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備旅是一個典型大陸軍觀念下的拉伕產物,以台灣陸軍的規模來說,軍團以下是旅,旅下面是營,營下面是連。旅成為實際作戰單位,你卻把後備旅當成常態兵力編制,那就會出大問題。後備戰力本來就低,你還要硬撐到一個獨立旅的規模,回營的後備兵也會遠離自己曾服役的單位,真的黃埔陸軍官大學問大?
要搞台灣的後備兵力,應該是用後備營,在原有軍團、防衛指揮部、地區指揮部、旅、營下面,加入後備營,扮演支援營的角色,由旅部自行調配。也就是教召回去的,盡量回到原本旅級單位,退伍3年內可以熟悉原本任務、裝備,退伍3年以上則在原旅級單位後備,經理後勤也可以運用一年制義務役與後備能量強化,跟現有的常備營後勤整合調配。
大概是因為職業軍人不想搞後備,就把後備兵力都獨立出去,你玩你的,不要來煩我。但是真的要當作戰準備,後備兵力就是要能補上常備兵力耗損或不足的缺口,你不熟悉常備兵力的武器、任務、編制,變成一個獨立完全沒有訓練能量的後備旅,就算成立好多個,也只是一堆步槍兵,完全失去後備補充兵力的設定。加上台灣是海島防衛作戰,地理面積小,已經疊床架屋的大陸軍反攻編制好不容易縮減下來,現在又搞出一堆後備旅的有官無兵,是要回到兩蔣時代嗎?看看陸軍部署圖,北中南都是10幾個旅級單位,出營區作戰機動都會先撞到友軍。
以目前陸軍編制來說,防衛指揮部、地區指揮部大概是幾個加強旅的規模,再加幾個後備營進去,管理、後勤跟訓練能量可以跟一年期義務役搭配,不用耗費太多志願役能量專門去管理。後備營的營級軍官雖然勤務可能較輕鬆,不用下基地,但要負擔平戰轉換能量,可以採用資歷輪調制,讓常備營軍官也有一定的後備體制經驗,退伍後教召就優先回到自己的後備營。後備營裡可以安插守備連,由志願役軍官士官+一年義務役士兵士官,負擔營區部分衛哨、地區守備任務,消解義務役士兵過多,戰力卻不強的問題。另外就是軍官留停年限問題,如果要延長到20年可以領月退,後備營也可以成為一個輪調管道。
裝甲旅、機步旅則是重中之重,裝甲營、機步營、聯兵營都需要長時間訓練的志願役軍士官才能勝任,這邊的後備營就得挑選近期退伍,原單位或相同單位的專業技能軍士官兵優先招集,甚至推行國民兵制,5年內每年或半年回營服役幾周,熟練裝備與編制,會更有利基,能操作現有武器裝備的人員你不好好用,就是笨蛋。然後後備營可以當裝甲旅、機步旅的人員庫,一年制義務役也可以進後備營,減少耗損志願役戰備的能量。再挑選表現優良的才進入常備營。如果想簽下去,原單位招募也會更有績效,或者往國民兵營發展,維持可以使用重裝備的人才,才是戰時最難補充的。
步兵旅是新訓單位,後備營可以更專注在後勤補給的運補練習,以及各縣市的地區守備,不用去當第一線作戰部隊設想,軍士官可以輪調,整體的戰力可以維持更高水平。
至於為了安插一年義務役而新編成的守備旅,基本上就是步兵旅的擴編,依照分流給指揮部、裝甲旅、機步旅的後備營篩選專長過後,才留在新訓步兵旅或守備旅服役。因為一年制義務役與志願役的裝備戰力落差,純步兵旅的意義不大,重裝備少,會以單兵武器為主,比如標槍、刺針等。如果能降編成守備營,成為新訓步兵旅的常備單位,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也可以縮減將官人數。另外守備旅與步兵旅中的主幹,應該是通訊連與偵查連,必須負擔常備旅的空檔警戒,並且提供一定的人力偵查能力。
其他空軍、海軍、陸戰隊,也可以比照辦理,成立後備營、後備連,尤其是陸戰隊跟要大量擴編的海鋒大隊。
PS:以火力、機動力、防護力來說,裝甲旅是火力優先、機動力、防護力次之。機步旅是機動力優先,火力次之,防護力最後。步兵旅、守備旅則是火力、機動力、防護力都低,最好還是扮演輔助角色,增加誘餌部隊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