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與放下~

sunnielei-avatar-img
發佈於往內的旅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放下」一詞,經常會出現在社會中的用語當中,當個體遇到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者無法解困的情境時,似乎「放下」便是能讓個體由充滿心理壓力的失衡情形轉而進入心理平衡的狀態。

raw-image

作為一個有文化反思能力的個體,每個人都可能從其文化傳統中擷取他們所需的部分,幫助他們解決自我在生活世界中所遭遇的問題。要能有效提取出「社會知識庫」中的「文化智慧」,「自我」self 必須進行整合的功夫,不斷擴充或修正「個人知識庫」,以達到心理調適的目標。

透過不斷地自我轉化與整合,人便能從現實的「欲界」與「色界」層次,逐漸往上提升到更高的圓滿境界,達到真正的心理適應。這裡圓滿的境界是指根據佛教的觀點定義為無我與具備慈悲的狀態

  • 無我與圓滿:曼陀羅自我模型與「放下」的心理運作歷程與在心 理治療上的應用
  • 「放下」即「無我與慈悲心」:為曼陀羅模型中的圓滿自我
  • 「放下」被視為可以成功適應各種生活事件,因此,瞭解放下的心理適應歷程便極為重要。

貪嗔癡所指的便是人生煩惱的總稱,通過緣起無我的體會與洗煉淨化,以至於把內在的愛升華成為慈悲,而緣起性空的般若人生,便是在生活中體認及實踐中道,這裡所謂的中道即為必須實在的瞭解當下的情境,觀察事物的真相,也就是它的緣起緣滅、依存關係,不固著在某種思考觀點上、侷限在某種經驗模式,而能以更超然、更開闊的視野來認清事物的真實狀況,如此便是中道圓滿的人生,而掌握好人生的空與慈悲,人生就會圓滿。

放下即代表了無我和慈悲,無我代表沒有自我執著,卻有智慧的功能,它的功能,從主觀的表現是解脫,從客觀的表現便是慈悲。當人們發揮慈悲無我的真愛,便能消除人生的煩惱,並前往具有慈悲的人生圓滿境界。


西方對於同理(empathy,接近慈悲的概念)的研究中,De Vignemont 與 Singer 曾提出同理是藉由觀察或者想像他人的情感狀態而引發的一種個人的生理情感狀態。

raw-image

Neff 也提出了慈悲為「一同受苦」的概念,他認為個體對他人產生慈悲心,首先必須先注意到他人正在受苦;再者,在情緒和心理上會對於他人的痛苦有所回應,此時便會產生想要幫助他人的意願;擁有慈悲心也意謂著當他人陷入困境, 你能提供理解和善意;最後,對他人產生慈悲心

表示你理解到所有的痛苦、錯誤、 不完美都僅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

raw-image

在腦神經研究中也支持了同樣的說法。 Molnar-Szakacs的研究中指出,人們在對事件做出對錯評量時,大腦中使我們能體會他人處境的神經迴路也跟著活動。當我們看到對方在從事某個行為,大腦迴路中的鏡像神經元系統(Mirror neuron system, MNS)區域會產生反應,並在腦中出現類似動作的反應,使我們能夠理解別人的行為及企圖

MNS 的激發不需要透過意識,且會連結至引發個體情緒的邊緣系統,提供了我們同理他人時的情緒材料。Kochanska 與 Aksan認為,助人行為是一個天生的內在自我調節系統, 在個體成長過程中,這個系統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而有所演變,與個人先天氣質以及後天教育三者間有著複雜的相互影響作用

他們提出「早期良知」(early conscience) 這個在發展早期便存在的特質系統。這個內在系統非常的穩定,且不太會隨著時間變動,它讓兒童無論在後天受到的家庭教育為何,其在道德事件中表現出來的行為與情緒之間都具有穩定的跨情境一致性,並使得即使是尚未受到社會化的個體,在面對行為的抉擇時也會出現為他人著想的行為傾向。

如在 Warneken 與 Tomasello發表在著名 Science 期刊的行為實驗研究中指出,即使是在嬰兒時期,當個體看見有人需要自己的協助,便會主動的出現協助他人的行為

此外,Hamlin、Wynn 與 Bloom發表在著名 Nature 期刊的研究中讓嬰兒觀看一段關於提供協助的卡通影片,結果發現,即便只有八個月大的嬰兒便已經會傾向對影片中協助主角爬上山坡的三角圖型有較多的正向反應與視覺關注,反之則對阻饒主角成功的正方圖形有較多忽略的反應。

raw-image

以上研究指出,即便在尚未接受過多社會化學習的幼兒階段,「慈悲」的判斷系統便已 經存在於個體中

從上述的研究中可以推論慈悲的形成確實有其生理基礎。人天生會傾向去從事自己認為「對的行為」,所謂對的行為,除了天生的設定外,通常要符合社會期望,且對於公眾利益有正面影響,社會期望又跟後來的學習有很大的關係。


