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關稅戰愈演愈烈的時代轉折點上,台灣正處於一個關鍵而罕見的戰略機會窗口。
過去台灣在全球製造體系中扮演「高品質代工者」的角色,但在地緣政治的壓力與市場信任機制重建的背景下,單靠技術穩定與價格效率已難以支撐長期競爭優勢。
尤其若台灣企業選擇幫中國「洗產地」、成為灰色供應鏈的一環,不僅可能面臨美國進一步的制裁與信任流失,更會錯失在全球價值鏈上升級的歷史機會。
與其幫他國隱身,不如讓世界看見自己。
我認為「精緻製造」與「自主品牌」正是台灣應該全力發展的雙引擎。
精緻製造不只是指製程精密,更代表高附加價值、可追溯、可控風險的生產系統。這種能力在今日的全球產業鏈中,尤其是半導體、醫療器材、電動車關鍵零件等領域,正受到高度重視。台灣已有扎實基礎,現在需要的是策略性集中資源、政策加速轉型。
另一方面,發展自有品牌則是從製造轉向市場主導權的關鍵一步。品牌意味著定價權、信任資本與國際話語權,是抵抗地緣風險與供應鏈排擠的護身符。
自2021開始,全球市場快速數位化,消費者對產品來源與價值理念的重視空前高漲,正是台灣品牌突圍的黃金時期。
因此,政府與企業都應同步思考:這不是「能不能洗產地」的問題,而是「要不要成為有臉、有名、有價值的供應者」的選擇。
掌握住這幾年的戰略空窗,台灣有機會擺脫長期的代工印象,朝「信賴製造」、「品牌出口國」邁進,成為全球高階供應鏈中真正不可替代的一員。
現在不做,下一波產業轉移來臨時,可能就只能當旁觀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