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人小孩都能安心行走的路
碎念
距離上一篇草屯道路改造補完計畫已經過去半年,其實真的好累,討論這些如同狗吠火車。心想算了,自己做到不違停,有停讓行人,管好自己就好了。
然而近期出現三峽老人衝撞學生3死10傷的新聞跟一大堆重大車禍,就覺得這個社會真的病得不清。看著許多近年成立的協會在各地仍然不停努力,同時也看見草屯也有更多人開始關注交通議題,那就再回頭把原本的想法整理整理,繼續傳遞給願意改變的人知道吧!
寫在開始
交通工程 (Engineering)、交通教育(Education)及交通執法(Enforcement),簡稱交通3E。在一個不知道為什麼的歷史脈絡中,台灣的交通演變成一個不知道如何解開的死結,交通3E失去原本應該發揮的功能,在積非成是的叢林法則中用路人遭受迫害,同時也在無意間迫害他人。在交通3E中,山姆認為最重要的是工程,有好的道路環境人自然會按部就班的使用,將設施的模糊空間縮小之後,似是而非的違規會大幅度減少,用路人就算把法規忘光了,依然可以照著良好的設計跟教育宣導來前進,並尊重其他用路人。模糊空間減少了,警察也能更明確的執法,同時節省人力,讓交通取締不再是多到乾脆放棄的勤務壓力。本系列文章沒有宏大的國家級願景,僅針對家鄉當前陳舊的交通規劃提出改善建議。透過查訪的資料來模擬南投縣草屯鎮市區的道路工程改善方案。同時也很明確地跟大家說山姆不具備專業交通學識、公共工程等背景,所有建議都是網路上抄來的。透過閱讀專家文章、查找各地改善案例及比對草屯相似路段,彙整之後提出的建議。這些建議並非完全正確,但也表現出一個平凡的居民都能對交通環境改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匯集更多支持的居民意見後,期望有一天能夠讓政府機關真正依照專家建議與科學規劃做出積極的改善。
為什麼要開啟這個計畫,延伸閱讀:草屯道路改造補完計畫
改善原則說明
所提出的任何方案都不是最終方案,目的是提出可行的方向讓眾人能夠思考維持現狀以外還有更好的可能。因此提出以下幾點方針,主旨在快速且大範圍的形塑市區的改善方向與藍圖。
1.道路重新規劃的優先順序
依序為人行道連續、其次為車道標線改善,最後是停車空間盤點。以人本交通為出發點,讓1-99歲的居民都能夠順暢安全的行走,同時也想證明只要有好走的路,草屯的市區可以成為最佳的徒步小鎮。
2.每次挑選一個路口或路段
要在一篇把整個草屯市區寫完肯定也會變成論文,因此以單元的方式挑選明顯可以改善的路口或路段,提出一個建議方案後,其他相似地區也可以套用,慢慢地以拼圖的方式將整個布局完成。
3.非精準繪製的圖資
現階段以完成大部分改善想法為目標,透過google map的衛星圖、街景圖或實際拍攝的照片加以繪製跟說明,但先以示意為主,詳細寬度及尺寸等並非精準測量,可以想成草稿。承上一段所敘述,當整體拼圖逐漸成形,並也受到更多在地居民或專業人士認同後,再來做後續更新探討。
4.不斷滾動修正
不斷的討論、發表,接受回饋,重新檢討審查,再發表。前面有說了,山姆並非專業人士,許多網路上抄來的方案套用之後可能還是一坨屎,或者A路段設計完之後銜接B路段產生BUG。此時就需要厲害的你來一起檢討,將設計修正。不斷的累積起來之後共同規展出一個合理可行的方案。在民意代表礙於選民壓力不願投入的同時,讓居民看見一個改變的可能,凝聚更多共識之後才有改變的契機。
路段選擇:仁愛街、忠孝街、信義街所串聯的敦和里人行道系統,並以敦和國小學區周邊進行案例說明
現況分析
1.主要道路人行道全面
有印象以來敦和就是一個主要道路人行道全面設置的社區。從碧山南路的神腦電信到真善美幼兒園旁的信義街、貫穿敦和里的仁愛街延伸到烤鴨店,還有財神爺廟前的敦和路跟信義街,這個範圍內都有設置人行道。
山姆身為居民敢說這絕對是全草屯,甚至全南投人行道的模範社區。只要有更完善的道路規劃及住戶不占用,絕對是可以放到全國的等級。

出了這個範圍打回原形,神奇吧
2.人行道三代同堂
先來看這10多年來人行道的演進,尤其在路口修正的部分很值得討論。
第一代:在轉角處中斷了,有規定行人只能直走不能轉彎嗎?

看對面,轉角違停 VS 10分鐘免費停車場
第二代:有外推出來,行人可以轉彎了,但是沒有加高路緣,麵包車、發財車隨時違規擺攤,說是無障礙,其實還是充滿障礙。

第三代:外推後除了行人穿越道做無障礙,實體人行道路緣加高。到這邊已經是非常棒的施作方法了,很高興每次整修都有進步。

隨著每一次人行道整修,都有做出新的設計修正,整體是朝好的方向前進的,值得肯定。但是,永遠有那個但是,但是不能因此感到滿足,事實上現有的設計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
到目前為止的所有人行道設計,仍然在路口保留了很大的弧形,這問題其實放眼台灣多數路口都一樣。這個弧形或梯形路口所造成的問題有二...
一是轉彎車輛可以在不減速的狀況下高速過彎,或切西瓜搶快。
二是非常方便轉角違停。
雖然很諷刺,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當路口的便利商店轉角有違停時,多數車輛是否都會減速並且用比較正確、穿過路心、採直角的方式轉彎?是的話,那這輛違停車就成為所謂路口外推和庇護島的功能了,詳細說明就放在後續的改善方案。
3.騎樓與人行道並存
台灣的交通走到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騎樓政策,以前有蓋騎樓就不設人行道,這個問題在台灣「情理法」的管理政策上成為一個公私不分且糾纏複雜的情況。
然而敦和里的情況卻是兩者並存,即使是現在騎樓都被當車庫、加蓋圍牆包起來或擺設生財器具,仍然有人行道可以通行。本篇討論的是車道跟人行道規劃,騎樓問題暫時就不討論。不過稍微有連帶關係的就是第4點會提到,路肩使用問題。

