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得是第幾座日本城了,但絕對最難忘,畢竟可是花了我整整一天時間!前一天傍晚到隔天下午,除去睡覺,整整一天。
抵達姬路時,正是週末向晚,一步出車站,迎面而來高聳商場、百貨公司。「原來是座大城市啊!」一無所知的我隨即被五顏六色的招牌和人潮推散了方向,花了點時間才找到今晚下榻的旅館。
Check-in後,迫不及待往站前筆直大道盡頭,鶴立雞群的姬路城前進。
木構偽裝的櫻門橋下,遠遠地正駛來一艘木舟。眼前這座深色大門,過往是給入侵者的下馬威,如今就像是通往主題樂園的雄偉門面。原本強化防禦的三道門設計,在明治時期遭到拆除,1938年重建後留下一道,其餘僅剩地面標線。多數遊客應該和我一樣,不了解地上那幾條線,圈的是什麼意思吧?
已過入城時間,卻正是涼爽的魔幻時刻,三之丸廣場上隨處可見人們鋪上地墊,在櫻花樹下野餐、午睡、喝酒、聊天,把握花季最後的燦爛。對當地人而言,家庭日戶外活動、情侶約會、下班後聚會,這是再自然不過的日常,卻讓大半年如夏的台灣人我好不羨慕!隨風飄落、在草地上傾覆了一地的粉色花瓣,氣候分明的溫帶國家似乎更能察覺四季的更迭。
在幾抹薄雲牽捲的灰藍色天空下,盤踞姬山的天守在薄暮中閃閃發亮,隨著太陽角度變化,時而粉紅、時而燦金。灰黑瓦片層層疊疊,連結著兩端翹起,有如隸書最後起筆的飛天雁尾,果真是一隻展翅翱翔的白鷺。
石垣邊樹木繁盛,簇擁著城牆氣勢磅礡的轉折線。往東越過護城河,左側美術館鮮豔的紅磚瓦已完全隱沒於夜色,右側嘶喊咆哮、熙熙攘攘的是動物園裡的住民,像是一個個不甘於上床睡覺的小孩。儘管昏暗難辨,牆邊盛開的晚鳥櫻花依舊令人驚艷!
兩尾擱淺的銅黑大魚現形,環繞著遠方的天守發出蒼白的光芒。白天混濁的河水,在夜晚的燈光下,明亮如鏡,照映出堅固城牆及其上方風姿綽約的枝幹,就連不懂得欣賞夜櫻的我也驚呼連連。
城市低矮的地平線上,夕陽最後一抹餘暉正上演華麗而濃烈的色彩表演,該是雁鳥歸巢,好好養精蓄銳的時刻了。為了隔日寶貴的一期一會,睡前先來了解這座城堡的故事吧!
姬路城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目前普遍採用1346年由赤松貞範所建造,但當時規模很小;直到戰國時代後期(1555~1561),勢力龐大的家臣黑田氏才打造為城郭。
1577年 羽柴秀吉(日後改姓「豐臣」)奉織田信長之命進攻中國(鳥取、島根、岡山、廣島、山口),從京都來到西進要道的播磨*。黑田氏獻出姬路城作為秀吉本營。
*播磨(はりま)/ 播州(ばんしゅう):現在兵庫県西南部
1580年 秀吉開始興建3層天守與城下町,並於隔年完工。
1600年 關原之戰後,一統天下的德川家康將播磨賞賜給有功的女婿,池田輝政因而成為城主,前後動員兩千多萬人擴建(天哪、好驚人的人數!你能想像幾乎全台灣人都被叫去蓋城堡嗎?)。現今所見全貌是在戰亂平息後的1617年完成的。
從此之後,大名輪流擔任城主,從池田氏到明治大政奉還約270年間,共有6氏31人(若從赤松氏算起,則約530年間有13氏48人),在城內也可見歷代圖樣各異的家徽。
明治實施廢城令,成為軍營的姬路城雖逃過一劫,大名富麗堂皇的住所卻因兵舍增建而遭到毀壞。儘管某任有遠見的陸軍長官提案整修,卻在當時的政經環境條件下不受重視,僅簡單補強。
1914年(大正3年)轉讓給姬路市後首度對外開放,之後數年其歷史地位受到重視,終於在1934年開始大規模的「昭和大修理」。二戰期間修復中斷,歷經兩次空襲、大半城市被燒毀下,姬路城奇蹟似地倖存。也因此雖然並非規模最大、最高、或最古老,卻是在歷史變遷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9-2015 隨著白鷺逐漸褪為灰鷺,開啟了歷時6年的「平成大修理」,門票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最近還打算將外國人的票價調漲4倍,因為遊客人數多到成為「公害」。嗯……這算是變相的懲罰嗎🤔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
好的內容需要投注加倍的時間和精力,蘿蔔存活無法只靠陽光空氣水💦
邀請你認養一畝蘿蔔田,支持蘿蔔在創作之路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