竇氏都神隱了,反而更顯得有鬼。
不要忘了,李世民告發建成元吉的主要罪名,是「淫亂後宮」。事實就是囊括打擊李淵的嬪妃。
相對的,除了打生打死拚上第一的尉遲敬德,另一個首功便是長孫王妃的兄長長孫無忌。
後宮,必然也有對應著太子之爭,隱而不顯的鬥爭。
尉遲敬德對於這方面,則是相當的不服氣。除了長孫無忌,他連房玄齡也一併恨上了。每次與這三人見面,尉遲敬德必然跟人吵架。「由是與執政不平」。
叔叔練過了,我現在知道這不是要寫尉遲敬德是個機掰人而已,是在說唐初軍政出現對立狀況。就看之後其他人的傳記有沒有更進一步的訊息了。
「三年,出為襄州都督。八年,累遷同州刺史。」
上一回才看過,武德末年有大都督與都督之分。
都督本為總管,武德七年改制,統領兩個以上的州軍事與民事(民事由下轄的行臺負責),管十個州以上則加大。
雖然名字是都督,但職務其實是漢朝刺史(這樣說不準確,比較像漢末州牧才對)。而唐初的刺史,因為州切得很小了,所以其實是太守改過來的,這在《新唐書百官志》都有寫。
貞觀二年,體制上李世民就取消了「大」都督的名號。雖然後來還是有復設,不過只是三年的話,尉遲敬德這個仍然有可能是大的。
襄州的襄,就是襄陽的襄。以大都督的角度來看,尉遲敬德基本上就是去當荊州牧劉表的。
從太宗本紀來看,當時就是個閒差。
貞觀三年,李世民廢了老臣裴寂,正式以房杜為左右尚書僕射。同時,李靖任兵部尚書,他的輔佐官魏徵轉秘書監,兩人均可參與朝政。這些小事,都足以映襯出尉遲敬德被「打入冷宮」。
最重要的,當然是他「天子先鋒」的地位跟兵權被剝奪了。
那麼,五年後轉任同州刺史的尉遲敬德,怎麼會說是「累遷」(升遷的意思)呢?因為唐朝的同州就是漢朝的左馮翊。
左馮翊、右扶風,連同長安京兆尹,合稱三輔。西漢時三輔首長的地位,就是高於所有地方官的。一旦你升上三輔首長的位置,對,就像台北高雄市長一樣,將會成為丞相候選人。
我目前還不確定唐朝的情況,但既然首都一樣是長安,想來也差不了多少。但升遷回京城附近,尉遲敬德就出亂子了。
李世民邀請尉遲敬德入宮參加宴會,但他看到座位比自己高的人,就很生氣:「你有什麼功勞,憑什麼在我之上?」
當時任城王李道宗在尉遲敬德下首,就出來勸和,沒想到尉遲敬德一個遷怒,把李道宗痛揍了一頓,幾乎都要失明了。
你想尉遲敬德也太暴躁吧?剛好我認識李道宗,【隋唐天下群英傳-扭轉頹勢】一篇有提到。
李道宗就是當年勸降尉遲敬德的「唐朝使者代表」。
都不說是不是有什麼不知道的過節,光是尉遲敬德傳就說了:「諸將疑敬德必叛」。
不明白的就想想,面試你進來的主管,在公司裡面屬於不相信你能力的那個人。你跟人家吵架,他還一副長輩樣來勸你退讓。
老實說是滿欠揍的沒錯。
但這樣一搞,李世民也火了,當下宴會終止,把尉遲敬德叫去罵。
「我讀過漢朝的歷史,看劉邦的建國功臣大多不得善終,常引以為戒,所以總是很留意保護你們或你們的子孫。」李世民說:「但你啊,當官總是在觸犯憲法,我才知道韓信彭越會被殺,就是他們自找的!今天國家大事,就是賞跟罰。過去的恩情,並不能一再的拿來無止盡的當擋箭牌。你自己好自為之,以免後悔莫及。」
這就是我讀到的李世民。
你可以說他以國家為先,但我總是讀到,李世民並非無情之人,只是有一隻手凌駕在他之上。
是國家,是法律?
又或者,是呂后。
之後尉遲敬德在朝中的事情,暫且不提,我們先慢慢了解貞觀十年之前發生的事情就好。
第一是十年好記,第二是貞觀八年後,大唐定了皇太子,然後,開始西部的吐谷渾戰爭。戰平,李淵亡故,貞觀九年差不多就過完了。
就是說,今天我定調建成世民之爭不是單純的兄弟之爭,同時也是朝堂與世族之爭。
那麼李世民要決定他的皇太子,繼承人,必然也會遭遇一些事情。
這個事情,李世民能搞定,國家才會擁有對外戰爭的能力。
唐太宗的第一個十年,讓我們繼續慢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