基本暢通的人行道
4.路肩停車帶
目前的路側規劃只有在少數較無住家的地段劃設停車格,住宅密集的區域則保留方便住戶進出的路肩,實際上也是方便民眾臨停的區域。關於路肩的設置連帶影響到騎樓使用的政策方向,於改善方案接續討論。
5.部分地區缺乏管理與佔用
當然也不是只吹捧好的而不去正視缺失。有些路段沒有住戶,人行道就不整修了,同時就被隨意佔用。另一方面也有某些路段人行道應該要連續的就突然消失了。


改善方案
敦和里的中心地帶剛好是敦和國小與社區活動中心,扮演了學區、居民休閒運動的核心區域,此時最需要的是有效的讓車輛在這些區域減速通行,營造安全的通學環境。安全絕非插上一個「通學區起點」跟「通學區終點」的立牌就會讓駕駛主動減速,而是要用交通工程促使駕駛注意路況並減速。

透過人行道修正過大的路口
1.路口人行道外推及庇護島
如同上述說的路口過寬的問題,車輛時常順著弧度或切西瓜的方式搶快轉彎,透過人行道外推及庇護島的設立,將路口的位置劃分清楚,車輛自然會循著對的軌跡轉彎,並能夠正面查看到行人通過,A柱不再是推託的藉口。可以的話轉角處再加上護欄或防撞桿,更能防止車輛暴衝造成的危害。
同時庇護島所區隔出的位置正好可以當作左轉等待區,直行車不用因為排隊而影響通行。


路口人行道外推,杜絕轉角違停
2.學區道路減速工程
除了把道路畫得彎彎曲曲,在重點路口透過減速工程來讓車輛減速也非常有效。以敦和國小側門的T字路口為例,是一個無號誌路口,也沒有十字路口交叉,車輛在順向時油門一踩咻的衝過去,影響通學安全。
除了第1點之外,還可以加入抬升行人穿越道的設計,抬升的行人穿越道與人行道統一高度,不僅無障礙,也成為一個減速丘,車輛通過時為了不過度的彈跳就會自然減速,減速的同時就能夠觀察是否有行人要穿越馬路,更好停讓,提升行人安全。

不會畫減速丘或路面抬升,嗚嗚
3.停車彎整合
這裡稍微牽扯到騎樓的使用問題,山姆算騎樓私有化派的,其實現在的騎樓很適合推車庫法等等的私家車停車法規。先不管這些,不管如何目前騎樓還是很自由奔放的。若有私家車停車需求,那前方的路肩就不太適合直接劃停車格。
能夠想到的方案有拓寬更大的人行道,或者規劃單車道(不是機慢車道這種鬼東西喔),但最終台灣目前的交通還是非常需要停車位的,依照現況作為臨停的停車彎還是有其必要性。不過可以劃設卸貨停車格來讓附近的超市跟店家使用,然後就是取締招牌貨物堆積等措施。
並且有了停車彎,在轉角這些主要的便利商店,在人行道外推後車輛還是可以順著停車彎找到車位臨停,再好好的「走」人行道去購物。
碎念
敦和里的人行道系統真的很完善,若整個社區的路口能夠再改善,絕對是孩子們可以自己徒步上學的模範社區。而就山姆自己的觀察,居民也很自發的淨空人行道,只有少數人觀念沒跟上時代,還是有占用的問題,但整體還是很好的。
有學校、有開放式校園的運動場、有社區活動中心、有超市,每個主要路口有便利商店,沿街有大大小小的生活美食,早中晚餐加消夜一應具全,想不到有哪個鄰里可以像敦和一樣推徒步社區了。請居住在敦和里的鄉親們給自己一個讚,並持續關注社區道路的改善,讓我們的孩子與長者能夠更安全、安心的生活在這裡。
而近期草屯討論度最高的就是中正路,也就是沿著旭光高中、南開科技大學及富功國小這一整個學區的人行道問題。不管你是沿途的房東或業者,還是附近的居民,請到敦和來走走,難道在少子化的現代,我們的孩子沒有資格擁有一段安全的通學道路嗎?
寫在結尾
(可以不看)
再次重申,本篇所有內容皆為個人觀察並收集各方資料所做出的建議,並非完美,但期望拋出議題的同時能讓更多人了解到現行交通建設的不足,並且有更多人願意朝正常化的方向努力。若你覺得山姆的規劃通篇胡扯,漏洞百出,也沒有關係。山姆使用民間魔法「你行你來」之術。
圖畫太爛?你來幫忙畫,像那個路面抬升我就畫不出來。
路型規劃不正確?你來幫忙規劃,到底要多寬才正確
只會嘴砲不會執行?你政商關係良好,請幫忙聯繫有力人士站出來。
只要有朝一日凝聚足夠的公民力量,讓行政機關及民意代表能夠正視這樣的民間能量,進而推動改善,我怎樣都可以,老實說我就想當收割成果,享受權益從天而降的凡人。當草屯成為以人為本,適合居住的台灣第一大鎮,並成為全國效仿的楷模,我一定把票都投給你們。
但是現在,只能從自己先開始,才有機會感染他人!