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思(DM).31~3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35--淨土宗「從果向因,由「厭欣」而展開三心、四修,攝歸「稱名必生,成佛度眾」,稱得上「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法然上人云: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象山慶[藕思].35-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34--聖道門是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不發大心不成佛)。  淨土門是以厭欣心與三心 (不生淨土難發心),起五正行;四修乃念佛不捨。 淨土宗信心之體就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對此無疑。三心、五念、四修,最後只有「一」:專稱佛名,一心三昧。若真知娑婆之苦及淨土之樂,而起一念「厭欣」心,舊業永不犯,善心永不退,以此念佛,乘佛力生淨土,速成佛,度眾生。前後相續開展,亦是菩提心也,合稱「總安心」。象山慶[藕思].34-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33--《觀經》「發起序」有兩層含義 1、心境上厭苦欣淨:求出離、得歸宿;2、行持上捨聖歸淨:捨自力、歸他力。以厭欣心為基礎, 有此厭(機)欣(法)二信,即具三心而起行。淨土門實踐,以厭欣心、菩提心」為總安心,以「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為別安心。心理上厭娑婆、欣極樂,發起「菩提心--三心而起行,信知「本願不虛,稱名必生」而一向專念,恭敬.無餘.無間.長時修,命終必得往生淨土。象山慶[藕思].33-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32--厭欣心→菩提心(願生:成佛、度眾)→三心(深信「稱名、必生」)→一向專念→四修

   厭--機(我心、虛妄、穢苦):下品下生(望佛願意,唯勸稱名)--南無;可厭:愛不重不生娑婆;無常→苦;眾生看佛如眾生

   欣--法(佛號、真實、淨樂):真身觀(佛光普照,唯攝念佛)--阿彌陀佛;可欣:念不一不生淨土;無我→空;佛看眾生皆是佛 

象山慶[藕思].32-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31--現代人腦中充斥了網路流傳的大量垃圾資訊(雜訊),全是別人刻意散播的噪音,來不及了解、思維,隨看即忘,又隨手轉貼,名為分享,實則干擾。心靈也隨之散漫、疲累、黯淡,且越來越空虛、迷惑、焦慮,有如毒癮上身,一刻也不得安靜,在現實中幾乎沒辦法聆聽、交流,腦中一堆破碎的見聞與想法,彼此搶著發言,卻不在乎對方的心聲,就這樣眾聲喧嘩,而不知所云。佛經中常見的「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也因(網路)虛擬之境而失傳,印證了末法眾生的福薄智淺,而最可惜的是,聽不到阿彌陀佛「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的呼喚!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的沙龍
1會員
46內容數
象山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1
淨土宗善導流-(失)外傳與(復興)回歸(象山慶24.9.8)     淨土教理由北魏.曇鸞《往生論註》,隋.道綽《安樂集》,至唐.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及《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法門之盛,當時長安,遍地念佛、法化無窮。然而,唐末五代戰亂
Thumbnail
2024/09/11
淨土宗善導流-(失)外傳與(復興)回歸(象山慶24.9.8)     淨土教理由北魏.曇鸞《往生論註》,隋.道綽《安樂集》,至唐.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及《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法門之盛,當時長安,遍地念佛、法化無窮。然而,唐末五代戰亂
Thumbnail
2024/09/08
11-娑婆眾生「耳根」最利而易修, 以「口稱,耳聞」而入心、感佛的淨土念佛,最觀機逗教而簡易殊勝,可反證「耳聞不如眼見(百聞不如一見)」之常情,尤其末法五濁之世,修觀想(像)三昧而「見佛」,此事甚難;若約時被機,不如稱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
Thumbnail
2024/09/08
11-娑婆眾生「耳根」最利而易修, 以「口稱,耳聞」而入心、感佛的淨土念佛,最觀機逗教而簡易殊勝,可反證「耳聞不如眼見(百聞不如一見)」之常情,尤其末法五濁之世,修觀想(像)三昧而「見佛」,此事甚難;若約時被機,不如稱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
Thumbnail
2024/09/03
1-1.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來,在五濁惡世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其降生娑婆為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佛,只為了度化我們這些「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擯來集此」的愚痴眾生,因為「厚重煩惱,行於邪見」、「離諸善業,專行惡業」、「重惡之罪,積如大山」的我輩,是「一千四佛所放捨,大悲不成」的難題;諸佛皆「願取
Thumbnail
2024/09/03
1-1.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來,在五濁惡世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其降生娑婆為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佛,只為了度化我們這些「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擯來集此」的愚痴眾生,因為「厚重煩惱,行於邪見」、「離諸善業,專行惡業」、「重惡之罪,積如大山」的我輩,是「一千四佛所放捨,大悲不成」的難題;諸佛皆「願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