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年國際情勢的演變,中共與美國之間的對抗,已演變為一場高風險的地緣政治博弈。從現階段的格局觀察,這場對決的勝負已初步定調,中國正處於明顯的劣勢。
更關鍵的是,北京對自身實力的誤判,加上過度高估外界對其崛起的接受度,使得中共錯估了戰狼外交的實際後果。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樂觀氛圍中,當權者忽略了全球化體系的高度相互依存性,也輕視了對外關係穩定性對出口導向經濟模式的重要性,導致中國如今陷入更深的孤立處境。
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快速起飛,確實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製造產業鏈,但這套系統的核心動能仍仰賴外資與外部市場的支持。這一點,在中國官方的敘事中常被淡化,但現實上,資金、訂單與技術仍多來自全球企業,若外部市場轉向,這條產業鏈就可能失去支撐。可惜的是,在民族主義高漲與毛式意識形態復辟的氛圍中,習近平政府對此視而不見。
相較之下,鄧小平主張的「韜光養晦,以經濟為先」顯得格外睿智。習近平推動的激進路線,讓中共喪失了對外協調的靈活性,也逐步引發自由世界的反制與聯合壓力。戰狼外交不僅傷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也惡化了與各國的互信基礎。
早在幾年前,中共外交人員公開使用挑釁與侮辱性語言對待外國媒體與政府,已讓多國對其意圖產生高度戒備。歐洲與澳洲等過往立場中立的國家,也在一次次外交衝突後逐漸轉為對華警惕,國內輿論也對中共的不信任感大幅上升。
在軍事層面,中共在南海與台海的行動更引發美國、日本、印度、英國與亞太國家的聯合應對,進一步強化如AUKUS、QUAD等印太安全機制,全面壓縮中國的區域戰略空間。從2018年開始,一連串制裁與貿易制衡陸續展開,美中貿易戰啟動、華為遭封鎖、澳洲煤炭與葡萄酒遭限制,供應鏈也開始轉移至其他國家,中國經濟根基因此動搖。一線城市經濟活動的明顯放緩,已是最直觀的反映。
更令人關注的是,在戰狼思維驅動下的軍國主義傾向,也使得中國與東亞、東南亞多國摩擦升溫,迫使這些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台灣、日本、菲律賓與越南等國,紛紛加快向美國靠攏,強化軍事與經濟合作,成為亞太抗共新陣線的核心。
習近平政府的對內高壓與對外霸凌,最終促使自由世界再次聚焦於反制中共的戰略共識,也讓亞太地區呈現出全面抗共的強烈態勢。這場地緣政治的轉折,不僅傷及中共的國際地位,更逐步逼近中共體制本身的生存危機。
從長遠來看,中國若要真正邁向國際社會的核心,或許最終無法避免的是政權層級的深度變革。唯有推翻資訊封鎖、重啟政治改革、建立憲政民主與法治制度,中國才能擺脫強權獨裁的陰影,迎來真正有尊嚴且被世界接受的新局。這也許才是中國迎來「真正偉大」的唯一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