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光從中文字本身帶有的意義便讓大多數人聞之卻步,然而自然界物質是否有毒這件事,通常是以人類為中心去做判斷,這讓毒物本身自帶負面的形象顯得不太公平。另一方面,刑偵懸疑故事裡的毒殺劇情經常讓我佩服不已──要了解毒物性質和角色取得物品的可行性,作者肯定是做了不少功課。
不過說真的,一本介紹生物化學的科普書,怎麼可能比一本偵探小說來得有趣──那可不一定。
總之,這次先把「以下內容純屬虛構」給拿掉吧,因為本書內容全是「來自真實事件」......或許,沒有經過改編。
雖是以 A Taste for Poison 作為書名,但想必只有像倫敦大學的 Thomas Stevenson 博士這樣的另類奇才會熱衷於品嘗那些危險藥品。事實上,書裡除了Dr. Stevenson 的人體驗毒機以及少數一些愚蠢到必須小心自己不能笑出來的意外事例,大多數的被害者所中的毒都是在不知情下被送入體內。
從生物毒素到致命元素,本書提及的毒沒有我原先以為的豐富,而且有別於成癮性的娛樂咖,書中舉凡西洋推理女王愛用的番木鱉鹼、中式古裝時有所聞的砒霜,甚至是日籍小學生死神出遊時常見的氰化物,全是戲劇性的陣容。你會先看到筆者如正裝的大學教授踏上講台,開始講述他章節主角的生平、節選作為毒物生涯的幾個代表作,再接著板書化學結構與生物作用、分析它們是如何致命。有的從靈丹妙藥一躍而升,成為方便待命的殺手,或是藉由自身美顏功力悄悄入圍毒圈。當然,若想成為藥毒通吃的狠角色,更考驗使用者的技巧。從歷史講到科學,配上筆者那出奇不意、又黑又酸的幽默感,一本充滿化學反應式的犯罪實錄竟也能這麼讓我意猶未盡。
眾所周知,許多受法律管制的藥物,除了「毒品」這個身分,也是醫療機構會使用的治療藥物。是毒是藥有著某種界線,這條線可以是合法與否,也能是劑量或動機──不過說到底,是否為「毒」或許有多少是靠先天優勢,但能否成功致命還是取決於人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