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今天一早,英國首相蘇納克宣布辭去首相職務。因為在剛結束的英國國會選舉中,工黨獲得410個席位,而保守黨只得到131個席位。坦白說,我們這些局外人並不太關心究竟是保守黨還是工黨組閣,正如我們並不太關心是拜登還是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一樣。
他們的歷史軌跡顯示,不可能某一派永遠勝,也不可能某一派永遠敗。每過幾年必須換一下,以矯正另一派所走的方向,從而確保總方向既不會向左偏也不會向右偏。
就拿美國來說,共和黨專注於發展經濟,但不關心底層人的福利;民主黨強調公平與福利,關心底層人的生活。
如果一直由共和黨掌權,經濟固然發展迅速,但社會公平度會下降,底層人會越來越窮。所以共和黨發展一段時間,必須由民主黨來改善民眾福利。
但是,如果一直由民主黨掌權,公平是公平了,但經濟發展會受到影響,時間一長,經濟發展速度就會減緩,這時候又需要共和黨來調整方向。
所以,誰當選都是社會情勢決定的。
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二戰以來規模最大、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俄烏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
我們真正關心的只是:誰當選對幫助烏克蘭贏得戰爭更有利。蘇納克辭職後,工黨領袖基爾·斯塔默將成為英國新首相,他對幫助烏克蘭抗戰持什麼態度呢?
2023年2月,斯塔默曾經訪問烏克蘭,他當時說—
「和烏克蘭人民在一起,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他表示,如果工黨當選,英國對烏克蘭的支持不會改變。而且要在海牙實現正義,要賠償和重建烏克蘭。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一直都是歐美價值的領導者。
坊間有傳聞說,當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臨終前曾留下一段話,告誡土耳其的肉食者:如果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看不清方向,只需要和英國站在一起就不會錯。
從現在艾爾段的表現來看,要嘛凱末爾沒說過這段話,要嘛艾爾段數典忘祖了。
2022年2月戰爭爆發的那天早上,澤連斯基給幾十個國家的負責人打電話,除了拜登答應幫烏克蘭爭取國際支持,只有英國首相約翰遜大喊:挺住,援助馬上就到!
其他人,全部勸澤連斯基到利沃夫或波蘭建立流亡政府。
從約翰遜到特拉斯再到蘇納克,英國一直都走在支持烏克蘭的前面。
尤其是蘇納克邀請卡麥隆擔任外交大臣後,後者憑藉豐富的從政經驗使英國的支持更有巧妙而有效——為了讓美國眾議院通過對烏克蘭的610億美元援助法案,卡梅倫特地趕到美國,會見了多位眾議院有影響力的議員,尤其是和特朗普本人見面並作了交談。 可以說,眾議院通過援烏法案,卡麥隆也是有功者之一。
可惜的是,英國體量太小,能夠提供的軍事援助非常有限。
如果英國有美國一半的體量,它在俄烏戰爭中可以發揮大得多的影響力。
儘管如此,英國對烏克蘭的支持依然至關重要。要知道,梅傑夫先生發過很多狠,但讓他氣得要轟炸的援烏國只有一個——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