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五分鐘一點小改變就能強化身體健康

每天五分鐘一點小改變就能強化身體健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最近有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人們是否有可能在不運動的情況下維持健康?

如果沒有很正式的運動習慣,如每星期都去健身房、或在戶外慢跑50分鐘,但又想稍稍「動一動」,改善未來身體健康、強化心血管功能......

最近研究發現,其實沒有太難,只要每天有五分鐘時間「動作大一點、動得快一點」,長期下來,健康狀況跟「幾乎沒在動的人」就會拉開差距。比如說:

  1. 搭電梯時不要直接到達目標樓層,留個兩三層快步走上去。
  2. 搭捷運時提前一站下車,以接近慢跑的速度走過去。
  3. 拖地時多用點力氣,打掃時快速移動。
  4. 去買菜、買日常用品然後提重物回家。


力道輕一點的活動,如果每天累積超過24分鐘,也會有明顯的健康效應,例如:

  • 用比散步快一些的速度走路
  • 用休閒的速度上下樓梯
  • 為了做家事在廚房、客廳、浴室走來走去
  • 聽音樂時跟著擺動身體


這個研究團隊運用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的大數據,這資料庫招募了數萬名英國成年人,蒐集他們的健康資料與組織樣本。其中許多人佩戴先進的「活動追蹤器」一週,將受試者的活動記錄以每 10 秒為單位進行分析,判定他們在特定時間點是在從事哪一種強度的活動。

根據健康資料庫的長期追蹤,能做到以上生活習慣(二擇一),比起完全不動的人,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大幅減少接近一半,總死亡率也會明顯下降。

研究者的小結論是:試著在你原本要做的事情中,增加一點強度。對大多數人來說,走樓梯是中度活動;加快腳步爬樓梯就是劇烈活動。走路時加快步伐、擺動手臂,這叫做『衝刺式快走』,屬於中等強度。 或者,種花時動作快一點吸地時快一點,其實這些都是可以增加強度的機會。」

研究者並不是要大家別運動。現實是許多人受限於工作、家庭,無法常常運動。如果你週末還是決定要去健身房或爬爬山,跟以上說的這些也沒有衝突。平日多動一定有好處,完全不動一定最糟糕。

最近還有另一個研究,建議可以騎腳踏車上下班、上下學,除了改善身體健康外,也會有紓壓的效果喔!現在在大都市普遍有類似u-bike之類共享腳踏車,大家也可以試著融入每天的生活習慣裡。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5K會員
53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習慣在生病時服藥止痛、退燒、消炎,卻很少有人注意,這些日常藥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最近一項發表於《Brain and Behavior》的大型研究指出,某些廣泛使用的藥物,與大腦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微妙的關聯。研究團隊提出「認知足跡」(cognitive footprint)這個全
不吃藥來改善睡眠的方法,可以搜尋「睡眠衛生」,就可以找到許多方法來嘗試。 不過,有些方法是「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但不見得做得到,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失眠的人。
我常跟病人說,保持固定的入睡時間,每天準時入睡、準時起床,才會有比較好的睡眠品質。昨天看到醫學新聞,如果無法固定時間入睡,有個名詞叫做「社交時差」(social jetlag),許多人常因交際應酬導致晚歸、晚睡,擾亂生理時鐘。但更多的是因為工作,必須延後入睡或提早起床。
我們習慣在生病時服藥止痛、退燒、消炎,卻很少有人注意,這些日常藥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最近一項發表於《Brain and Behavior》的大型研究指出,某些廣泛使用的藥物,與大腦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微妙的關聯。研究團隊提出「認知足跡」(cognitive footprint)這個全
不吃藥來改善睡眠的方法,可以搜尋「睡眠衛生」,就可以找到許多方法來嘗試。 不過,有些方法是「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但不見得做得到,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失眠的人。
我常跟病人說,保持固定的入睡時間,每天準時入睡、準時起床,才會有比較好的睡眠品質。昨天看到醫學新聞,如果無法固定時間入睡,有個名詞叫做「社交時差」(social jetlag),許多人常因交際應酬導致晚歸、晚睡,擾亂生理時鐘。但更多的是因為工作,必須延後入睡或提早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