放下」從黃氏的自我曼陀羅模型中所提出的社會學層次的「人」,可以稱為「先驗的我」(transcendental self)來說明,認為「個體」在接受了社會標準與規範,將社會認定作為「人」應有的標準內化之後,依著根據自己實際生命經驗所形成的ideal self「理想自我」,來策劃一系列的行動以達成某種特定目標。

raw-image
  • 先驗的我指的是,先於經驗而存在的自我,
  • 能夠反身自省(reflexively monitor),
  • 具論述意識(discursively consciousness),
  • 有思考、能言語、會行動、具慣習,最終成就一個人之個性與使命的主體性自我。

個人遭遇到生命中的重大改變時,往往會以這個「先驗的我」和自己的生命經驗互相比對,進行「第二度的自我反思」(secondary order self reflection),再決定自己未來要走的方向

其中這個自我反思是放下很重要的條件與特質,另外,若用西方的社會學取向觀點來解釋,則指出助人行為會受到社會情境中規範的行為標準所影響,個人在行動前會預期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並做出符合他人期待的行為

因此,個人會將社會規範內化為個人的價值標準,並主導個人的助人行為表現。由此可見,個人在放下的過程中,會受到先天(個體)與後天(社會人)的拉扯。


放下包含認知成分,這份認知結構中所包含的個人知識, 除了來自社會層次「人」的社會規範,還有透過在實踐這份社會規範與道德時遇到困難,為了適應現實生活,進而反思、調整的個人經驗,最後形成自我面對各種不同道 德情境時所參考的角色行為準則。

自我與道德有著密切關聯性,生活在世界中的個人,離不開與世界的整體關聯,認為道德絕非只有人與人之間的利己功利關係,而每一個道德行為就是個人建立自我及行動,人的自我圓滿在於人的道德完善。進一步來說若按照東方文化天人合一的想法,人類社會與宇宙是一個整體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會普遍遵循一些原則,這些原則對己對人都有利的才符合道德

