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成功的策略模式 簡述商業模式典範

麥當勞成功的策略模式 簡述商業模式典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麥當勞(McDonald's)成立於1955年4月15日。其創始人雷·克洛克(Ray Kroc)在美國伊利諾州德斯普蘭斯開設了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原本的麥當勞兄弟餐廳則是在1940年開業,但雷·克洛克的加入與其擴展策略,使得麥當勞成為全球知名的速食連鎖品牌。


雷·克洛克(Ray Kroc)在麥當勞的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分析麥當勞成功的策略,其成功的要因分析具有幾個關鍵因素:


加盟模式:Kroc引入了加盟連鎖經營的模式,使麥當勞能夠快速擴展。他設立了嚴格的標準,確保每家麥當勞餐廳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一致。


標準化操作:Kroc強調標準化操作流程,從食品製作到顧客服務,都有明確的標準和流程,這使得麥當勞的每一家餐廳都能提供一致的用餐體驗。


品牌推廣:Kroc重視品牌形象的建立,推動了麥當勞的廣告宣傳和市場推廣,使麥當勞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供應鏈管理:Kroc建立了強大的供應鏈系統,確保了原材料的穩定供應和食品的高品質,包括採用了當代的食品科學技術,降低了食材成本。


創新設計:Kroc推動了餐廳設計和菜單的創新,如引入了麥當勞叔叔(Ronald McDonald)這一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的家庭和兒童顧客。


這些舉措使麥當勞從一個小型的漢堡店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速食連鎖品牌之一。


當然成功的背後也是有團隊的關係。雷·克洛克(Ray Kroc)在創建和擴展麥當勞的過程中,邀請了幾位關鍵人才加入,奠定成功很重要的支持者:


麥當勞兄弟:原始麥當勞餐廳的創始人理查德(Dick)和莫里斯(Mac)麥當勞兄弟。雖然他們後來與Kroc產生分歧,但最初他們的餐廳運營模式和快速服務理念為Kroc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哈利·索恩博恩(Harry Sonneborn):他是Kroc的重要財務顧問,後來成為麥當勞的第一任總裁和首席執行官。索恩博恩提出了通過購買和租賃房地產來支持麥當勞擴展的策略,這一策略對麥當勞的快速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


初期加夥伴:Kroc招募了一批早期的加盟商,他們相信麥當勞的潛力,並投入資金和精力在全美範圍內開設新店。這些加盟商的支持和努力對麥當勞的擴展至關重要。


供應商和合作夥伴:Kroc建立了與食品供應商、設備供應商和其他業務合作夥伴的緊密關係,這些夥伴為麥當勞提供了穩定的原材料和設備支持他的擴展。


麥當勞的員工:麥當勞的員工,包括餐廳的管理層和基層員工,他們的努力和奉獻也是麥當勞成功的重要因素。


這些支持者和合作夥伴共同努力,幫助Kroc將麥當勞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速食連鎖品牌之一。


當然,麥當勞到底是食品業者?還是土地開發商?這點,可以說是兩者都是,而且也是一家將這兩個因素融合成功的典範企業。


——-


企業策略解析 by 陳致瑋 2024

avatar-img
廣義人智學的研究實踐家
20會員
60內容數
人智學包羅萬象,涵蓋社會科學,人文,心理學和神秘學等領域,當然也包括商學等。我深度研究組織行為學以及生命科學包括命理學等領域,這邊是我的小品發布的地方,讓大家多多認識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關稅戰愈演愈烈的時代轉折點上,台灣正處於一個關鍵而罕見的戰略機會窗口。 面對美中對抗下的「洗產地」現象,台灣不僅不應淪為中國規避關稅的替代出口基地,更應主動切斷依附思維,轉向精緻製造與品牌升級的路徑。
回顧近年國際情勢的演變,中共與美國之間的對抗,已演變為一場高風險的地緣政治博弈。從現階段的格局觀察,這場對決的勝負已初步定調,中國正處於明顯的劣勢。 習近平執政後推行的「戰狼外交」與強勢的霸權展演,短期內或許成功凝聚了國內的民族情緒,滿足了內部對民族榮耀的渴望。然而這樣的策略...
從2023開始,台灣零售業呈現衰退格局而且狀況沒有減緩。好奇背後的可能因素是不是跟同期出現的青年購屋刺激政策有關? 於是做了消費力與房貸負擔的各項經濟數據橫向關聯分析,研究25-45歲族群可支配所得的排擠效應,或許我找到原因了。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關稅戰愈演愈烈的時代轉折點上,台灣正處於一個關鍵而罕見的戰略機會窗口。 面對美中對抗下的「洗產地」現象,台灣不僅不應淪為中國規避關稅的替代出口基地,更應主動切斷依附思維,轉向精緻製造與品牌升級的路徑。
回顧近年國際情勢的演變,中共與美國之間的對抗,已演變為一場高風險的地緣政治博弈。從現階段的格局觀察,這場對決的勝負已初步定調,中國正處於明顯的劣勢。 習近平執政後推行的「戰狼外交」與強勢的霸權展演,短期內或許成功凝聚了國內的民族情緒,滿足了內部對民族榮耀的渴望。然而這樣的策略...
從2023開始,台灣零售業呈現衰退格局而且狀況沒有減緩。好奇背後的可能因素是不是跟同期出現的青年購屋刺激政策有關? 於是做了消費力與房貸負擔的各項經濟數據橫向關聯分析,研究25-45歲族群可支配所得的排擠效應,或許我找到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