無私的個體是採取和諧原則(Harmony principle),並將和諧定義為整體中的各部份有著完美的協調性。 當自我被視為整體中的一個無常又相互依存的要素時,個體的心理功能會便得更加可以內觀(mindful)和尊重整體中的所有元素。這樣的無私的自我的個體能夠擁有更穩定的情緒感受以及恆久性的快樂(Authentic-durable happiness)。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熵妮的沙龍☆
95會員
786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享受獨處,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iamk.cc/WfQ82C 💚🔆🌷⚘️🌵🌲☘️🌳🌱🌟🌹🌙🖋️🌱💕🎨🌿
⏳熵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你的靈魂作為人類 【序幕:被觀察的自我】 你正在咖啡館角落敲打筆電,指尖懸在觸控板上的瞬間,忽然意識到—— 隔壁桌的陌生人正盯著你挖鼻孔的手指。身體彷彿突然變成展覽品,而「你」退到了某個更深的維度。 科學唯物論說「他人能看見你」,但此刻你明白: 真正被看見的只是意識投射的軀殼,就像電影院銀幕上
Thumbnail
2025/04/19
你的靈魂作為人類 【序幕:被觀察的自我】 你正在咖啡館角落敲打筆電,指尖懸在觸控板上的瞬間,忽然意識到—— 隔壁桌的陌生人正盯著你挖鼻孔的手指。身體彷彿突然變成展覽品,而「你」退到了某個更深的維度。 科學唯物論說「他人能看見你」,但此刻你明白: 真正被看見的只是意識投射的軀殼,就像電影院銀幕上
Thumbnail
2025/04/04
離火運 離火運釐清與術語定義 1. 核心概念 **離火運**是中國傳統曆法與玄學體系「三元九運」理論中的第九運(2024-2043年),以《易經》八卦中的「離卦」為核心象徵,其五行屬火,主導未來20年的氣運週期。 2. 技術術語解析 | 術語 | 定義 | 關聯延伸 |
Thumbnail
2025/04/04
離火運 離火運釐清與術語定義 1. 核心概念 **離火運**是中國傳統曆法與玄學體系「三元九運」理論中的第九運(2024-2043年),以《易經》八卦中的「離卦」為核心象徵,其五行屬火,主導未來20年的氣運週期。 2. 技術術語解析 | 術語 | 定義 | 關聯延伸 |
Thumbnail
2025/03/25
不以戰爭的恐懼和苦難為食(興奮的腦啡) 找出辦法選擇不去促進衝突, 找到方式去真實表達、卻不會傷害想法不同的人, 大量的觀點和一個表面上多種多樣和支離破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很多事情看起來似乎是走調的,人群中服務自我的派系用戰爭和戰爭的謠言統治了新聞媒體,對權力的濫用幾乎是無止境的。
Thumbnail
2025/03/25
不以戰爭的恐懼和苦難為食(興奮的腦啡) 找出辦法選擇不去促進衝突, 找到方式去真實表達、卻不會傷害想法不同的人, 大量的觀點和一個表面上多種多樣和支離破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很多事情看起來似乎是走調的,人群中服務自我的派系用戰爭和戰爭的謠言統治了新聞媒體,對權力的濫用幾乎是無止境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寬容是一種智慧 寬容是一種智慧,它不僅讓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過失,更能幫助我們在面對自己內心的矛盾時,找到一條平和的道路。學會寬容他人,其實也是在學習寬容自己,這樣的心態能讓我們活得更加自在。 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生活中,無論是在人際關係中,還是在職場、家庭中,我們都難免會遇到與自己觀點
Thumbnail
寬容是一種智慧 寬容是一種智慧,它不僅讓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過失,更能幫助我們在面對自己內心的矛盾時,找到一條平和的道路。學會寬容他人,其實也是在學習寬容自己,這樣的心態能讓我們活得更加自在。 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生活中,無論是在人際關係中,還是在職場、家庭中,我們都難免會遇到與自己觀點
Thumbnail
「你真的覺得自由嗎? 因為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過是自由。古往今來,無數神秘學都告訴我們,追求靈性成長的理由,除了釋放自己,還是釋放自己。釋放自己的恐懼、釋放限制自我的意識形態、釋放幻覺妄想、釋放痛苦。釋放尚未成為真正的自己的那股焦慮感。 自由。 你感覺到了嗎? 你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更自由而做
Thumbnail
「你真的覺得自由嗎? 因為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過是自由。古往今來,無數神秘學都告訴我們,追求靈性成長的理由,除了釋放自己,還是釋放自己。釋放自己的恐懼、釋放限制自我的意識形態、釋放幻覺妄想、釋放痛苦。釋放尚未成為真正的自己的那股焦慮感。 自由。 你感覺到了嗎? 你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更自由而做
Thumbnail
深厚的人性美德 寬容,是一種深厚的人性美德。它不僅僅是對他人過錯的理解與包容,更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解放。當我們選擇寬容他人時,其實也是在學會寬容自己,這種過程既是一種心靈的修煉,也是一種智慧的積累。 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誤會
Thumbnail
深厚的人性美德 寬容,是一種深厚的人性美德。它不僅僅是對他人過錯的理解與包容,更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解放。當我們選擇寬容他人時,其實也是在學會寬容自己,這種過程既是一種心靈的修煉,也是一種智慧的積累。 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誤會
Thumbnail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不是將自己隔離,而是了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是不試著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
Thumbnail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不是將自己隔離,而是了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是不試著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
Thumbnail
無論是某個人 某段關係 還是某個目標 不要試圖放下對他們的執著。 因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Thumbnail
無論是某個人 某段關係 還是某個目標 不要試圖放下對他們的執著。 因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Thumbnail
當人們說他們"別無選擇"時,通常是指他們已經做出了一個選擇,只是這個選擇可能是出於壓力、情感、習慣或其他因素,而不一定是最理想的選擇,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感到似乎無法改變這個選擇,因為它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現實,這句話,達到了某種程度的自我安慰,這樣的說法可以幫助他們在壓力下感到更加安心,因為把問題
Thumbnail
當人們說他們"別無選擇"時,通常是指他們已經做出了一個選擇,只是這個選擇可能是出於壓力、情感、習慣或其他因素,而不一定是最理想的選擇,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感到似乎無法改變這個選擇,因為它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現實,這句話,達到了某種程度的自我安慰,這樣的說法可以幫助他們在壓力下感到更加安心,因為把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如何放下過往他人對自己的成見,對自己的信心進行喊話,並提出了放下成見、原諒自己或他人,並為自己而活的建議。文章內容深入淺出、易讀易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如何放下過往他人對自己的成見,對自己的信心進行喊話,並提出了放下成見、原諒自己或他人,並為自己而活的建議。文章內容深入淺出、易讀易懂。
Thumbnail
學會放過自己 而不是什麼不順自己感受的話 全都收到腦袋瓜裡 於是就不開心 不然就否定了他人所對你的誠意 眼界跟心要學會懂得柔軟與寬闊些 真正的成長絕不是一時 而是日積月累經過時間的淬煉 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圓融看待 停、看、聽 是不二法門 停下脚步不是〔不停的追求無法〕
Thumbnail
學會放過自己 而不是什麼不順自己感受的話 全都收到腦袋瓜裡 於是就不開心 不然就否定了他人所對你的誠意 眼界跟心要學會懂得柔軟與寬闊些 真正的成長絕不是一時 而是日積月累經過時間的淬煉 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圓融看待 停、看、聽 是不二法門 停下脚步不是〔不停的追求無法〕
Thumbnail
學習說不可以適時保護自己的能量,不是絕情的拒絕,而是用婉轉禮貌的方式拒絕,這更能為自己劃清自己的底線。學會說不,是一種善待自己的方式之一,對於他人的請求來者不拒,覺得請你幫忙一定會幫,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學會說不,找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吧~
Thumbnail
學習說不可以適時保護自己的能量,不是絕情的拒絕,而是用婉轉禮貌的方式拒絕,這更能為自己劃清自己的底線。學會說不,是一種善待自己的方式之一,對於他人的請求來者不拒,覺得請你幫忙一定會幫,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學會說不,找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